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泻下剂大黄牡丹汤

 学中医书馆 2017-09-05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四两(12g)    牡丹一两(3g)    桃仁五十个(9g)    冬瓜仁半升(30g)    芒硝三合(9g)
[用法]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歌〗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方解]本方所治之肠痈,多由肠中湿热郁蒸,气血凝聚所致
    湿热与气血互结成痈,不通则痛,故右少腹疼痛拒按,甚成肿痞;
    按之其痛如淋,而小便自调,无淋沥不畅之感,则知其非淋证;
    喜屈右足而不伸,伸则痛剧,是为缩脚肠痈;
    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是肠痈已成,气血郁滞,营卫失和使然;舌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蕴之征。 
泻下剂 <wbr>大黄牡丹汤

治法泻热破淤,散节消肿

   《成方便读》说:“病既在内,与外痈之治,又自不同。然肠中既结聚不散,为肿为毒,非用下法,不能解散。”故治法宜泻热祛湿,破瘀消痈。方中大黄苦寒攻下,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瘀结之毒;丹皮苦辛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两药合用,泻热破瘀,共为君药
    芒硝咸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实 热,使之速下;桃仁活血破瘀,合丹皮散瘀消肿,共为臣药。
    冬瓜仁甘寒滑利,清肠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去,并能排脓消痈,为治内痈要药,是为佐药。综观全 方,合泻下、清利、破瘀于一方,湿热得清,瘀滞得散,肠腑得通,则痈消而痛止,为治湿热瘀滞肠痈的有效方剂。
    《金匮要略》云:“脉洪大者,脓已成,不可下也。”但在本方的用法中又说:“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后世医家对此认识不一,现在一般认为肠痈初起,证属湿热血瘀之实证者,脓未成或脓成未溃,均可用之。
泻下剂 <wbr>大黄牡丹汤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用于肠痈初起,由湿热血瘀而成者,功效极佳。以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舌苔黄,脉滑数为证治要点。凡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均应忌用。对于重型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阑尾炎合并腹膜炎、婴儿急性阑尾炎,亦应禁用。
2.随证加减
 
若热毒较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败酱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血瘀较重者,加赤芍、乳香、没药等以活血祛瘀。

3.对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属于实热血瘀者,疗效最佳。亦可用于妇科急性盆腔炎、输卵管结扎后感染等属血分瘀热者。
使用注意
1.张仲景:“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有脓当下。”脓成未溃或未成脓者,视病情灵活运用;脓成,若体虚不堪攻下,忌用本方;脓已成症属实热者,当速下。
2.
凡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质过于虚弱者均应慎用或忌用。
文献摘要
《成方便读》:“夫肠痈之病,皆 由湿热瘀聚郁结而成。病既在内,与外痈之治又自不同。然肠中既结聚不散,为肿为毒,非用下法,不能解散。故以大黄之苦寒行血,芒硝之咸寒软坚,荡涤一切湿 热瘀结之毒,推之而下。桃仁入肝破血,瓜子润肺行痰,丹皮清散血分之郁热,以除不尽之余气耳”。

〖附方一〗阑尾化瘀汤
方源:《急腹症手册》
组成:大黄 丹皮 桃仁 玄胡 木香 各[9g]     金银花 川楝子 各[15g]
用法:水煎2次,顿服或分2次服。
功用:化滞通结,清热解毒。
主治:急性阑尾炎瘀滞型。发热不高,脘腹胀闷,嗳气纳减,恶心反胃,腹痛,绕脐作痛,或痛有定处,拒按或有肿块,大便秘结,小便黄,苔白腻,脉弦紧或涩或细。
〖附方二〗阑尾清化汤
方源:《急腹症手册》
组成:大黄 丹皮 各[15g]  桃仁 川楝子 甘草 各[9g]  赤芍 [12g]  金银花 蒲公英 各[30g]
用法:每日2剂,水煎早晚分服。
功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
主治:急性阑尾炎蕴热期。发热,午后较甚,口干渴,腹痛重,食欲不佳,便秘,尿黄赤。
〖附方三〗阑尾清解汤
方源:《急腹症手册》
组成:大黄 [24g]       丹皮 [15g]         冬瓜仁 蒲公英 各[30g]
   金银花 [60g]       川楝子 木香 甘草 各[9g]
用法:每日2剂,水煎分4次服,或每日4剂,昼夜分服。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通结。
主治:急性阑尾炎热毒期。发热恶寒或不恶寒,口干渴,面红目赤,唇干舌燥,呕恶不能食,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赤涩或尿痛,舌红绛,苔黄腻或黄糙,脉洪大滑数或弦数。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肠痈初起,湿热郁滞证

    大黄牡丹汤是治疗肠痈的一个常用方。也算是基础方剂。过去就是直接用这个方,根据它热毒的轻重,湿阻的情况,瘀血的情况,加味。后来中西医结合治急腹症,用大黄牡丹汤做为基础方辨证,产生了三个治疗阑尾炎的常用方。所以它又是一个治疗肠痈的一个基础方。

我们中医学对肠痈,这方治疗阑尾炎很好的。当然中医这个肠痈,比阑尾炎范围宽。但大黄牡丹汤侧重于治阑尾炎的效果,大家是肯定的。

肠痈形成的原因,历来对肠痈成因归纳为下面三个:

  1. 七情郁结诱发─传统中医提法上,比如说喜怒无常,就是情志上的一些刺激,但情志的一些影响,可以影响肝气,肝气疏泄障碍了,一个影响到脾胃的运化。一个方面影响到血行的通畅,所以这是一个历来认为情志,七情郁结类的,和肠痈诱发有关。这是我们中医的看法。
  2. 饮食不节,跟消化、饮食有关。饮食不节可以产生湿蕴。
  3. 寒温不调。气候变化不适应。

后世逐渐又补充了,认为饭后急走或者摔跤、坠下、损伤肠络,也可以导致肠道气血瘀滞,那就跟一些一定程度的外伤这类有关。中医传统的各个书里,提法里面有这样一些。

肠痈初起,湿热郁肠道 湿热搏结气血 郁热成痈,右少腹疼痛拒按,甚则肿痞
湿热湿滞肠中,不涉膀胱 小便自调
气血郁滞,营卫失和 时时发热,
湿热郁蒸 舌苔黄腻,脉来滑数

    从它的病机来讲,主要和湿热有关。过去都说大黄牡丹汤用于肠痈初起,尤其是肠痈初起脓还未形成,但实际上已成未成都在用,关键是灵活加减。有各种原 因导致湿热阻滞在肠道,搏结气血,腐败血肉,造成局部肿、痞,痞就是闷塞不舒,肿胀。疼痛非常剧烈,不通则痛。湿热在肠道搏结气血,瘀结成痈,我们说湿热 瘀结成毒,在肠道可以形成像痢疾一类的,它这个痈疡发于肠道而已,内痈,初期瘀结在右下腹,右少腹疼痛拒按。为什么呢?肠痈发生,中医过去都认识到阑门那 一带好发,所以右少腹,腹痛拒按,可以按到有肿胀这个特点。

小便自调,主治当中是一种鉴别诊断,考虑下面疼痛(右少腹疼痛拒按),疼痛也很剧烈,其痛如淋证的痛,但是小便自调,排除在水分,而涉及到血分。涉及到气血的瘀滞,这是一种鉴别诊断,由于气血瘀滞,瘀结成痈,成痈开始就相当于体表有红肿热痛,以后腐败血肉可以化脓了,那痈就完全成熟了。在这 个肠痈已成的过程当中,化脓过程当中,造成气血以及营卫的不和,所以可以阵阵的发热、发冷。这个一阵产生发冷发热,反应出内在的肠痈已成,这种发冷发热可 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局部的。

从整体由于湿热郁蒸所造成,舌苔可以黄腻,黄腻反应湿热,要看它湿热的程度,苔薄还是厚,脉来滑数,里面有湿邪。湿邪郁结,搏结气血,形成热毒。或者没有化脓,形成肿块在肠道,或者腐败血肉,肠痈已成,它就化脓了。

所以从主治证候来讲,疾病性质是实证为主,是实证,湿热搏结气血,形成一种热毒现象,热毒搏结气血,就考虑气血津液当中,气滞血瘀湿阻这个 现象都有,实际上形成的这个脓,是痰、瘀的相结合。津液郁滞和血液郁滞,痰、瘀的结合。所以在治疗当中考虑要泻热,湿热已经形成热毒。泻热破瘀,散结消 肿。它在没有成,没有化脓的瘀肿阶段就要散结消肿。原方用于肠痈初起,甚至于《金匮》还讲当脓已成不可用也。当然后来一般很多都认为都还可以用。已成、未 成都可以用,最好用在肠痈初起。初起更重要是在散结消肿、散热破瘀。

这个大黄牡丹汤,虽然这个方,从仲景《金匮要略》以后,《肘后方》到《刘涓子鬼遗方》《千金方》到宋代很多方书里都有,名字上不大一样,也有叫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是叫大黄牡丹汤,后世有很多大黄牡丹汤是药味差一点,药味药量有变化。有的时候这个方剂名称,一个字看起来一样的意思,牡 丹汤牡丹皮汤,都用牡丹皮,那可能就不是那个方,就像我们所说的桃核承气汤和桃仁承气汤,有一年考试,卫生部组织,《健康报》上考试题,它就故意写桃仁承气汤,大家把它当是桃核承气汤,往往这个题就做错了。桃仁承气汤多得多,历代很多,各个组成有不同的,桃核承气汤一般就是指的仲景这个方。

所以大黄牡丹汤,这个方叫牡丹汤,牡丹皮汤就成了别的书里头别的方了。

方解
大黄 泻下通腑、化瘀
丹皮 活血化瘀、凉血
芒硝 泻下通腑
桃仁 活血化瘀、通腑
(冬)瓜子 祛湿
    大黄牡丹汤的构成,实际上大黄芒硝,丹皮桃仁是两类,一个是,它不是相当于热湿互结吗?湿热在肠道一般都会结合它的积滞,这实邪了,所以导致气些瘀滞,这是实证。所以大黄芒硝有攻下通腑,泻下通腑,大黄又能有一定的化瘀作用。主要是泻热,泻热通腑。
    丹皮桃仁,既有活血化瘀作用,活血化瘀以助消肿,丹皮散瘀,桃仁除了化痰,也能有一定通腑力量。同时丹皮来能凉血,凉血有解毒作用。
    从君臣佐使来看,一般都是以大黄、丹皮为君,因为它叫大黄牡丹汤。 选凉血解毒散瘀的丹皮,和泻下通腑的大黄,相结合作为君药。芒硝增强大黄的通腑作用,泻下作用。桃仁增加丹皮的化瘀消肿作用。这形成了一个基本架构。
    佐药是冬瓜子,原书里就写瓜子,后世有主张是冬瓜子,这个占多数,有主张用甜瓜子, 有的还说丝瓜子。冬瓜子呢,利湿力量强,大多数是用它。也有些人认为,湿重了,特别初起,用冬瓜子更好,如果瘀滞比较重,气血瘀滞比较重,有有用丝瓜子。 历来还是古代医家区分上,有这样的区分。现在主张呢,这几个瓜子都可以,以冬瓜子祛湿力量较好,有助于排脓。同时祛湿力量好,也有助于消肿

这是一个治疗肠痈,泻热破瘀的一个基础方。就大黄牡丹汤来讲,它主要还是立足于消肿,能够初期消除,如果发烧,舌红,脉数,脉滑数有力,这种热毒重,体现热毒重的,像银花、蒲公英,这些药结合。要增加清热解毒,这个方清热解毒不够。所以后来在三个治疗阑尾炎方里,经常都配上金银花,金银花清热解毒,增加全方的清热解毒作用。所以在运用大黄牡丹汤当中,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往往考虑三个方面的适应问题。它是个基础方。

    ①疼痛很剧烈。要增加行气活血止痛的,这当然有侧重,气滞同时又胀,胀痛,那用这个方,加元胡、青皮、川楝子、香附这些,侧重行气止痛。有助于散邪。这种用法肯定是还没有化瘀。肠痈初期常配的。
    ②脓已成,那溃坚排脓,用苡仁,冬瓜子量大些,祛湿药要增多。适当结合活血。
    ③热毒重,发热高,那当然清热解毒药增加。

一般从这几个方面,你要去分析那三个治阑尾炎的方,它实际上就是照这几个方面。一个方面比如行气活血,增加散结的作用,一个增加清热解毒的作用,再一个脓已成,需要排脓,需要利湿,这类还是要畅通腑气,但是用药有些差别。

辨证要点
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滑数。
大家一般都知道,阑尾炎发生了,中医把它叫肠痈,好发于阑门这个部位。苔黄腻,脉滑数反应出属于热证实证。湿热搏结气血。

使用注意
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虚者不宜使用。

肠痈破溃以后,不能用太大力量,攻坚散结。

所以我们说的热毒重的,加清热解毒,这是常用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证的资料里面,那几个治疗肠痈的方,像金银花、蒲公英都经常出现。血瘀较重,加这些有畅通血行,有助于消肿,特别是在初期。所以大黄牡丹汤,原来《金匮要略》写的是肠痈初起,而且脓已成不用了。后来认为脓已成可以用,历代医家的争论,这个方面的方论很多。

寒下,就以这两个,一个大承气汤,一个大黄牡丹汤,作为两个一类方。也代表了泻下剂里面的,寒下是主要部分。后面连着很多,都是二类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