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润下麻子仁丸

 学中医书馆 2017-09-05

各论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三节 润下
润下剂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之证。
症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有身热,口干,腹胀或痛,舌红苔黄,脉滑数等。

从总的来讲,润下体现了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有这样几种基本类型。

  1. 肠燥。是由一定的燥热造成的。燥热伤津。但是这种燥热,又和那热实互结不同。热实互结以后,阻滞在肠道,那这是用寒下,力量较大的推荡。但有一定燥热,并不重,造成常道自身津亏,腑气不通,不畅。那主要矛盾,燥热和津伤,津伤是主要的。那要用润肠和清燥热结合。
  2. 自身产生的津液不足,经血亏虚。那有些产后阴血不足,随之精血不足,肠道失润造成的。这是一种自身津液化生不足。
  3. 津液布输不足津亏。不能正常输布。它也可以造成肠道失润。

所以造成肠道失润原因是多种。我们教材上,也是适合不同情况,我们经常用的像麻子仁丸,五仁丸,郁李仁丸,或济川煎,针对这种肠道失润的,不同的一个角度。


  代表方剂:
  麻子仁丸         济川煎         五仁丸
========================================
麻子仁丸(又名 脾约丸)
〖方源〗《伤寒论》:“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润下 <wbr>麻子仁丸,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金匮·五脏风寒积聚》记载之麻仁丸,条文基本相同,药物组成与用法同,但枳实量用一斤,且未注炙与不炙,主治亦同。

[组成]麻子仁二升(500g)    芍药半斤(250g)    枳实炙,半斤(250g)    大黄去皮,一斤(500g)  
      厚朴炙,去皮一尺(250g)    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250g)
[用法]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现代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改汤剂煎服)。
〖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
    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润下 <wbr>麻子仁丸
[方解]
  麻子仁 润肠通便
  ┌杏仁  降气润肠
 
  └芍药  滋阴柔肝,肝木得养,不克脾土,脾得健运
  ┌枳实  消痞破结
 ┤厚朴  下气除满
  └大黄  通下行便
 使 蜂蜜  润燥滑肠

    本方证乃因胃肠燥热,脾津不足所致,《伤寒论》称之为“脾约”。成无己说:“约者,约结之约,又约束也。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伤寒 明理论》)根据“燥者润之”、“留者攻之”的原则,故当润肠泻实,宜润肠药与泻下药同用。
    方中麻子仁性味甘平,质润多脂,功能润肠通便,是为君药。杏仁上 肃肺气,下润大肠;白芍养血敢阴,缓急止痛为臣。大黄、枳实、厚朴即小承气汤,以轻下热结,除胃肠燥热为佐。蜂蜜甘缓,既助麻子仁润肠通便,又可缓和小承 气汤攻下之力,以为佐使。综观本方,虽用小承气以泻下泄热通便,而大黄、厚朴用量俱从轻减,更取质润多脂之麻仁、杏仁、芍药、白蜜等,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 通便,使腑气通,津液行,二则甘润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
    本方具有下不伤正、润而不腻、攻润相合的特点,以达润肠、通便、缓下之功,使燥热去,阴液复,而大便自调。
    本方为丸剂,而且只服10小丸,依次渐加,均意在缓下,润肠通便。
润下 <wbr>麻子仁丸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胃肠燥热,脾津不足之“脾约”证的常用方,又是润下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痔疮便秘者,可加桃仁、当归以养血和血,润肠通便;
痔疮出血属胃肠燥热者,可酌加槐花、地榆以凉血止血;
燥热伤津较甚者,可加生地、玄参、石斛以增液通便。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属胃肠燥热者。
    4.使用注意  本方虽为润肠缓下之剂,但含有攻下破滞之品,故年老体虚,津亏血少者,不宜常服,孕妇慎用。毕竟这方是润下结合,不是纯属润肠,润肠要结合泻下燥热,所以年纪太大,津亏血少,精血不足的,还是以纯润肠为主,孕妇应该慎用。
[文献]
  《医方考》:“伤寒差后,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难者,主此方以通肠润燥。枳实、大黄、厚朴,承气汤也;麻仁、杏仁,润肠物也;芍药之酸,敛津液也。然必胃强者能用之,若非胃强,则承气之物在所禁也。”
  临床报道:用麻子仁丸内服防止肛门手术后的大便干燥所致疼痛和出血,效果良好。临床观察500例,服药后大便变软而易于排出者479例,无效者21例,有效率为95.8%。在无效病例中有16例原有习惯性便秘(中医杂志,1965;10:40)。


〖附方〗润肠丸
方源:《脾胃论》:治饮食劳倦,大便秘涩,或干燥闭塞不通,全不思食,乃风结、血结、皆能闭塞也,润燥、和血、疏风,自然通利也。
组成:大黄(去皮)、当归梢、羌活各五钱(各15g)
   桃仁汤浸去皮尖,一两(30g)
   麻仁去皮取仁,一两二钱五分(37.5g)
用法:除麻仁另研如泥外,捣细,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白汤送下(现代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服12克,空腹温开水送服)。
功用:润肠通便,活血祛风。
主治:饮食劳倦,大便秘结。或干燥秘结不通,全不思食,以及风结、血结等证。

==========================================

麻子仁丸(脾约丸)

一般本科同学,学习麻子仁丸,有这么两个疑点。就是经常自己比如学习的时候,想不大想得通的:
  1. 从麻子仁丸主治来看,叫它脾约便秘,说它主证大便硬,小便数。其脾为约。历来简称脾约证。怎么会大便硬,有干结,便秘不通,或不畅的特点。小便数,不管是次数多,还是量多,这好像在现实生活里,很难看到。大便硬结,小便还多。不太好理解。
  2. 从它病机解释来讲,所谓脾约,这是成无己说的“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秘,故曰其脾为约。《伤寒明理论》”张仲景就说“大便硬,小便数,其脾为约”。

成无己作了这个解释。约是约束津液,不得四布。这是一种理论的解释了。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这个胃包括胃家胃肠,津液饮入于胃的,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然后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输布,五经并行。水液到了胃以后呢,吸收,输布全身的过程当中,跟脾的运化布散有关。跟肺的通调水道,以及下焦阳气蒸腾气化,综合作用。这儿认为这个证,是一种脾约束津液,不能正常布散。正常布散应该向肠道,向膀胱布散分配,偏渗膀胱小便就多,肠道失去润泽大便就硬。是这样的解释。

实际上,我们在临床观察中,有一部分报导,写到了小便多,用这个方,临床观察治疗报导相当多的,而且麻子仁丸用于,像很多痔疮手术后,有些医院把它作为常规用药了,润肠通便。

所以从很多例数的观察,在大便秘的同时,小便数的,统计不是很多,所以有的学生就说,这种主治是这个,大便硬,小便数同时出现,这个实际病例里可能性有多少?但我体会,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它实际上是一般胃肠道燥热的时候,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小便发黄,量少。这是普通的。胃肠燥热伤津,这个伤津不光是肠道,整体的津液会受影响。但如果肠道,胃肠的燥热较轻,虽然导致有一定的便秘,但这时候燥热没有影响整体津液的气化,有就是说,有一类大便秘结,小便改变不大。在临床,你问他小便黄吗?少吗?他小便都还好,还不黄,没有明显的很少,或者短赤之类的情况。这个相比,大便硬,小便数,实际上大便干燥,不通,不畅,但小便变化不大,那就不一定,清泄胃肠枣热要用多大的力量,而是以润肠通便为主。所以,第一,这个问题对于主治大便硬,小便数形成那个机理,燥热较轻,没有影响整体津液气化,仅仅是胃肠燥热,肠道失润,还没有影响膀胱气化。所以这种小便量并不变,那一比普通的大便干结,小便就会短赤。它 没影发生这个,相比之下,大便硬,小便数。产生这种提法。因为这个提法,仲景就说其脾为约,脾约,津液输布上的,并不是整体津液减少了。到成无己就做了这个解释。我是这样体会的。

但历来我们说,胃肠燥热引起了脾不能帮助胃行其津液,输布津液,历来这样解释。这两个解释方法有类似的,但是从同学的理解方面来说,特别现在针对临床用这个方具体情况来说。实用来讲,它就是胃肠燥热较轻,没有影响整体津液的损耗,有就没有影响膀胱气化。因为一般的体内燥热来说,影响胃肠,影 响膀胱,都会影响的。这是它主治证候的特点。

要润肠,同时燥热要泄热,肠道腑气不通要行气,所以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这个方是二类方。

使用

现在也有用汤药的,传统是用丸药的。麻子仁丸。丸药汤药功效方向是不同的。丸药,丸者缓也,以润肠为主。用汤药呢,这其中有小承气汤,你开汤药再 小,它毕竟有清下的作用,所以用汤药的方向,往往就像清下热结,清下燥热去了。以下为主了。丸药以润为主,汤药以下为主,这个要注意。经常这个方,人们有 时候就开成汤药,汤药就泻下作用比较突出了。用丸药以润下作用为主。功效发挥方向受剂型的影响。

而且这个方,用法上要注意。既使用丸药,张仲景还强调,如梧桐子大十丸,梧桐子大很小,梧桐子大好小,像那个桂枝茯苓丸,它用一丸还兔屎 大,要比这大多了。梧桐子大十丸,开始吃十丸,他可能大便不见得很通,那你怎么增加?渐加。要密切观察,观察着增加。增加到什么程度呢?以知为度。以知, 知道。谁知道?肠道知道。有就是说,有反应了。达到能够起到润下作用了,为度,就行了。一般保持这个量,用两、三天,不能久服。久服就从润到下了。当然你 用这个汤药,汤剂型的更是下了。

功用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方解

麻子仁 润肠通便
杏仁 润肠,降肺气,通腑气
白芍 润肠,益阴养血,缓急止痛
大黄 泻下通腑(小承气汤)
枳实
厚朴
佐使 白蜜 润肠清热

麻子仁丸是润下的一个结合。以麻子仁作为君药,是润肠通便药。杏仁、芍药、麻子仁,和后面白蜜,都有润肠作用。因为有燥热,润肠同时,白芍的益阴养血,还有一定的补充,除了润肠,还能补充阴血的不足。如果有燥热积滞,它可以缓急止痛。但整个这量很小,梧桐子大十丸,含有它的成份很少了。杏仁主要是降肺气,通腑气,所以杏仁在这里的运用,也就配合枳实、厚朴,它可以降肺气,通腑气,体现肺和大肠相表里。

佐药部分的大黄、枳实、厚朴,它实际上是一个小承气汤。这小承气汤,在这里以丸药的形式,而且服用量又很小,在整方配伍中间是配合润下,稍微具有清泄胃肠燥热的作用。所以整个方润下结合,润肠为主。这是指用丸剂时候的这个特点。

用白蜜作佐使,它还是有润肠清热作用。

配伍特点

它配有小承气汤,但是和润相结合,下不伤正,润不滋腻,是润和下相结合的方法。但作丸既是以润为主,开汤药则往往是以下为主。

辨证特点

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

临床使用,我们虽然说小便频数,运用时以肠燥,整体津液的匮乏不明显,没有影响整体津液的气化,所以至少对膀胱气化的影响不明显。这作为一个运用的标准。如果燥热较重,那你也可以用汤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