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补兼施剂,适用于里实正虚,而大便秘结之证。其主要表现为腹满便秘而兼气血不足或阴津内竭者。此时不攻则不能去其实,不补则无以救其虚,惟有攻补兼施,邪正兼顾,方为两全。故本类方剂,常用攻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与补益药如人参、当归、生地黄、玄参等组成。
黄龙汤 增液承气汤 黄龙汤 〖方源〗《伤寒六书》:“治患心下鞕痛,下利纯清水,谵语,发渴,身热。庸医不识此证,但见下利便呼为漏底伤寒,而用热药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误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 因热邪传里,胃中燥屎结实,此利非内寒而利,乃日逐自饮汤药而利也,直急下之,名曰结热利证;身有热者,宜用此汤;身无热者,用前六乙顺气汤。” 〖释名〗《张氏医通》云:汤取黄龙命名,专攻中央燥土,土既燥竭,虽三承气萃集一方,不得参、归鼓舞胃气,焉能兴云致雨,或者以为因虚用参,殊不知参在群行剂中,则迅扫之威愈猛。 〖组成〗大黄 [9g] 芒硝 [6g] 枳实 [9g] 厚朴 [9g] 甘草 [3g] 人参 [6g] 当归 [6g] 〖用法〗以水二盅,姜三片,枣二枚,煎之后再入桔梗一撮,热沸为度。(现代用法:上药加桔梗3g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 水煎服) 〖方歌〗 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 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主治〗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谵语甚或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病机分析] 〖功用〗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方解]
[运用] 文献 《瘟疫论》:“证本应下,耽误失治,或为缓药因循,火邪壅闭,耗气搏血,精神殆尽,邪火独存,以致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肉瞤筋惕,肢体震颤,目中不了了,皆缘应下失下之咎。邪热一毫 未除,元神将脱,补之则邪毒愈甚,攻之则几微之气不胜。攻之不可,补之不可,攻补不能,两无生理,不得已勉用陶氏黄龙汤”。 病机分析主证,病机分析,它由两个部分构成。
本来是阳明腑实,因下失下,它要发展,延误时间,就造成热结旁流证,热实互结更厉害了。这种实热,邪迫津液,从热结旁边流下,我们把它叫热结旁流证。自利清水,色纯青,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所以它是在阳明腑实证出现热结旁流,用泻下呢,用寒下是一种通因通用了,但问题是由于因下失下,热结重了,造成气血不足,伤及气血,所以像身热口渴,神疲少气,这都是气血津液,在热实互结作用下受损伤;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以及神昏肢厥,气血不足,影响到心神,或找神昏窍闭,或者气血津液不足,血不养津,肢厥,惊厥,这类发生。从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反应气血津液损伤程度重,在《伤寒六书》这方里,它考虑气血为主,所以是阳明腑实证,邪实引起了气血不足的正虚。 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在治疗方面,补气养血,泻下通便相组合。攻补兼施。 方解
配伍结构上,比较标准,比较平整,所以体现,现在临床虽然说用得不是很多,但是体现这种治法,挺标准。实际上这个也是一个附方,它利用完整的大承气汤,作为方中一个主体,那这个不用一味一味药分析。实际上还是含有峻下热结的特点,祛邪。人参当归益气养血,针对了气血不足,看作臣药。这方里,它配桔梗,桔梗使佐药,它开宣肺气,以畅通腑气的作用,肺和大肠相表里,帮助承气汤泻下通腑。承气汤里有厚朴枳实,这类行气降气的药,同时和桔梗相配,那桔梗枳 实也有一升一降的作用。特别桔梗开宣肺气,肺和大肠相表里,有助于畅通腑气。生姜大枣可以调和气血,甘草既能帮助人参益气,又可以缓和诸药,缓和峻下。有 就是攻下的同时,防止伤正,继续伤正。 整个方的结构,就是一个大承气汤,用人参当归补气养血,桔梗开宣肺气,以畅通腑气,甘草协助人参,甘草佐药兼使药。生姜大枣看作药引,调和气血,调和脾胃。这是以经方大承气汤为基础的一个加味方剂。陶节庵很擅长利用仲景方的思路,或利用它基础方配伍,成后来时方这种结构。 配伍特点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 因为热实互结,本来是不适合用人参、当归这类,但现在不得已,这两味同用,它祛邪。使得他不继续伤正,扶正药和这些同配,就不会使这种热实互结的病邪留滞。 辨证要点大便秘结或自利清水,脘腹胀满,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主要是热结旁流证,伤及气血。特别伤阴很快。所以可以用于大便秘结,气血不足的。阳明腑实气血不足的,用于热结旁流证,伤气伤血的。但是在热实互结这证候当中,应该说伤阴,伤气伤阴更为直接。 =============================================新加黄龙汤 出处 《温病条辨》卷二。 组成 细生地(15克) 生甘草(6克) 人参(另煎,4.5克) 生大黄(9克) 芒硝(3克) 玄参(15克) 麦冬(15克) 当归(4.5克) 海参(洗,2条) 姜汁(6匙) 功能 益气养阴,泻热通便。 主治 治阳明温病,应下失下,气液两亏,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疲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用法 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朴,冲参汁上分,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 或 水1.6升,煮取600毫升。先用200毫升,冲参汁30毫升,姜汁10毫升,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三至四小时不便,再如前法服200毫升;候六小时不便,再服200毫升。如服200毫升,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一剂,余参或可加入。 方论 方中大黄、芒消急下燥热以存阴气;人参、当归补益气血;麦冬、生地、玄参、海参激阴养液;姜汁、大枣、甘草固护胃气,调和诸药;桔梗开宣肺气,通调胃肠。全方泻热通便与滋阴益气并行为治,使正气得运,阴血得复,则药力得行,大便可通,邪热自平。 方解 本方主治热结里实,应下失下,正气久耗,阴液耗竭尤重,故方以调胃承气汤以缓下热结,并重用养阴增液之品,使之增水行舟,兼顾气阴之虚。 论述 此处方于无可处之地,勉尽人力,不肯稍有遗憾之法也。旧方用大承气加参、地、当归,须知正气久耗,而大便不下者,阴阳俱惫,尤重阴液消亡,不得再用枳、朴 伤气而耗液。故改用调胃承气,取甘草之缓急,合人参补正;微点姜汁,宣通胃气,代枳、朴之用,合人参最宣胃气;加冬、地、元参,保津液之难保,而又去血结之积聚;姜汁为宣气分之用,当归为宣血中气分之用;再加海参者,海参咸能化坚,甘能补正,其液数倍于其身,其能补液可知,且蠕动之物,能走络中血分,病久者必入络,故以之为使也。 是利用黄龙汤,温病学派改制,改订的一个方。考虑到热实互结,伤阴耗气,气阴两伤很快,所以这个方是侧重在泻下热结和益气养阴兼顾的。特别养阴力量非常强。所以这个方在功效上,和正方比较提示一下。
新加黄龙汤实际上是调胃承气汤作基础方,它内含的基础方,有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又有增液汤,养阴清热的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虽然也 有人参、当归,这个是和黄龙汤一致的。但是它侧重在养阴方面。滋养阴液,滋阴清热,生地、玄参、麦冬,这个是增液汤,配海参,这四个形成一组,可以说有很 强的养阴力量。海参的特点,晒干了就一点点,新鲜的时候体积很大,很滋润,所以吴鞠通说它“其液数倍于其身”,“其液”,它的体液,非常滋润,养阴力量很 强。也是药食两用。所以用调胃承气汤的大黄芒硝,配上养阴清热的一个药组,这个药组是增液汤加海参。人参、当归作为佐药,益气养血。 姜汁在这里有两个作用。一个它可以振奋胃气,第二个,有反佐意义。这类阳明腑实证,因下失下以后气阴两伤,往往伴有这种胃气上逆,下面不 通,所以用药下去,容易药病格拒,用姜汁少量偏温,在全方起到防止药病格拒作用,是反佐用法。既是佐助药,振奋胃气,又有反佐意义,防止药病格拒。它的性 味和全方的偏凉性,又有不同,它偏温,符合反佐的含义。当然姜汁自身也有和胃降逆作用。 甘草是使药,既能养胃气,安定中焦,它又可以增强这种益气作用,这是使药调和诸药了。调和药性为主,也有一些佐药的意义。 这是新加黄龙汤和黄龙汤的不同之处。他强调气阴两伤,黄龙汤是气血不足,从正虚的角度是这样。 功用清热通便,滋阴益气。 滋阴力量强,这也和温病学派学术思想有关,温病学派很强调保胃气,存津液。伤寒派是强调温阳气,化津液,角度有不同。 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倦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