分享

理气剂-降气: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

 学中医书馆 2017-09-05

第二节 降气
【主治】降气剂具有平喘或降逆止呕的作用,适用于气机上逆的病证。
  A:肺气上逆:气喘咳嗽
  B:胃气上逆:呕吐呃逆
【常用方药】
  肺气上逆常选用降气平喘药物,如苏子、杏仁、款冬花、紫菀等为主组方。胃气上逆常选用降逆止呕药物,如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竹茹、丁香、柿蒂等为主组方。 ”
【代表方剂】 
  定喘汤     苏子降气汤    旋覆代赭汤    橘皮竹茹汤    丁香柿蒂汤

降气针对的部位,在概述的时候曾谈到过,是以肺胃之气为主。肺气上气的咳喘,胃气上逆的嗳气、呕吐、呃逆,这些方面的表现为主,所以各选了一些代表方或常用方。这些方剂实际上还是结合其他一些治法,而是以降气比较突出而已。

苏 子 降 气 汤
  ▲▲▲

上实(痰涎雍盛) 肺失宣降 胸膈满闷,苔白滑 降气平喘
祛痰止咳
痰阻气滞
下虚(肾阳不足) 肾不纳气 呼多吸少
水湿内停 水溢肌肤,浮肿
失于温养 腰疼脚弱
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苏子降气汤是临床治疗上实下虚的常用方,从苏子降气汤证的病机分析看,可以把它画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上实,一个下虚。有的叫上盛下虚,或者上实下 虚。一回事,这是两方面,整个这个方反映了是在以上实为主的,也就是说这种咳喘一种发作期,很多反覆发作的慢性这种咳喘病证,在治疗的时候,要根据它发作 期和稳定期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苏子降气汤证是上盛,反映的是痰涎壅盛,而引气苏子降气汤证这个证,往往由外邪诱发,所以它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表证,但应该说是用这方的时 候,表证很少,或者已经不明显了,它是以上盛,废弃失于肃降,咳喘短气痰多。痰阻气滞导致胸膈满闷,所以咳喘痰多,胸膈满闷归纳起来,是上盛的基本特点。 痰多,痰哪里来呢?也是开始外邪引动了,内外相引,导致肺失肃降,那咳喘;痰往往是由平时就有阳气不足,不能温阳化气,痰湿积聚,平素往往就有一定的阳气 不足,温阳化气乏力,湿聚成痰。等到有诱因,特别是外邪引动,那就反映咳喘加剧,痰多清稀。

苏子降气汤一般用于发作期,上实为主。下虚是考虑病人的一个体质,和它稳定期经常反映出来的。下虚反映是肾气虚,肾阳虚。肾阳不足可以不能 温化。水湿得不到温化,既能变成痰浊,也可能水泛肌肤成浮肿。因为水湿内停,阳气不足,一有外邪,外邪引动内饮,也可以除了痰多清稀,也可以产生浮肿。但 这个苏子降气汤证它是上实为主,下虚为辅,有可能出现浮肿,这不是必见症。肾阳、肾气不足,反映了肾精也会不足。因为肾阳是内寓肾精之中,而这个肾精不 足,化气也就不足,肾精化为气,腰疼脚弱反映出肾虚的一般见证。肾气不足就呼多吸少,所以这个方的下虚,集中在呼多吸少,腰痛脚弱,这两个症状是主要的。

上实下虚比较起来,控制上实是当务之急,这个方说起来上下同病,上实下虚,治疗是上下同治,标本兼顾。以治上为主,治标为主(辅)。这是对它的证候分析了。

作为辨证的佐证,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这都反映了既有寒邪,同时痰湿较重。所以整个方治疗方面的特点,一个是降气化痰相结合,一个是上下同治,以治上为主。



〖方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三》治一切气。
〖组成〗  紫苏子 半夏汤洗七次,每二两半(各9g)  川当归去芦,两半(6g)  甘草炙,二两(6g)
      肉桂去皮,一两半(3g)         前胡去芦
      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各6g)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6g),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苏叶五片,同煮至八分,去滓热
      服,不拘时候。
〖方歌〗  苏子降气半夏归,前胡桂朴草姜随,
      上实下虚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
〖主治〗  实喘。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疼脚软,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功用〗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方解】
     紫苏子──降气平喘,化痰止咳。

    半夏──降逆祛痰。    ┐
                  │
     厚朴──降气平喘,宽胸除满│三药合用,助苏子降气祛痰平喘之功。
                  │
     前胡──宣肺下气,祛痰止咳┘

     君臣相配,以治上实。

    肉桂──辛温,温补下元,纳肾气以平喘       ┐
                              │温补下元,纳肾气以平喘
     当归──辛、甘、温,既可治咳逆上气,又能养血润燥 ┘

     生姜┐   
      │宣肺散寒。
     苏叶┘

     大枣┐ 
  使    │和中而调药为使。
     甘草┘   


本方证由痰涎壅肺,肾阳不足所致。其病机特点是“上实下虚”。“上实”,是指痰涎上壅于肺,使肺气不得宣畅,而见胸膈满闷、喘咳痰多;“下虚”,是指肾阳虚衰于下,一见腰疼脚弱,二见肾不纳气、呼多吸少、喘逆短气,三见水不化气而致水泛为痰、外溢为肿等。本方证虽属上实下虚,但以上实为主。治以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重,兼顾下元。方中紫苏子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君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厚朴下气宽胸除满,前胡下气祛痰止咳,三药助紫苏子降气祛痰平喘之功,共为臣药。君臣相配,以治上实。肉桂温补下元,纳气平喘,以治下虚;当归既治咳逆上气,又养血补肝润燥,同肉桂以增温补下虚之效;略加生姜、苏叶以散寒宣肺,共为佐药。甘草、大枣和中调药,是为使药。诸药合用,标本兼顾,上下并治,而以治上为主,使气降痰消,则喘咳自平。
       本方原书注“一方有陈皮去白一两半”,则理气燥湿祛痰之力增强。 《医方集解》载:“一方无桂,有沉香”,则温肾之力减,纳气平喘之效增。
       本方始载于唐《备急千金要方》卷7,原名为“紫苏子汤”。宋·宝庆年间此方加苏叶,更名为“苏子降气汤”而辑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苏子 降气平喘,温化寒痰止咳
半夏 行气化痰兼顾(宽胸)
厚朴
前胡 降气又化痰,助苏子降气化痰
肉桂 温阳化气,温肾纳气,畅通血行
当归 配合肉桂,治气调血,防止气病及血,润燥
生姜 药引子,散表
苏叶
大枣 (姜枣)调气血,和营卫
甘草 补气安中,调和药性
一方有陈皮 理气化湿

针对寒痰壅肺造成的咳喘,这方的运用,咳喘往往以喘为主。苏子是两方面兼顾的。臣药,半夏厚朴前胡。半夏厚朴是治疗胸膈满闷,宽胸的常用结构。

君臣药之外,都是佐药了。肉桂当归是苏子降气汤方义分析的重点。肉桂在这里,既能温肾,针对下虚,温肾能温阳化气,痰湿的形成和平素的阳气 不足,不能温阳化气,水湿停聚有关;同时肉桂还长于温肾纳气,它呼多吸少,肉桂还能畅通血行,和当归相配,体现治气调血,这个方在这一点上很突出。也很受 后世医家的推崇。你不是光肺气失降,像这种反覆发作,有宿积,本来有宿积,外寒引动的这类反覆发作,都是气郁、气滞日久,气滞日久很容易影响到由气及血, 就像现代医学所讲,你开始咳喘到后来逐渐由肺气郁滞,肺气失降,到心血瘀阻,中医说是气病及血,一定程度上,我说是一定程度上,和现代医学认识,由肺及 心,很多肺源性心脏病,实际上在中医是一种由气及血的过程,治气降气,要调血和血。所以肉桂有一种温心活血,温经活血作用,和当归相配,当然作用方面互相 协同,体现整个方调气又结合活血。治气结合活血这个特点。肉桂在这方里三个作用:(1)温阳化气,有助治痰湿,(2)温肾纳气,针对呼多吸少,以及肾阳不 足,(3)温通血脉(和当归合作)。

其他药意义比较容易理解,肉桂当归的配伍,此方中有特殊的意义,应是学习重点。《神农本草经》上说当归治咳逆上气,说它能治咳嗽。我们现在 很少当归直接用于咳嗽,实际上这个方在长期咳嗽,时间较长的咳嗽病人,防止他气病及血,配当归这个思路是很好的。加上它比较润,这方里半夏、厚朴,包括苏 子、肉桂,都偏于温燥,用当归既能养气病治血,又较润,有个润燥作用。生姜配苏叶,有散表作用,这类正往往外寒引动内饮,用一定生姜苏叶可以散表,生姜还 能制约半夏的烈性毒性,和半夏相配,又反映一些和胃降逆的特点。我们说过咳喘严重,肺气上逆可以引起胃气上逆,所以它降气和和胃可以相结合。生姜和大枣相 配,内可以调气血,外可以和营卫,用甘草来保护胃气。和大枣相配,有补气安中的作用。补气安中,调和药性。

历来苏子降气汤,方书里很多都收它,后世很多加陈皮。加陈皮体现增加理气化湿作用。现在一般苏子降气汤都用陈皮了。在宋代以后,有的方里用 陈皮,有的不用陈皮,是《医方集解》把它固定下来,它正式有陈皮。后来出的很多书,基本上认为用苏子降气汤都加陈皮。陈皮的舒展气机,化湿,它的特点,曾 经前面我们讲到过。

前面苏子降气汤主治证候和方义分析,归纳起来,它是一个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主的,治下虚是次要的。苏子降气汤是急则治标为主的。虽然标本 兼顾,是急则治标为主的,治下虚力量是不足的。所以要知道它是治疗一种痰饮,由外寒引动以后的发作期,而且自身又有肾阳不足的。肾气不足的体质特点。

 配伍特点

上下并治,标本兼顾,治上治标为主。

它实际上是用于有寒痰壅滞,有外邪引发之后的这个发作期,发作期一般是表证很轻的情况下。苏子降气汤和小青龙汤比较的话,小青龙汤的病机, 也有外寒引动内饮的特点。内外相引,饮动不居,小青龙汤证的特点是表里同病。外感风寒表实证,引动了内在的寒饮。那是表里俱重。它有咳嗽,咳喘,痰多清 稀,胸膈满闷。甚至于兼胃气上逆。外来呢,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小青龙汤是表里同治,表里兼顾的。苏子降气汤体现了上下同治。虽然标 本兼顾,治上治标为主。所以这两个不同。苏子降气汤证表证很轻,如果表证明显的话,这方散表不够,光是有点苏叶、生姜,散表是不够的。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痰涎壅盛,上实下虚之喘咳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胸膈满闷,痰多稀白,苔白滑或白腻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 痰多喘甚:+泻肺平喘药,葶苈子,桑白皮
  • 喘不能平卧,或动则气短难续:+纳气平喘药,胡桃肉,沉香,诃子
  • 肾阳虚明显:+温肾助阳药,附子,补骨脂
  • 水肿,小便不利:+利尿药

喘急,必较严重,特别它有上实下虚,动则气喘,气短难续,因素有二,一个是咳喘较重,还有一个是肾不纳气,所以应该加纳气平喘药。体现了标本兼顾。增强治下虚,纳气的作用。胡桃肉,擅长于温肾,温肾纳气。沉香降气,和方中肉桂相配,擅长于增加肉桂的纳气作用。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属上实下虚者。
       4.使用注意 临床看来用这个方,咳喘往往以喘为主的,如果这个咳喘,痰多阻滞气机严重,肺失肃降,导致痰多喘甚,诃子收敛,也有助于纳气归肾。肾阳虚寒相明显,反映在四肢逆冷,增加附子,补骨脂这些温阳。如果肾阳虚,引起水湿泛滥,水肿,小便不利,那可以增加利水药,在温肾阳基础上,再加利水药。方中比如加了附子,还可以加像猪苓、泽泻一类的利水药。
          本方药性偏温燥,以降气祛痰为主,对于肺肾阴虚的喘咳以及肺热痰喘之证,均不宜使用。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3: “治男女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虚烦引饮,头目昏眩,腰痛脚弱,肢体倦怠,腹肚疗刺,冷热气泻,大便风秘,涩滞不通,肢体浮肿,有妨饮食。”
       2.方论选录 张璐《千金方衍义》卷7:“脚气患在浊气上攻。故以苏子、橘皮、前胡、厚朴辛温降气;半夏、生姜涤除痰湿;桂心、当归温散滞血;甘草、大枣调和中气。全以降泄逆气为主,故《局方》更名苏子降气汤。后世取治虚阳上攻,痰涎壅盛,肺气喘满,服之气降即安。可见用方但取合宜,不必拘执何病主治也。”
      3.《医方集解》:“苏子、前胡、厚朴、橘红、半夏皆能降上逆之气,兼能除痰,气行则痰行也。数药亦能发表,既以疏内壅,兼以散外寒也。当归润以和血,甘草甘以缓中,下虚上盛,故又用肉桂引火归元也。”



定 喘 汤  ▲▲
〖方源〗 《扶寿精方·痰门》:“定喘汤专治齁喘,取效甚速。金陵浦舍真方。”
〖组成〗  白果去壳,砸碎炒黄,二十一枚(9g)  麻黄三钱(9g)  苏子二钱(6g)  甘草一钱(3g)
      款冬花三钱(9g)          杏仁一钱五分(9g) 桑白皮三钱(6g) 黄芩一钱五分(6g)
      半夏三钱(9g)
〖用法〗  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每服一盅,不用姜,不拘时,徐徐服。
〖方歌〗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喘哮尝。


〖主治〗  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功用〗  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定喘汤,临床治疗表里同病,外有风寒,内有痰热的一个常用方。这里要注意定喘痰热壅肺,这痰热是哪里来的。痰热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1) 实际是热邪入里,煎灼津液,导致痰热,(2)自身痰湿较重,加上肺气闭郁,这痰湿郁久了,自身要化热。这样形成的一种痰热。临床上区别,热邪煎灼津液,炼 液为痰,这种痰热,一般咳痰量少,黏稠。可以是黄痰、黏稠,量少;甚至于难以咳出来。如果是痰郁化热,本身肺宣降失常,痰湿壅滞,郁而化热,这类也是咳唾 黄痰,也可以比较黏稠,但是量多,咳出来并不困难。这是临床上的一个区别。

定喘汤证的痰热都是后者,是痰郁化热。临床上这类病人咳的痰量并不见得少。所以这个方也有一定的化痰作用。

主证分析

风寒外束 微恶风寒 宣肺降气
清热化痰
痰热内蕴 哮喘咳嗽,痰稠而黄
苔黄腻,脉滑数
肺失宣降

定喘汤证是一种表里同病,首先有风寒外束,这个方证在典型情况下是外来有风寒。明显有一组恶风寒的特点。由于风寒外束,肺气宣降失常,痰热内蕴是痰 郁化热,加重了肺气失于宣降,在表里同病当中,使用这个方的阶段,应该说是以内在痰热内蕴为主。如果表寒明显,甚至于表寒还重,那这个方要加味了。因为它 散表力量是不够的。至于痰热内蕴,可以效喘咳嗽,痰稠而黄,舌苔黄腻,脉滑数,都反映了痰热特点。刚才我们说到在临床运用这个方,它和热邪煎灼津液,咳痰 量不多,黏稠,难咳出,这是有不同的,相对的这个痰量比较多。这是我自己临床观察的。而且这类证,往往是反覆发作的,往往是历来有痰湿较重,所以郁而化 热。

治法

表里同治。既要宣肺降气,宣肺包括了散寒,降气侧重在止咳平喘。对痰热要清热化痰。既强调宣降肺气,又要清化痰热。

【方解】
   ┌麻黄──宣肺定喘,兼解表寒
  │
   └白果──既能补肺气,又能收敛肺气,故可敛肺定喘、祛痰止咳。

   ┌杏仁──泻肺气之逆,而平喘咳,润大肠之燥而通便秘。
   │
   │苏子──纯阳之草。宽中利气,消痰定喘。 
   │
  │          ┌润肺下气
   │款冬花──辛温入肺经│ 
    │          └化痰止嗽
   │
   └半夏──降气燥湿化痰。

   ┌桑白皮──清热肃肺
  │
   └黄芩──清肺中之热
   
 使  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特色:

本方证因素体多痰,又感风寒,肺气壅闭,不得宣降,郁而化热所致。症见哮喘咳嗽,痰多色黄,质稠不易咯出等。治宜宣肺降气,止咳平喘,清热祛痰。方用麻黄宣肺散邪以平喘,白果敛肺定喘而祛痰,共为君药,一散一收,既可加强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耗散肺气。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祛痰,共为臣药。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止咳平喘,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使肺气宣降,痰热得清,风寒得解,则喘咳痰多诸症自除。
       本方与苏子降气汤均为降气平喘之常用方。本方以麻黄、白果与黄芩、苏子配伍,组成宣肺散寒,清热化痰,降气平喘之剂;苏子降气汤以苏子降气平喘为君药,配以下气祛痰之品,更用肉桂温肾纳气,当归气病调血,用以治“上实下虚”之喘咳,但以上实为主。

麻黄 麻黄辛温,散风寒
白果 性平,收敛肺气,润肺
苏子、杏仁、半夏、冬花 温化痰饮
黄芩 清肺热
桑白皮 清肺热,降肺气,化痰
使 甘草 养胃气,调和诸药

定喘汤用药,体现一种寒热并用,麻黄、白果联合做君,麻黄辛温,两个作用,一个用来散风寒,一方面宣肺平喘。这就涉及到这个证候,临床上它究竟风寒 有多少?如果风寒明显,麻黄量增大,可以用生麻黄。如果外面风寒体现表实证,也很突出,光麻黄不够,还要增加发散风寒的药物,白果是平性的,白果有收敛肺 气,润肺,麻黄、白果相配,既能增强平喘,又能制约麻黄,不至于发散太过。这类病人内有痰湿,外有风寒,痰湿郁而化热,往往这类病人反覆发作,临床上有些 反覆发作的,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这类这个证型很多,如果单一的从温化寒痰方法来说,看他痰量多,那对他痰热不利,好好坏坏,在治疗当中要把握它的表邪多 少,如果表邪没有,很轻微,表证不明显,那这时候麻黄侧重用来宣肺平喘,那可以用炙麻黄和白果相配,做为君药。如果表邪较轻,也可以用麻黄,用麻绒,麻黄 油,挥发一些,缓和它发散的烈性。所以它可以解表,缓核发散表邪作用,针对表邪较轻。同时它也宣肺平喘。麻黄、白果相配,是这个方义分析当中第一个重点。

臣药,苏子、杏仁、半夏、冬花,这组的运用,可以体会这类痰的形成,本身是有痰饮,痰郁才化热的。痰郁形成来源于津液不化,没有化热之前是 偏寒的,所以苏子、杏仁、半夏、冬花,总的来讲,杏仁平性,其他都是偏温性,它起到温化作用,同时苏子、半夏有降逆作用,杏仁也能降肺气,和麻黄相配,宣 降协同,而且有较强的化痰作用,因为虽然痰热,本质上是痰多郁而化热,肺气闭郁,郁而化热,所以这个使用,和一般的清化痰热方法不同,将来祛痰剂里面有一 些方,比如清气化痰丸,它也有杏仁,因为它平性的,但是它这用清化痰热药,胆星这一类,直接清化痰热。定喘汤里实际上是化痰药和清肺药的结合,既考虑到痰 原来形成的根本,因寒而不化,寒饮、寒痰的特点。又考虑郁了以后化热,形成现在痰热壅肺。

黄芩、桑白皮清肺热,清化痰热。黄芩擅长于清肺热,桑白皮既能清肺热,又能降肺气。它有化痰作用,但是比较润。也使得全方不燥,缓和一定的燥性。

配伍特点 麻黄、白果两药合用,一散一收,既能增强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辛散太过耗伤肺气,共为君药。

定喘汤的结构分析,它有它的特点

  1. 散收合方,宣降协同。
  2. 表里同治,寒热并用。(治里为主)

麻黄(宣)白果(敛)的宣敛,一散一收,一宣一敛,既宣肺平喘,又不使它辛散太过。白果比较润,有一定的化痰作用。

    白果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发现它治肺结核作用非常好。60年代日本的杂志上,曾经报导过一个故事,是一个私人的医药研究所,在二三十年代治疗当时很棘手的肺结核,一个很有名的治肺结核的医生,一生都在研究这个。在链霉素、雷米封这类的出现,对治疗产生大影响,之前肺结核很困难治的。中医对肺痨有一定的经验,所以他们也用各种方法研究。有个病人,已经是空洞,肺结核晚期,医生认为这个病人已经不能治了。当时估计三个月左右。 家人接回去。过了半年,病人又来了,看起来挺健康,一检查,觉得恢复得挺好,非常奇怪,问他吃得什么药?他说人家给了他一个偏方,白果,完整带壳的白果, 放在菜油泡,瓶子里装生白果,炮两个礼拜,菜油盖过白果,两周后拿出来,一天早晚都吃一颗,他这样坚持,主要就这个方法,坚持吃了半年。越来越好,恢复得比较好。那是五六十年代,《汉方医学》杂志上谈的。所以开始重视到白果这个药,在治疗结核方面的作用。这故事说起来后面还挺长,当时的科学家,为了探索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后来还付出了生命。那时候念书看到这个,一方面记住白果,这个印象很深,一方面也认为人喜欢了这一个专业和某个问题的研究,他可以不顾一切的。白果历来它的敛肺、润肺、化痰多方面作用,在这方里体现出来。

麻黄的宣,苏子半夏的降气。桑白皮泻肺气,杏仁利肺气,是宣降协同。

它是一种温化方法和清化方法的结合。对于痰湿壅滞以后,治疗咳喘证当中寒温并用。是针对痰郁化热的一种治法。这痰热,有时候热邪煎灼津液造 成,邪热,可以外邪入里化热,煎灼津液,痰和热的结合。有痰郁化热,所以定喘汤里化痰,针对的咳嗽,痰量还是可以比较多的。清气化痰丸也是治痰热,这种痰 热来源不同。

猛一看,是外感风寒,痰热内蕴,如果不了解痰热内蕴的前题的话,这个方的用药,他为什么不用像麻黄散表寒,里边就直接清化痰热的药物为主呢?所以针对了他病机的特殊性。这种痰热内蕴形成的特殊性。

运用
  1.本方主治外感风寒,痰热内蕴之哮喘。以痰多色黄,微恶风寒,苔黄腻,脉滑数为证治要点
这里滑数脉像的出现,一般来讲,如果痰热证当中,不是热重,就是痰多。所以定喘汤证全身性在临床上并不发热,有一定的微恶风寒,而且痰量较多。
  2.随证加减
    无表证者,减少麻黄用量。(或用炙麻黄)
    痰多者(且黄稠),加瓜蒌,胆南星。(清化痰热,因为温化药不少了)
    肺热重者(发热明显),酌加生石膏,鱼腥草。(清气分热,透肺胃之热,鱼腥草清热解毒,特别黄稠痰类的肺热重,加鱼腥草)
  3.
现代运用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属痰热蕴肺者,可加减使用之。
    4.
使用注意 若新感风寒,虽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但内无痰热者;或哮喘日久,肺肾阴虚者,皆不宜使用。(因含很多温燥的药)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摄生众妙方》卷6:“哮喘。”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治肺虚感寒,气逆膈热,而成哮喘等证。夫肺为娇脏,畏热畏寒,其间毫发不容,其性亦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若为风寒外束,则 肺气壅闭,失其下行之令,久则郁热内生,于是肺中之津液,郁而为痰,哮嗽等疾所由来也。然寒不去则郁不开,郁不开则热不解,热不解则痰亦不能遽除,哮咳等 疾,何由而止?故必以麻黄、杏仁、生姜开肺疏邪,半夏、白果、苏子化痰降浊,黄芩、桑皮之苦寒,除郁热而降肺,款冬、甘草之甘润,养肺燥而益金。数者相助 为理,以成其功。宜乎喘哮痼疾,皆可愈也。”       
【临床报道】       
胡氏用定喘汤加减治疗毛细支气管炎34例。基本方:定喘汤去白果加葶苈子,每日1剂,水煎分服,同时使用1种抗生素。与34例纯西药组(静脉滴注2种抗生 素及地塞米松,少数用酚妥拉明或氨茶碱)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咳喘平均消失时间为4.61±2.59(天),对照组为9.06土5.96(天)。 [胡义保,等.定喘汤加减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江西中医药 1992;23(1):28]



定喘汤 苏子降气汤
表里同病,以里为主 上下同病,以上实为主
痰可以多,但黄稠 痰多是清稀的
热痰(痰蕴化热) 寒痰

两个方都是以肺气上逆,肺失宣降,以降肺气为主,治疗咳喘的。
临床上,定喘汤证很多很多,所以像苏子降气汤,定喘汤临床使用都用得多。比较,一定意义上定喘汤用得更多。由于他名字又叫定喘汤,所以人们有时候咳 喘了,痰多,都开这定喘汤,刚才我们说,没有痰热不应该用,实际上从定喘汤的方来看,没有痰热,全方等于清化力量并不大。主要反映在黄芩、桑白皮。而包括 麻黄、苏子、半夏、冬花,这类偏温的,特别带温燥特点,这类药不少。所以为什么有些定喘汤用的痰,并不见得黄稠,他用定喘汤也能有一定效果。那可以像黄芩 不用,或者黄芩、桑白皮减量。这起到制约温燥的作用。不至于温燥太过。有些人觉得定喘汤灵活运用的话,也就要痰多,气逆咳喘,寒热都可以利用这个方调。

治咳喘,包括西医搞科研,科研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的新药,要古方,好多医院首选就是定喘汤。因为它就算你稍微辨证上寒热差一些,副作用不是那么大。不像苏子降气汤那样的温,用的肉桂这一类。定喘汤临床上使用率很高。当然我们还是强调要辨证,痰热才用, 不是痰热,但黄芩、桑白皮的处理,经过量的调整,或像黄芩这类不用,用的话,使它的量符合,使全方温而不燥。温而不燥,适合久服。也可以治疗涉及到偏于寒痰方面的。这是为什么定喘汤使用较广的原因。



旋 覆 代 赭 汤  ▲▲▲
治疗胃气上逆的。以和胃降气为主要特点。
〖方源〗 《伤寒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组成〗  旋覆花三两(9g)  人参二两(6g)  生姜五两(10g)  代赭石一两(9g)
      甘草炙,三两(6g) 半夏洗半升(9g) 大枣十二枚,擘(4g)
〖用法〗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歌〗  旋覆代赭用人参,半夏姜甘大枣临,
      重以镇逆咸软痞,痞鞕噫气力能禁。
〖主治〗  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证。心下痞鞕,或反胃呕逆,吐涎沫,噫气不除,舌苔白滑,脉
      弦而虚。
〖功用〗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伤寒论》提到旋覆代赭汤治胃气上逆,“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心下痞硬,并不满痛,按起来有一定抵抗感,说明一定的有形实邪,治痰, 有痰浊。他强调心下,心下是胃,强调是胃,原来旋覆代赭汤的运用,“或汗吐下以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就是说在治疗当中,经过一个误治,特别吐下以 后,伤胃气,伤及胃气,造成这种胃虚有痰的病机。痰是个痰水、痰湿的意思。它并非是指咳嗽咳出来这个痰。所以在胃虚基础上,胃虚有痰,造成胃气不和,引起 呕吐、呃逆,或干呕。噫气不除,虽然包括像嗳气,但胃气上逆也可以呕吐。嗳气干呕本属同类。但旋覆代赭汤,由于历来人们讨论噫气,包括不包括呃逆,一般认 为这个方也能治呃逆。因为呃逆,肺胃之气的上逆,张仲景说这是“客气动膈”,就是病邪引起冲动膈肌,造成肺胃之气的上逆,所以呃逆两方面的因素都有。有外 邪侵入因素,或者吃一些不恰当的食物,过冷,引起肺胃之气的上逆,冲动膈肌,这是呃逆。但是嗳气呕吐,这个胃气上逆,用旋覆代赭汤,也使常用的一种病证。
病机
由汗吐下引起胃气虚弱。

汗吐下引起
胃气虚弱
脾胃失运─湿聚为痰─痰阻气滞─心下痞硬 胃虚痰阻
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嗳气,呕吐,呃逆
苔白腻,脉缓或滑
胃气虚弱,当然脾胃运化水湿能力减弱,湿聚成痰,痰阻滞气积,引起心下痞硬。苔白腻,脉缓或滑,反映胃虚有痰湿,所以从病机结论,胃虚痰阻,(或说胃虚有痰),造成胃失和降,
治法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和胃降逆,结合化痰)
方解
君  旋覆花──苦辛性温,下气化痰,降逆止噫。
臣  代赭石──甘寒质重,降逆下气,助旋覆花降逆化痰而止呕噫。
佐  ┌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
   │生姜──温胃化痰,散寒止呕
   │人参──益气补虚
   │大枣──养胃补脾
   └甘草──益气和中
使  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证因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所致胃脘痞闷胀满、频频嗳气,甚或呕吐、呃逆等证。原书用于“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此乃外邪虽经汗、吐、下而解,但治不如法,中气已伤,痰涎内生,胃失和降,痰气上逆之故。而胃虚当补、痰浊当化、气逆当降,所以拟化痰降逆,益气补虚之法。方中旋覆花性温而能下气消痰,降逆止嗳,是为君药。代赭石质重而沉降,善镇冲逆,但味苦气寒,故用量稍小为臣药;生姜于本方用量独重,寓意有三:一为和胃降逆以增止呕之效,二为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约代赭石的寒凉之性,使其镇降气逆而不伐胃;半夏辛温,祛痰散结,降逆和胃,并为臣药。人参、炙甘草、大枣益脾胃,补气虚,扶助己伤之中气,为佐使之用。诸药配合,共成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剂,使痰涎得消,逆气得平,中虚得复,则心下之痞硬除而嗳气、呕呃可止。后世用治胃气虚寒之反胃、呕吐涎沫,以及中焦虚痞而善嗳气者,亦取本方益气和胃,降逆化痰之功。
   

旋覆花 降气化痰
臣1 代赭石 和胃降逆
臣2 生姜 化痰降逆兼顾
半夏
人参 补脾益气
大枣 配生姜,调和脾胃
佐使 甘草 增强人餐补气,调和诸药,防止代赭石(矿石类)伤胃气
过去的方义分析,旋覆、代赭合起来为君,但从量来讲,代赭石量很少,旋覆花呢,“诸花皆升,旋覆独降”。有降气作用,又有化痰作用。针对了痰阻气机 导致上逆,所以化痰降逆兼顾,和臣药代赭石结合,代赭石是和胃降逆常用药。矿石类,可以重镇和胃。但这方里考虑,胃气已经虚了,代赭石不宜量大,增强旋覆 花的降逆作用。生姜半夏,是一个小半夏汤,化痰降逆兼顾。生姜凡是用来和胃降逆,量很大。生姜一般用于做药引子,像调和营卫,调和脾胃,历来一般都用很 少,五片、七片。用来散寒,大多数用三两左右。张仲景用的特点,三两左右。我们现在就10克左右。但用来和胃降逆止呕,一般来说,都比三两大,有四两的, 这个方用到五两。前面吴茱萸汤用到六两。所以一般散寒当中的用量,和和胃降逆的用量,相差可以达到一倍。这是张仲景用药的一些特点。那可以指导我们现在在 用生姜不同功效的时候,掌握它用量特点的不同。这里生姜和大枣相配,还有一个调和脾胃,脾胃受损,气虚了。

旋覆代赭汤归纳起来,体现了降逆化痰,益气和胃。这里又反映出张仲景善于用他常配伍的一些基本结构。以及要注意方中代赭石用小量。生姜用大剂量。它自身用量范围的大剂量。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胃虚痰阻气逆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硬,嗳气频作,或呕吐,呃逆,苔白腻,脉缓或滑为辨证要点。
   这里心下痞硬,有一种闷塞不舒的感觉,那是由于痰浊阻治胃气,苔白腻,脉缓或滑,反映出胃气虚,胃虚有痰。
2.加减变化
    若胃气不虚者,可去人参、大枣,加重代赭石用量,以增重镇降逆之效;
    痰多者(苔腻,咳嗽有痰,往往兼夹痰浊,呕吐有形痰),可加茯苓、陈皮助化痰和胃之力。加茯苓、陈皮等于结合二陈汤,二陈汤燥湿化痰,也就是结合了治痰的基础方。增加旋覆代赭汤证的化痰力量。二陈汤在化痰基础上也能和胃。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胃神经官能症、胃扩张、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不完全性梗阻、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等属胃虚痰阻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2.方论选录 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卷8:“汗吐下后,大邪虽解,胃气已弱而未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而噫气不除者。与旋覆花下气除痰为君,以代赭石为臣,而镇其虚气;以生姜、半夏之辛,而散逆气,除痞散硬为佐;人参、大枣、甘草之甘,而调缓其中,以补胃气而除噫也。”

  临床报道:用旋覆代赭汤治疗 眩晕呕吐50例,其中急慢性胃炎和胃溃疡6例,神经官能症11例,高血压、美尼尔综合征及脑膜炎后遗症各1例,临床以头晕目眩,胸痞呕恶,口淡,吐白沫或 泛清水,舌苔薄白或滑腻,脉弦缓或弦滑为主要表现。治疗结果:34例眩晕呕吐俱止;14例眩晕呕吐减轻;2例无效。服药最少为2剂,最多为18剂,平均6 剂,一般3~6天见效(浙江中医杂志,1966;7: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