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降气
【主治】降气剂具有平喘或降逆止呕的作用,适用于气机上逆的病证。 A:肺气上逆:气喘咳嗽 B:胃气上逆:呕吐呃逆 【常用方药】 肺气上逆常选用降气平喘药物,如苏子、杏仁、款冬花、紫菀等为主组方。胃气上逆常选用降逆止呕药物,如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竹茹、丁香、柿蒂等为主组方。 ” 【代表方剂】 定喘汤 苏子降气汤 旋覆代赭汤 橘皮竹茹汤 丁香柿蒂汤 降气针对的部位,在概述的时候曾谈到过,是以肺胃之气为主。肺气上气的咳喘,胃气上逆的嗳气、呕吐、呃逆,这些方面的表现为主,所以各选了一些代表方或常用方。这些方剂实际上还是结合其他一些治法,而是以降气比较突出而已。 苏 子 降 气 汤 ▲▲▲
苏子降气汤是临床治疗上实下虚的常用方,从苏子降气汤证的病机分析看,可以把它画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上实,一个下虚。有的叫上盛下虚,或者上实下 虚。一回事,这是两方面,整个这个方反映了是在以上实为主的,也就是说这种咳喘一种发作期,很多反覆发作的慢性这种咳喘病证,在治疗的时候,要根据它发作 期和稳定期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苏子降气汤证是上盛,反映的是痰涎壅盛,而引气苏子降气汤证这个证,往往由外邪诱发,所以它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表证,但应该说是用这方的时 候,表证很少,或者已经不明显了,它是以上盛,废弃失于肃降,咳喘短气痰多。痰阻气滞导致胸膈满闷,所以咳喘痰多,胸膈满闷归纳起来,是上盛的基本特点。 痰多,痰哪里来呢?也是开始外邪引动了,内外相引,导致肺失肃降,那咳喘;痰往往是由平时就有阳气不足,不能温阳化气,痰湿积聚,平素往往就有一定的阳气 不足,温阳化气乏力,湿聚成痰。等到有诱因,特别是外邪引动,那就反映咳喘加剧,痰多清稀。 苏子降气汤一般用于发作期,上实为主。下虚是考虑病人的一个体质,和它稳定期经常反映出来的。下虚反映是肾气虚,肾阳虚。肾阳不足可以不能 温化。水湿得不到温化,既能变成痰浊,也可能水泛肌肤成浮肿。因为水湿内停,阳气不足,一有外邪,外邪引动内饮,也可以除了痰多清稀,也可以产生浮肿。但 这个苏子降气汤证它是上实为主,下虚为辅,有可能出现浮肿,这不是必见症。肾阳、肾气不足,反映了肾精也会不足。因为肾阳是内寓肾精之中,而这个肾精不 足,化气也就不足,肾精化为气,腰疼脚弱反映出肾虚的一般见证。肾气不足就呼多吸少,所以这个方的下虚,集中在呼多吸少,腰痛脚弱,这两个症状是主要的。 上实下虚比较起来,控制上实是当务之急,这个方说起来上下同病,上实下虚,治疗是上下同治,标本兼顾。以治上为主,治标为主(辅)。这是对它的证候分析了。 作为辨证的佐证,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这都反映了既有寒邪,同时痰湿较重。所以整个方治疗方面的特点,一个是降气化痰相结合,一个是上下同治,以治上为主。
〖功用〗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方解】 臣 半夏──降逆祛痰。 ┐ │ 厚朴──降气平喘,宽胸除满│三药合用,助苏子降气祛痰平喘之功。 │ 前胡──宣肺下气,祛痰止咳┘ 君臣相配,以治上实。 佐 肉桂──辛温,温补下元,纳肾气以平喘 ┐ │温补下元,纳肾气以平喘 当归──辛、甘、温,既可治咳逆上气,又能养血润燥 ┘ 生姜┐ 佐 │宣肺散寒。 苏叶┘ 大枣┐ 使 │和中而调药为使。 甘草┘ 本方证由痰涎壅肺,肾阳不足所致。其病机特点是“上实下虚”。“上实”,是指痰涎上壅于肺,使肺气不得宣畅,而见胸膈满闷、喘咳痰多;“下虚”,是指肾阳虚衰于下,一见腰疼脚弱,二见肾不纳气、呼多吸少、喘逆短气,三见水不化气而致水泛为痰、外溢为肿等。本方证虽属上实下虚,但以上实为主。治以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重,兼顾下元。方中紫苏子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君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厚朴下气宽胸除满,前胡下气祛痰止咳,三药助紫苏子降气祛痰平喘之功,共为臣药。君臣相配,以治上实。肉桂温补下元,纳气平喘,以治下虚;当归既治咳逆上气,又养血补肝润燥,同肉桂以增温补下虚之效;略加生姜、苏叶以散寒宣肺,共为佐药。甘草、大枣和中调药,是为使药。诸药合用,标本兼顾,上下并治,而以治上为主,使气降痰消,则喘咳自平。
针对寒痰壅肺造成的咳喘,这方的运用,咳喘往往以喘为主。苏子是两方面兼顾的。臣药,半夏厚朴前胡。半夏厚朴是治疗胸膈满闷,宽胸的常用结构。 君臣药之外,都是佐药了。肉桂当归是苏子降气汤方义分析的重点。肉桂在这里,既能温肾,针对下虚,温肾能温阳化气,痰湿的形成和平素的阳气 不足,不能温阳化气,水湿停聚有关;同时肉桂还长于温肾纳气,它呼多吸少,肉桂还能畅通血行,和当归相配,体现治气调血,这个方在这一点上很突出。也很受 后世医家的推崇。你不是光肺气失降,像这种反覆发作,有宿积,本来有宿积,外寒引动的这类反覆发作,都是气郁、气滞日久,气滞日久很容易影响到由气及血, 就像现代医学所讲,你开始咳喘到后来逐渐由肺气郁滞,肺气失降,到心血瘀阻,中医说是气病及血,一定程度上,我说是一定程度上,和现代医学认识,由肺及 心,很多肺源性心脏病,实际上在中医是一种由气及血的过程,治气降气,要调血和血。所以肉桂有一种温心活血,温经活血作用,和当归相配,当然作用方面互相 协同,体现整个方调气又结合活血。治气结合活血这个特点。肉桂在这方里三个作用:(1)温阳化气,有助治痰湿,(2)温肾纳气,针对呼多吸少,以及肾阳不 足,(3)温通血脉(和当归合作)。 其他药意义比较容易理解,肉桂当归的配伍,此方中有特殊的意义,应是学习重点。《神农本草经》上说当归治咳逆上气,说它能治咳嗽。我们现在 很少当归直接用于咳嗽,实际上这个方在长期咳嗽,时间较长的咳嗽病人,防止他气病及血,配当归这个思路是很好的。加上它比较润,这方里半夏、厚朴,包括苏 子、肉桂,都偏于温燥,用当归既能养气病治血,又较润,有个润燥作用。生姜配苏叶,有散表作用,这类正往往外寒引动内饮,用一定生姜苏叶可以散表,生姜还 能制约半夏的烈性毒性,和半夏相配,又反映一些和胃降逆的特点。我们说过咳喘严重,肺气上逆可以引起胃气上逆,所以它降气和和胃可以相结合。生姜和大枣相 配,内可以调气血,外可以和营卫,用甘草来保护胃气。和大枣相配,有补气安中的作用。补气安中,调和药性。 历来苏子降气汤,方书里很多都收它,后世很多加陈皮。加陈皮体现增加理气化湿作用。现在一般苏子降气汤都用陈皮了。在宋代以后,有的方里用 陈皮,有的不用陈皮,是《医方集解》把它固定下来,它正式有陈皮。后来出的很多书,基本上认为用苏子降气汤都加陈皮。陈皮的舒展气机,化湿,它的特点,曾 经前面我们讲到过。 前面苏子降气汤主治证候和方义分析,归纳起来,它是一个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主的,治下虚是次要的。苏子降气汤是急则治标为主的。虽然标本 兼顾,是急则治标为主的,治下虚力量是不足的。所以要知道它是治疗一种痰饮,由外寒引动以后的发作期,而且自身又有肾阳不足的。肾气不足的体质特点。 上下并治,标本兼顾,治上治标为主。 它实际上是用于有寒痰壅滞,有外邪引发之后的这个发作期,发作期一般是表证很轻的情况下。苏子降气汤和小青龙汤比较的话,小青龙汤的病机, 也有外寒引动内饮的特点。内外相引,饮动不居,小青龙汤证的特点是表里同病。外感风寒表实证,引动了内在的寒饮。那是表里俱重。它有咳嗽,咳喘,痰多清 稀,胸膈满闷。甚至于兼胃气上逆。外来呢,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小青龙汤是表里同治,表里兼顾的。苏子降气汤体现了上下同治。虽然标 本兼顾,治上治标为主。所以这两个不同。苏子降气汤证表证很轻,如果表证明显的话,这方散表不够,光是有点苏叶、生姜,散表是不够的。 【运用】
喘急,必较严重,特别它有上实下虚,动则气喘,气短难续,因素有二,一个是咳喘较重,还有一个是肾不纳气,所以应该加纳气平喘药。体现了标本兼顾。增强治下虚,纳气的作用。胡桃肉,擅长于温肾,温肾纳气。沉香降气,和方中肉桂相配,擅长于增加肉桂的纳气作用。 【文献摘要】 定 喘 汤 ▲▲ 〖方源〗 《扶寿精方·痰门》:“定喘汤专治齁喘,取效甚速。金陵浦舍真方。” 〖组成〗 白果去壳,砸碎炒黄,二十一枚(9g) 麻黄三钱(9g) 苏子二钱(6g) 甘草一钱(3g) 款冬花三钱(9g) 杏仁一钱五分(9g) 桑白皮三钱(6g) 黄芩一钱五分(6g) 半夏三钱(9g) 〖用法〗 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每服一盅,不用姜,不拘时,徐徐服。 〖方歌〗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喘哮尝。 〖主治〗 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功用〗 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定喘汤,临床治疗表里同病,外有风寒,内有痰热的一个常用方。这里要注意定喘痰热壅肺,这痰热是哪里来的。痰热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1) 实际是热邪入里,煎灼津液,导致痰热,(2)自身痰湿较重,加上肺气闭郁,这痰湿郁久了,自身要化热。这样形成的一种痰热。临床上区别,热邪煎灼津液,炼 液为痰,这种痰热,一般咳痰量少,黏稠。可以是黄痰、黏稠,量少;甚至于难以咳出来。如果是痰郁化热,本身肺宣降失常,痰湿壅滞,郁而化热,这类也是咳唾 黄痰,也可以比较黏稠,但是量多,咳出来并不困难。这是临床上的一个区别。 定喘汤证的痰热都是后者,是痰郁化热。临床上这类病人咳的痰量并不见得少。所以这个方也有一定的化痰作用。 主证分析
定喘汤证是一种表里同病,首先有风寒外束,这个方证在典型情况下是外来有风寒。明显有一组恶风寒的特点。由于风寒外束,肺气宣降失常,痰热内蕴是痰 郁化热,加重了肺气失于宣降,在表里同病当中,使用这个方的阶段,应该说是以内在痰热内蕴为主。如果表寒明显,甚至于表寒还重,那这个方要加味了。因为它 散表力量是不够的。至于痰热内蕴,可以效喘咳嗽,痰稠而黄,舌苔黄腻,脉滑数,都反映了痰热特点。刚才我们说到在临床运用这个方,它和热邪煎灼津液,咳痰 量不多,黏稠,难咳出,这是有不同的,相对的这个痰量比较多。这是我自己临床观察的。而且这类证,往往是反覆发作的,往往是历来有痰湿较重,所以郁而化 热。 治法表里同治。既要宣肺降气,宣肺包括了散寒,降气侧重在止咳平喘。对痰热要清热化痰。既强调宣降肺气,又要清化痰热。 【方解】┌麻黄──宣肺定喘,兼解表寒 君 │ └白果──既能补肺气,又能收敛肺气,故可敛肺定喘、祛痰止咳。 ┌杏仁──泻肺气之逆,而平喘咳,润大肠之燥而通便秘。 │ │苏子──纯阳之草。宽中利气,消痰定喘。 │ 臣 │ ┌润肺下气 │款冬花──辛温入肺经│ │ └化痰止嗽 │ └半夏──降气燥湿化痰。 ┌桑白皮──清热肃肺 佐 │ └黄芩──清肺中之热 使 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特色: 本方证因素体多痰,又感风寒,肺气壅闭,不得宣降,郁而化热所致。症见哮喘咳嗽,痰多色黄,质稠不易咯出等。治宜宣肺降气,止咳平喘,清热祛痰。方用麻黄宣肺散邪以平喘,白果敛肺定喘而祛痰,共为君药,一散一收,既可加强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耗散肺气。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祛痰,共为臣药。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止咳平喘,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使肺气宣降,痰热得清,风寒得解,则喘咳痰多诸症自除。
定喘汤用药,体现一种寒热并用,麻黄、白果联合做君,麻黄辛温,两个作用,一个用来散风寒,一方面宣肺平喘。这就涉及到这个证候,临床上它究竟风寒 有多少?如果风寒明显,麻黄量增大,可以用生麻黄。如果外面风寒体现表实证,也很突出,光麻黄不够,还要增加发散风寒的药物,白果是平性的,白果有收敛肺 气,润肺,麻黄、白果相配,既能增强平喘,又能制约麻黄,不至于发散太过。这类病人内有痰湿,外有风寒,痰湿郁而化热,往往这类病人反覆发作,临床上有些 反覆发作的,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这类这个证型很多,如果单一的从温化寒痰方法来说,看他痰量多,那对他痰热不利,好好坏坏,在治疗当中要把握它的表邪多 少,如果表邪没有,很轻微,表证不明显,那这时候麻黄侧重用来宣肺平喘,那可以用炙麻黄和白果相配,做为君药。如果表邪较轻,也可以用麻黄,用麻绒,麻黄 油,挥发一些,缓和它发散的烈性。所以它可以解表,缓核发散表邪作用,针对表邪较轻。同时它也宣肺平喘。麻黄、白果相配,是这个方义分析当中第一个重点。 臣药,苏子、杏仁、半夏、冬花,这组的运用,可以体会这类痰的形成,本身是有痰饮,痰郁才化热的。痰郁形成来源于津液不化,没有化热之前是 偏寒的,所以苏子、杏仁、半夏、冬花,总的来讲,杏仁平性,其他都是偏温性,它起到温化作用,同时苏子、半夏有降逆作用,杏仁也能降肺气,和麻黄相配,宣 降协同,而且有较强的化痰作用,因为虽然痰热,本质上是痰多郁而化热,肺气闭郁,郁而化热,所以这个使用,和一般的清化痰热方法不同,将来祛痰剂里面有一 些方,比如清气化痰丸,它也有杏仁,因为它平性的,但是它这用清化痰热药,胆星这一类,直接清化痰热。定喘汤里实际上是化痰药和清肺药的结合,既考虑到痰 原来形成的根本,因寒而不化,寒饮、寒痰的特点。又考虑郁了以后化热,形成现在痰热壅肺。 黄芩、桑白皮清肺热,清化痰热。黄芩擅长于清肺热,桑白皮既能清肺热,又能降肺气。它有化痰作用,但是比较润。也使得全方不燥,缓和一定的燥性。 配伍特点 麻黄、白果两药合用,一散一收,既能增强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辛散太过耗伤肺气,共为君药。定喘汤的结构分析,它有它的特点,
麻黄(宣)白果(敛)的宣敛,一散一收,一宣一敛,既宣肺平喘,又不使它辛散太过。白果比较润,有一定的化痰作用。 麻黄的宣,苏子半夏的降气。桑白皮泻肺气,杏仁利肺气,是宣降协同。 它是一种温化方法和清化方法的结合。对于痰湿壅滞以后,治疗咳喘证当中寒温并用。是针对痰郁化热的一种治法。这痰热,有时候热邪煎灼津液造 成,邪热,可以外邪入里化热,煎灼津液,痰和热的结合。有痰郁化热,所以定喘汤里化痰,针对的咳嗽,痰量还是可以比较多的。清气化痰丸也是治痰热,这种痰 热来源不同。 猛一看,是外感风寒,痰热内蕴,如果不了解痰热内蕴的前题的话,这个方的用药,他为什么不用像麻黄散表寒,里边就直接清化痰热的药物为主呢?所以针对了他病机的特殊性。这种痰热内蕴形成的特殊性。 运用1.本方主治外感风寒,痰热内蕴之哮喘。以痰多色黄,微恶风寒,苔黄腻,脉滑数为证治要点。 这里滑数脉像的出现,一般来讲,如果痰热证当中,不是热重,就是痰多。所以定喘汤证全身性在临床上并不发热,有一定的微恶风寒,而且痰量较多。 2.随证加减 3. 【文献摘要】 【临床报道】 胡氏用定喘汤加减治疗毛细支气管炎34例。基本方:定喘汤去白果加葶苈子,每日1剂,水煎分服,同时使用1种抗生素。与34例纯西药组(静脉滴注2种抗生 素及地塞米松,少数用酚妥拉明或氨茶碱)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咳喘平均消失时间为4.61±2.59(天),对照组为9.06土5.96(天)。 [胡义保,等.定喘汤加减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江西中医药 1992;23(1):28]
两个方都是以肺气上逆,肺失宣降,以降肺气为主,治疗咳喘的。 临床上,定喘汤证很多很多,所以像苏子降气汤,定喘汤临床使用都用得多。比较,一定意义上定喘汤用得更多。由于他名字又叫定喘汤,所以人们有时候咳 喘了,痰多,都开这定喘汤,刚才我们说,没有痰热不应该用,实际上从定喘汤的方来看,没有痰热,全方等于清化力量并不大。主要反映在黄芩、桑白皮。而包括 麻黄、苏子、半夏、冬花,这类偏温的,特别带温燥特点,这类药不少。所以为什么有些定喘汤用的痰,并不见得黄稠,他用定喘汤也能有一定效果。那可以像黄芩 不用,或者黄芩、桑白皮减量。这起到制约温燥的作用。不至于温燥太过。有些人觉得定喘汤灵活运用的话,也就要痰多,气逆咳喘,寒热都可以利用这个方调。 治咳喘,包括西医搞科研,科研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的新药,要古方,好多医院首选就是定喘汤。因为它就算你稍微辨证上寒热差一些,副作用不是那么大。不像苏子降气汤那样的温,用的肉桂这一类。定喘汤临床上使用率很高。当然我们还是强调要辨证,痰热才用, 不是痰热,但黄芩、桑白皮的处理,经过量的调整,或像黄芩这类不用,用的话,使它的量符合,使全方温而不燥。温而不燥,适合久服。也可以治疗涉及到偏于寒痰方面的。这是为什么定喘汤使用较广的原因。 旋 覆 代 赭 汤 ▲▲▲ 治疗胃气上逆的。以和胃降气为主要特点。
弦而虚。 〖功用〗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伤寒论》提到旋覆代赭汤治胃气上逆,“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心下痞硬,并不满痛,按起来有一定抵抗感,说明一定的有形实邪,治痰, 有痰浊。他强调心下,心下是胃,强调是胃,原来旋覆代赭汤的运用,“或汗吐下以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就是说在治疗当中,经过一个误治,特别吐下以 后,伤胃气,伤及胃气,造成这种胃虚有痰的病机。痰是个痰水、痰湿的意思。它并非是指咳嗽咳出来这个痰。所以在胃虚基础上,胃虚有痰,造成胃气不和,引起 呕吐、呃逆,或干呕。噫气不除,虽然包括像嗳气,但胃气上逆也可以呕吐。嗳气干呕本属同类。但旋覆代赭汤,由于历来人们讨论噫气,包括不包括呃逆,一般认 为这个方也能治呃逆。因为呃逆,肺胃之气的上逆,张仲景说这是“客气动膈”,就是病邪引起冲动膈肌,造成肺胃之气的上逆,所以呃逆两方面的因素都有。有外 邪侵入因素,或者吃一些不恰当的食物,过冷,引起肺胃之气的上逆,冲动膈肌,这是呃逆。但是嗳气呕吐,这个胃气上逆,用旋覆代赭汤,也使常用的一种病证。 病机 由汗吐下引起胃气虚弱。
治法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和胃降逆,结合化痰) 方解 君 旋覆花──苦辛性温,下气化痰,降逆止噫。 臣 代赭石──甘寒质重,降逆下气,助旋覆花降逆化痰而止呕噫。 佐 ┌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 │生姜──温胃化痰,散寒止呕 │人参──益气补虚 │大枣──养胃补脾 └甘草──益气和中 使 甘草──调和诸药
旋覆代赭汤归纳起来,体现了降逆化痰,益气和胃。这里又反映出张仲景善于用他常配伍的一些基本结构。以及要注意方中代赭石用小量。生姜用大剂量。它自身用量范围的大剂量。 【运用】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胃虚痰阻气逆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硬,嗳气频作,或呕吐,呃逆,苔白腻,脉缓或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胃神经官能症、胃扩张、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不完全性梗阻、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等属胃虚痰阻者。 【文献摘要】 临床报道:用旋覆代赭汤治疗 眩晕呕吐50例,其中急慢性胃炎和胃溃疡6例,神经官能症11例,高血压、美尼尔综合征及脑膜炎后遗症各1例,临床以头晕目眩,胸痞呕恶,口淡,吐白沫或 泛清水,舌苔薄白或滑腻,脉弦缓或弦滑为主要表现。治疗结果:34例眩晕呕吐俱止;14例眩晕呕吐减轻;2例无效。服药最少为2剂,最多为18剂,平均6 剂,一般3~6天见效(浙江中医杂志,1966;7: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