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脏腑热剂玉女煎、芍药汤

 学中医书馆 2017-09-05

玉女煎
〖方源〗《景岳全书》卷51,新方八阵·寒阵
  “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症。若大便溏泻者乃非所宜”。
〖组成〗 石膏 三至五钱[15~30g]    熟地 三至五钱或一两[9~30g]    麦冬 二钱[6g]
     知母、牛膝 一钱半[各5g]
〖用法〗上药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
〖方歌〗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襄,
    胃火阴虚相因病,牙痛齿枯宜煎尝。

〖主治〗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功用〗清胃热,滋肾阴。
〖病机〗
  阳明之脉,上行头面,络于牙龈, ── 胃热阴虚证
  阳明有余,胃火上攻 ── 头痛,牙龈红肿疼痛
  火热迫血上溢 ── 牙龈出血
  肾主骨,齿乃骨之余,肾阴不足,阴虚火旺 ── 牙齿松动
  阳明胃热而伤津 ── 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而干

 石膏 ── 清胃火之有余。

 熟地 ── 重用,滋肾水之不足。

  ┌ 知母 ── 助石膏泻火清胃,又助熟地滋肾阴泻相火。
 ┤
  └ 麦冬 ── 清热养阴。

使 牛膝 ── 导热而引血下行。

共奏清胃热,滋肾阴之攻。
运用
1.临床以牙痛齿松,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为证治要点。凡胃火炽盛,肾水不足之牙痛,牙衄,消渴等,皆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2.①火盛者,可加山栀子、地骨皮以清热泻火;②血分热盛,齿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参以增清热凉血之功。
3.牙龈炎、糖尿病、急性口腔炎、舌炎等属阴亏而胃火盛者,可用本方。

4. 若大便溏泄者,本方乃非所宜。

文献摘要
  《成方便读》:夫人之真阴充 足,水火均平,决不致有火盛之病。若肺肾真阴不足,不能濡润于胃,胃汁干枯,一受火邪,则燎原之势而为似白虎之证矣。方中熟地、牛膝以滋肾水;麦冬以保肺 金;知母上益肺阴,下滋肾水,能制阳明独胜之火;石膏甘寒质重,独入阳明,清胃中有余之热。虽然理虽如此,而其中熟地一味,若胃火炽盛者,尤宜酌用之。即 虚火一证,亦改用生地为是。

用来和清胃散比较学习。
主证分析
胃热阴虚证,水亏火盛,相因为病。

阳明有余
胃热
头痛,牙痛,牙衄
少阴不足
阴虚
齿松,烦热干渴
舌红苔黄且干
亦治消渴,消谷善饥
玉女煎它强调的病机是少阴不足,阳明有余。所以阳明有余是胃火,胃热。少阴不足是肾水不足,有肾阴不足。所以它名称叫做玉女煎,玉女是指的观音菩萨旁边两个小孩当中的一个。金童和玉女。这两个小孩一个拿了个瓶子,一个拿了个柳枝,拿柳枝沾了瓶子里的圣水,就向天下洒,洒是为什么呢?认为是给人民带来幸福了。这个洒出水是为了清热,消除灾祸。从玉女煎这个名称,就反应了有清热降火和滋阴。
    所以玉女煎针对了肾阴不足,少阴不足,阳明有余,胃火牙痛。从名称就反应出这个。

张景岳,他喜欢用这类的名称,因为他本身遵从的哲学思想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历史发展到宋明时代,以二程为代表,是一种道学与儒学的结合。把包括发展很多年的宗教经揉合起来。“玉女”这涉及到佛教方面的。

    头痛,牙痛,牙衄,胃热方面有点像清胃散证,但一般情况下,玉女煎证这种牙痛牙衄,没有清胃散证那么严重。玉女煎证,它像溃烂,局部发热很重,这个不突出。临床上往往痛是痛了,反应出牙龈,一个牙,两个牙,甚至于有的七八个牙龈发红,说肿,微微有点肿,但是一般不会有溃烂这一类。而且这红往往体现出一种嫩红,这是我个人在用方看到的一种现象。特别像有些经过放疗、化疗的一些病人,牙龈逐渐和牙根有一点脱离,就是当中比较松了,嫩红,有点肿,牙齿痛,你说痛的程度很剧烈,不见得,这类有这种阴伤特点。
    胃火的牙痛和肾阴不足,肾水不足,肾水的不足,反映在肾主骨,齿为骨之余,会有齿牙松动,同时口渴,口干比较重。齿松,烦热干渴。阴虚的特点。这两方面又是互相影响。临床上这类病人,有热,脉可以偏大,按起来会无力,毕竟有肾亏了。所以由胃火继续可以伤阴,阴伤那可以阴不制阳,加重胃火上炎。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两方面会互相影响。这类经常发作,病程较久。
    至于消渴来讲,是由胃热造成消谷善饥,这是玉女煎。

玉女煎和清胃散证比起来,胃热的热毒不重,胃热循经上炎,这有的,所以头痛,牙痛,牙衄为主。证情没有清胃散证重。特别体现在唇舌腮颊肿痛,局部发热,牙龈溃烂这种程度不突出,反映在热毒搏结气血,没有清胃散证突出,也就是说,热毒程度,胃热的程度,相对轻一些。而主要强调的同时伴有肾水不足,肾阴不足。这是在胃热牙痛中的又一个类型,也就是说,虚实夹杂,但其中仍然是以胃热为主的。因为在治法方面,也体现了清胃热为主的。

作用

清胃热,滋肾阴

分解
石膏 清热泻火,清阳明之热
熟地 滋肾水
知母 增强石膏的清阳明经热的作用。滋阴
麦冬 增加熟地的养阴作用
佐使 牛膝 引热下行,补肝肾,壮腰膝
熟地的用法,历来有些医家认为应该用生地。后来占多数的看法是灵活运用。如果说热重,特别是有一种比如局部有发热,那我们说清胃散强调它面颊发热了,而这玉女煎没有强调。它局部也可以,如果热像明显了,那你可以改为生地。像《成方便读》它觉得用生地好。但是如果肾虚,兼有腰膝酸软,腰痛脚弱,这一类,用熟地好。热像看它程度问题。

知母、麦冬。知母配石膏,相当于白虎汤的结构。麦冬主要养肺胃之阴,熟地可以滋肾阴,结合起来增加养阴力量。知母有有滋阴作用。

玉女煎体现了补泻兼施。清胃泻火治其标,因为毕竟现在胃火牙痛是主要的。用养阴,滋养肾阴,治其本。因为它是少阴不足,阳明有余并见。而且这两者往往相互影响。所以是清热泻火与滋养肾阴同用。

配伍特点
清热与滋阴并进,虚实兼治,但以治实为主。
在胃热牙痛发作的时候,治标治实为主。

清胃散与玉女煎比较

清胃散 玉女煎
病机 胃中积热,循经上炎,实证为主 虚实夹杂,肾阴虚,胃火旺
    清胃散是胃中积热,以及热毒搏结气血,造成除牙痛之外,牙宣出血,牙龈溃烂,唇舌腮颊肿痛,局部发热,都比较突出。玉女煎是少阴不足,阳明之热循经上炎, 所以它反应出既有牙痛,出血,但又有肾虚的齿牙松动。当然体质有肾阴虚基础,平时肯定还是有一组肾虚的基本表现。腰膝酸软等等基本表现。

运用

辨证要点

牙痛齿松,烦热干渴,舌红苔黄面干。(这反映出这种牙痛涉及到肾阴)

随证加减

火盛,加栀子、地骨皮(增加泻火作用)。
齿衄盛,去熟地,加生地、玄参。

很多用玉女煎的方里,都强调热重的时候,要用生地代替熟地。有的就干脆说这方里应该用生地。因为熟地偏温,生地是偏凉的。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这里面地黄,麦冬这一类,不宜使用。

======================================
芍药汤
〖方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之中》泻痢论:“芍药汤:下血调气。经曰:泻而便脓血,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组成〗 芍药 一两[15~20g]   当归 半两[9g]   黄连 半两[5~9g]   大黄 三钱[6g]
     槟榔、木香、甘草 炒,各二钱[各5g]   黄芩 半两[9g]   官桂 二钱半[2~5g]
〖用法〗上药清脏腑热剂 <wbr>玉女煎、芍药汤清脏腑热剂 <wbr>玉女煎、芍药汤咀,每服半两(15g),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方歌〗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腹痛自安康。

〖主治〗
 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功用〗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病机〗
 饮食不洁   ┐
        │ ┌ 导致湿热疫毒下注大肠, ┐ ┌  腹痛里急后重气血瘀滞 ┐
 食积不化   ├→┤             ├→┤             ├→肛门灼热
        │ └ 壅滞气机,肠中积滞不通 ┘ └ 化为脓血,湿热内迫下注 ┘
 感受疫毒之邪 ┘


[方解]
君 白芍 ── 柔肝理脾,调和气血,止泻痢腹痛。

臣 黄芩、黄连 ── 清热解毒燥湿、止痢。

       ┌ 通因通用。
  ┌ 大黄 ┤
  │    └ 伍木香、槟榔攻下肠中湿热积滞。
  │
佐 ┼ 木香、槟榔 ── 行气导滞。
  │
  │    ┌ 柔肝和血。
  └ 当归 ┤
       └ 与大黄和用,又有行瘀之用。

      ┌ 防“三黄”苦寒太过伤中,冰伏湿热之邪
反佐 肉桂 ┤
      └ 伍归、芍助其行血滞

     ┌ 伍芍药缓急止痛
使 甘草 ┤
     └ 调和诸药

    本方证是由湿热壅滞肠中,气血失调所致。湿热下注大肠,搏结气血,酿为脓血,而为下痢赤白;肠道气机阻滞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等俱为湿热内蕴之象。故治宜清热燥湿,调和气血之法。
    方中黄芩、黄连性味苦寒,入大肠经,功擅清热燥湿解 毒,以除致病之因,为君药。重用芍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配以当归养血活血,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且可兼顾湿热邪毒熏灼肠络,伤耗阴血之虑;木 香、槟榔行气导滞,“调气则后重自除”,四药相配,调和气血,,是为臣药。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 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通因通用”之法。方以少量肉桂,其辛热温通之性,既可助归、芍行血和营,又可防呕逆拒药,属佐助兼反佐之用。炙甘 草和中调药,与芍药相配,又能缓急止痛,亦为佐使。诸药合用,湿去热清,气血调和,故下痢可愈。
    本方立意不在止痢,而重在治其致痢之本。其配伍特点是: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寒热共投,侧重于热者寒之。此方与一般纯用苦寒以治湿热下痢之方不同。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痢疾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原方后有“如血痢则渐加大黄;汗后脏毒加黄柏半两”,可资临床参考。本方在运用时,如苔黄而干,热甚伤津者,可去肉桂,加乌梅,避温就凉;如苔腻脉滑,兼 有食积,加山楂、神曲以消导;如热毒重者,加白头翁、银花增强解毒之力;如痢下赤多白少,或纯下血痢,加丹皮、地榆凉血止血。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等属湿热为患者。
    4.使用注意  本方芍药多用白芍(能和营缓急止痛)。
                
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忌用,久痢、虚寒痢不宜用。

文献摘要
  《成方便读》:“夫痢之为 病,固有寒热之分,然热者多而寒者少,总不离邪滞蕴结,以致肠胃之气不宣,酿为脓血稠粘之属。虽有赤白之分,寒热之别,而初起治法皆可通因通用。故刘河间 有云: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二语足为治痢之大法。此方用大黄之荡涤邪滞,木香、槟榔之理气,当归、肉桂行血;病多因湿热而起,故用芩连之苦寒 以燥湿清热;用芍药、甘草者,缓其急而和其脾。”
〖附方一〗黄芩汤(《伤寒论》)
组成:黄芩三两(9g)、芍药二两(9g)、甘草二两,炙(3g)、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功用:清热止利,和中止痛。
主治:热泻热痢。身热口苦,腹痛下利,舌红苔黄,脉数。
方歌:黄芩汤用芍枣草,清热和中止痢方。
〖附方二〗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名大香连丸)
组成:黄连二十两,用吴茱萸十两,同炒令赤,去吴茱萸不用 、木香四两八钱八分
用法: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饭饮吞下。
功用: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主治:湿热痢疾,脓血相兼,腹痛,里急后重等症。


芍药汤是重点方,一类方。它反应了宋到元这个时代,在痢疾治疗上一个进步。虽然它的适应症和仲景时代的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的适应证有区别,但是总体治法上,它在调气活血方面,应该说是一个进步,治法上有创造。这是学这方的一个意义。

主证分析

湿热痢 湿热蓄积,气积阻滞 腹痛,里急后重,脉弦数 湿热壅滞
气血失调
气血壅滞,血肉腐败 下痢脓血,赤白相兼
湿热佐证 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

典型湿热痢往往是散在的,疫毒痢往往爆发,病势较急,症状较重。湿热痢是由湿热病邪阻滞胃肠,在肠道搏结气血,腐败血肉,造成一种以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为特征的。痢疾的基本表现是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

气机阻滞反应不通则痛,里急后重,有气滞的特点。湿热搏结气血,气血瘀滞,腐败血肉,产生下痢脓血。由于湿热机本上是湿热并重,所以用赤白相兼来反映它。要说明它是湿热,从舌苔黄腻,小便短赤,肛门灼热(一般是胃肠道有热)。

病机分析,强调一个气血的淤滞,引起的原因是湿热阻滞肠道,具体发生的一个机理,是搏结气血,气血淤滞,肠道血肉腐败,蕴酿成脓血。

治疗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针对湿热,清热燥湿,由于蕴结成毒,又要清热解毒,这是针对它引起致病的因素。从病机来看,是一个气血不和,具体讲有气滞血瘀特点。那要调和气血。

功用

清热燥湿,调和气血。

过去有的教材功效写清热解毒,调和气血结合。有的把调和气血放在前面,后面清热解毒,或这清热燥湿,提法都不太一样。湿热痢,应该是清热燥 湿在前面,清热解毒也说得过去。但是芍药汤清热解毒力量,和治热毒痢,像白头翁汤这类比,要相对小。所以不是治疗热毒痢,疫毒痢,而是湿热痢,湿热痢往往 是散在的。有没有热毒呢?有。它搏结气血,腐败血肉,就是热毒,有脓血了。但是热毒并不重,所以清热解毒的力量不重。清热解毒,黄芩黄连两善其功的。

方解

黄芩
黄连
芍药
当归
木香
槟榔
大黄
肉桂
使 炙甘草

芍药汤方义分析,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比较多。这个方比较重要。

功用

清热燥湿,调和气血。

前面讨论到芍药汤的主证的病机分析,它涉及到湿热痢,湿热壅滞肠道造成气血不和,所以功用是清热燥湿,调和气血。在这方制定的刘河间的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里边,对这个治法他提出了调气和血的重要性。“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这一点,这个治法,对于解除痢疾病人症状上产生的痛苦,也就是通过调气和血,更有助于湿热的排出。这个是很有意义的,应该说医学史上治疗痢疾的一个进步。所以这一点,过去有些医家把痢疾涉及气分,涉及血分来区分,就是芍药汤和后面要讲到的白头翁汤,这不过是不同时代产生方剂的区别。我觉得不能绝然这样区分,芍药汤实际上是湿热为主的,有气滞血瘀,多少也涉及到血分,也有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仅仅不同于在调气和血这种治法,创新治法的结合运用。所以在后面的变化运用里,就包括白头翁汤变化运用,现在临床上还是把调气合血的这种治法,和一些结构结合进去的。

方解

黄芩 清热燥湿
黄连 清热燥湿
芍药 活血止痛
当归 活血止痛
木香 行气止痛
槟榔 下气导滞止痛,疏通水湿
大黄 泻下积滞
肉桂 使寒凉方凉而不郁
防止药病格拒
温化津液
使 炙甘草 养胃气,调和诸药

芍药汤方义分析,历来也有些认识的不同。我们现在把黄芩、黄连作君药,六版七版都这样。历代把黄芩、黄连做君药的,也有一些医家。但有一部分由于它是叫芍药汤,以芍药、当归作君药。五版就是这样定的。作为湿热痢疾,应该是清热燥湿。黄芩、黄连治痢之最。治疗湿热泄泻,湿热痢疾,往往首选的这些。黄 芩、黄连应该作为主体,方中的君药,比较适合。如果放在清热剂,而且又是以芍药作君药的话,那芍药不是符合清热剂,以清热药物为主。治疗里热证这个定义。 既然一类方剂用药特点,治疗证候特点,由这个定义来做界定,应该尽可能符合,有些比较难处理。比如过去固涩剂,第一个方玉屏风散,一位固涩药都没有,最后 一个方,完带汤,也没有固涩药。所以以固涩药为主组成,治疗气血津液滑脱散失的证候的,这类方叫固涩剂。我有时开玩笑,从头到尾都没有固涩药,第一个方到最后一个方。中间方当然有了。像这个方也存在这个问题,过去讲到芍药汤,说芍药、当归作君药,学生说的是,那你的定义里头不对呀,这也是黄芩、黄连应该作君药的理由之一。

对于湿热痢疾,黄芩、黄连作君药,名正言顺。臣药有两组,芍药、当归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又能止痛。木香、槟榔能够行气,行气也能止痛,木香 行气主要作用于胃肠,槟榔是下气导滞而且又能疏通水湿,对解除湿热有一定的帮助。两个药联用,起到通过行气,针对了气滞,调气则后重自除。

佐药里,大黄、肉桂的配伍,在芍药汤里有些特定的意义。大黄可以泻下积滞,湿热搏结气血,以及肠道的一些积滞,通过大黄泻下,排出湿热以及热毒。所以这个方里配伍大黄,也是“通因通用”治法的一个典型。

肉桂,一方面在整个方义苦寒为主的方里,使得全方凉而不郁,第二个方面,肉桂是温性的,而这类苦寒药作用于胃肠,胃肠道湿热积滞,加上用苦 寒药,包括槟榔、大黄、黄芩、黄连这类运用,容易引起药病格拒,所以用肉桂它还有一个反佐的意义,防止药病格拒。第三个,肉桂还可以温化津液,有助于除 湿,但它偏温,在整个寒凉的方里面,它的辛温之性也被一定的制约。这是佐药,大黄、肉桂的作用。

甘草,养胃气,可以防止苦寒药物伤胃。又能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
寒热共投,重在“热者寒之”。

考虑的方面比较多,应该说是一个主治方剂,针对病机的特点,主治方剂是个很典型,考虑很仔细的一张方。

配伍特点归纳,首先,气血并治,体现调气和血。第二,体现通因通用。第三,运用了肉桂的反佐,寒热共投,寒热并用,整体上是个热者寒之。所以虽然我们两句话总结,实际上用药配伍特点里有三个点,一个体现调气和血,在痢疾治疗方面,在当时时代一个创新的方法。第二,通因通用,第三个是反佐用法。这三点是本科同学,在学习芍药汤配伍关系上的,三个要注意的重点内容。

运用

辨证要点

便脓血,痢下赤白,腹痛,里急后重,赤白相兼,苔腻微黄,脉弦数。

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这是痢疾的共同特点。痢下赤白,而赤白相兼,这是湿热痢疾的特点。在加上舌像,脉像。由于湿热,苔腻微黄,脉弦数。

对芍药汤,过去解释有一些它家当归、芍药,也从肝脾角度去解释过,因为中医传统理论对于腹痛,经常联系肝来认识,肝脾不和,腹痛,这里面加芍药,当然芍药可以有柔肝缓急止痛的作用。

我自己觉得,不是说只要有腹痛就联系到肝,那样就机械了。联系到肝来解释它,也说得通,因为历来古代医家在方论里,对于方解,或病机分析, 到用药,这个分析,往往绕个圈圈就要把它说到就算啦,这个我们要针对实用,而且尽可能学员学习的时候,他可以简捷,只要这知识点够了,就可以不要去绕圈 圈。这个方里如果也说到肝脾不和腹痛,芍药是有柔肝缓急止痛作用,但这里调和气血,调血作用个主要的。并不是一有腹痛,就把肝要联系上。要看有没有肝脾不 和的这种病机。这个主要在胃肠。像大承气汤,又没有腹痛呀?腹痛拒按,痛得也挺厉害,由于那四味药实在牵不到肝上头去,所以不讲它肝脾不和。

方剂学作为基础课,在基础学习阶段,我主张第一个实用,第二个简捷,所以这个方里,历来的方论里各种各样说法是很多的,配伍当中的关键,一个理解到湿热是主要的病因,气滞血瘀是湿热搏结气血所造成的一个病理过程。然后才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这些症状。所以芍药汤采取的调和气血,通因通用,反佐用药等等,都是针对了具体的病机和病理过程。

随证加减

这是提供一些临床常用的加减方法作为参考。

  • 白多赤少:加厚朴、砂仁、车前、泽泻
  • 赤多白少:去肉桂、当归,加丹皮、地榆、白头翁
  • 热盛伤津:去肉桂,加乌梅
  • 兼食积,苔腻脉滑,热重者:加白头翁,银花。

湿热痢疾酿成热毒,涉及到一定程度热毒,热毒可以有轻重的不同。赤白下痢的白多,脓多,一般认为是湿偏重,湿滞气机容易突出,所以加厚朴、砂仁、车 前、泽泻,都有化湿、利湿的作用。赤多白少说明血分郁滞较重,湿热或热毒搏结气血,在血分郁滞较重,因此加的一般凉血活血,凉血解除血分热毒,丹皮、地 榆、白头翁这一类。汲取白头翁汤的清热凉血解毒。肉桂、当归一类,那是调血,肉桂温通血行,当归养血、活血、调血。这围绕着赤多白少,可以考虑这个方面。

如果热盛伤津,阴津损伤,肉桂可以去掉。本来肉桂用量就是小量的。如果有饮食积滞,胃肠道疾病兼有食积,苔腻脉滑,热较重,湿热,热较重又有食积,这类既要加上清热解毒药,也要有一点消导,消食导滞,有一定消食导滞的药结合。

使用注意

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忌用。就我们前面谈到逆流挽舟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