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温解表剂桂枝汤

 学中医书馆 2017-09-05
各论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一节 辛 温 解 表
桂枝汤
  ▲▲▲
辛温解表剂 <wbr>桂枝汤
  〖方源〗《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 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 桂枝 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3枚] 
 
  〖用法〗 上五味,辛温解表剂 <wbr>桂枝汤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
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辛温解表剂 <wbr>桂枝汤辛温解表剂 <wbr>桂枝汤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解说]
  “ 咀”,指将药破碎,以便于煎出有效成分。服药后需进热粥,一则可借谷气充汗源,一则可借粥之热力鼓舞卫阳驱邪从汗解,故云“以助药力”。然后复被静候待汗。发汗的要求是,以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微微汗出之状。意指要小发汗,汗出要周遍和持续,这样才能达到邪去而正不伤的目的。若病人汗出如水流漓,则邪不出而正气伤。若一服汗出病解,则停服余药,以免过剂伤正。若一服无汗,可依上法服第二次药,仍不汗,则缩短间隔时间再服第三次,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可昼夜给药,连服二、三剂,务期汗出病解。治疗期间还应禁忌生冷、油腻、不易消化或对胃有刺激的食物。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辛温解表剂 <wbr>桂枝汤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病机分析]
外感风邪,邪正相搏于肌表 →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风寒客表,营卫不和,卫阳不能外固,则肌表疏松 ─────────→ 恶风,脉缓。
营阴不能内守 ─────────────────────────→ 自汗出。
邪气阻滞,肺气不利,胃气不和 ─────────────────→ 鼻鸣干呕。
                    ┌肺气┐
汗出而病不解 ─────────→ 表虚 ┤  ├ 生姜3两,大枣3枚。
                    └胃气┘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 桂枝── 辛温,能宣通卫阳,祛风散寒,祛邪于外。

      │
    │    
    │──芍药──酸苦微寒,能敛阴液,和营于内。于解表中有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
    │    
    │  
    │   ┌生姜──辛温宣散,降逆止呕,佐桂枝从增强解肌祛风之力。
    │──│
    │   └炙甘草、大枣──益气调中,助芍药以和营,有安内攘外之意。
    │
    │   ┌药后“啜热稀粥”借谷气以助药力,兼益胃气,以鼓邪外解。
    └使──│
        └“温覆”取其协助出汗。但汗出不宜过多,因多汗能伤阳气。


辛温解表剂 <wbr>桂枝汤
  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代表方剂。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证治要点。对于表虚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者,皆不宜使用。

  2.常用此加减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或多形红斑、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冬季皮炎、冻疮以及妊娠呕吐、产后病后低热等病,属阴阳营卫不和者。


辛温解表剂 <wbr>桂枝汤
  1.伤寒表实证禁服桂枝汤。

  2.湿热内蕴禁服桂枝汤。

  3.内热盛禁服桂枝汤。

  4.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者不宜用桂枝汤。

  5.酒后脉洪数有力者禁用

  6.   ┌药后啜粥法:服药后需喝热粥(养胃气、资汗源、助药力而鼓邪外出)。
      │
   服法 │温覆微汗法:药后加衣盖被以助发汗。
      │
      └药后忌口法: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辛温解表剂 <wbr>桂枝汤

   《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凡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者,皆属表虚,宜桂枝汤主之。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芍 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散中寓敛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大枣之甘,佐芍药 以和营里。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 柔相济以为和也。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热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得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又妙在温覆令一时许,辛温解表剂 <wbr>桂枝汤辛温解表剂 <wbr>桂枝汤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禁人以不可过汗之意也。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其他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
  实验研究:桂枝汤具有较强的解热作用,除了能促进汗腺分泌外,还与镇静作用及中枢性降温作用有关。还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可使小鼠醋酸性扭体反应有抑制 作用,显示较强的镇痛作用。桂枝汤也有较强抗甲醛性炎症的作用,揭示该方有较强抗炎作用。实验还表明桂枝汤能抑制小鼠自由活动,增强巴比妥类催眠作用,支 持了桂枝汤的中枢镇静作用(中成药研究,1983;3:25)


[与麻黄汤比较异同]
方名 组成 功用 主治病机 使用要点
麻黄汤 麻黄、桂枝、
杏仁、甘草
辛温解表
发散风寒
宣肺
平喘
外感风寒,毛窍闭塞,肺气不宣 外感风寒表实证。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
桂枝汤 桂枝、芍药
甘草、生姜、
大枣
调和
营卫
风寒客表,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能内守 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恶风重,汗出,口中和,苔白,脉浮缓

辛温解表剂 <wbr>桂枝汤



〖附方一〗桂枝加桂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 桂枝五两,去皮[15g] 芍药三两[9g] 生姜三两,切[9g] 甘草二两,炙[6g] 大枣十二枚,擘[3 枚]
 用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用: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主治: 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因发汗过多而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起卧不安,有发作性者。
〖附方二〗桂枝加芍药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 桂枝三两[9g] 芍药六两[18g] 甘草炙,二两[6g] 大枣十二枚,擘[3枚] 生姜切,三两[9枚]
 用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分三服。
 功用: 调和气血,缓急止痛。
 主治: 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腹满时痛者。

两方比较
 方名   相同点          不同点
桂枝加桂汤  两方皆由桂枝汤改变药量而成,然已由治表之方变为治里之剂。 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损伤心阳,心阳不能下蛰于肾,肾之寒气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气病,故加桂二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之作用
桂枝加芍药汤 主治太阳病误下损伤脾气,肝木乘脾所致之腹满时痛,故倍芍以柔肝缓急止痛。

===========================================

学习桂枝汤的典型性意义

(张仲景群方之冠)

在解表剂里,一类方较多一点。因为一类方要比较全面掌握了。桂枝汤也是《伤寒论》里的方,学习桂枝汤,有哪些典型性的意义?为什么把桂枝汤叫仲景群方之冠?当然从形势上来看,《伤寒论》排第一个就是桂枝汤。从典型性意义上来看,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1. 在外感风寒证当中,桂枝汤证和桂枝汤体现的治法,又是一个类型。它是一种祛邪调正相结合治法的典型代表。前面麻黄汤是祛邪为主的。桂枝汤是祛邪调正相结合的。治疗外感风寒证的一个代表。从病机来看,也是针对外感风寒表虚,这类病机的一种治法。
  2. 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基础方。通过桂枝汤的学习,可以体会调和阴阳,调和营卫的一些治法。和配伍的一些基本结构。

除了学这个方本身以外,它还有这两种典型性意义。所以桂枝汤既是一种基础方,也是一种代表方。麻黄汤是治疗风寒表实证的一种基础方。桂枝汤是治疗风寒表虚证的一种基础方同时它的结构又反映出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一种代表方。

辛温解表剂 <wbr>桂枝汤辛温解表剂 <wbr>桂枝汤

主证证候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表虚证
太阳中风
卫阳浮强 → 恶风、发热、头痛、脉浮
营阴泄弱 → 汗出、脉缓
肺胃不和 → 鼻鸣、干呕

历来把外感风寒表虚证,又叫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叫卫强营弱证。营卫不和,卫强营弱,实际上这个话,仍然是外来风寒,伤及人体体表营卫以后,产生的系列表现。外来风寒在这里叫太阳中风。从六经辨证,太阳中风,它这个风寒,相对于麻黄汤证的太阳伤寒,这里的风寒里侧重于风,侧重于以风邪为主,寒邪较轻。这种风寒结合。麻黄汤证是风寒里寒邪较重。桂枝汤风邪较重的话,风性疏泄,中医基础理论里,寒性是一种伤阳气,寒性是收引凝滞的;风邪呢,风性疏泄, 风邪作用于体表的卫阳之气,会产生什么结果呢?由于它的疏泄,能使汗孔打开,能使他汗出。这里汗出有两个含义。

  1. 风本身性疏泄,能够出汗。
  2. 由于疏泄,体表卫阳之气,可以有一定的散失。

所以我们说卫阳浮强。有些学员初学不太好理解,说到桂枝汤,阳强,卫强营弱,这个卫阳强这个强,是强大吗?这是一个疑点。不是强大,是一种浮强、浮散、浮亢。向外浮散、浮亢。要消耗这个过程,凭什么根据呢?《内经》里大家记得提到,阴阳的关系,谈到“阴在内,是阳之守,阳在外,是阴之使”同时说的什 么?“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强那个强,是不是阳强大?不是。就是一种浮散、浮亢、消耗。所以在风性疏泄下,卫阳之气也会浮散、浮亢,所以这个阳强指 的这个,卫阳浮强。这样卫气不能固护体表,它自然要恶风恶寒。由于寒性较轻,伤阳气本身并不重,是由于风性疏泄使它浮、浮亢的。所以它恶风。那恶风、恶寒区别,《中医诊断学》里讨论了。《方剂学》要以这个主治。以《中医诊断学》知识为基础,“有风则恶为恶风,无风则恶为恶寒”。门窗紧闭还在怕冷,还在发抖,那是恶寒。关好门窗,他怕冷就缓解,就好一些。这是恶风。所以它比风寒、恶风寒要轻。发热,是由于风为阳邪,和体表卫阳,使其两阳相争,会有发热,但 这种外感风寒,偏于风的呢,病邪较轻,发热也并不太重。所以它的特点,恶风发热。“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部气血逆乱”。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头痛。邪正相 争,毕竟在体表,可以脉浮,所以卫阳浮强,这个病机,关键是理解这个卫气在风性疏泄下,这种浮越耗散,有一点浮越耗散。所以它用桂枝。桂枝能够温通,能够助阳。

营阴泄弱呢,营弱,卫阳浮强,卫强营弱证,泄弱是阴泄而弱。因为出汗,汗血是同源的。“汗为心之液”。由于出汗,造成了营阴的外泄,那这个出汗的原因有两方面,(1)因为卫阳不能固护它,它要出。(2)风性疏泄,它要出。而目前这种反应出汗,要注意它有两个趋势。(1)因为汗出,有自汗,营阴受损伤,(2)营阴还在,由于体表营卫失去平衡协调,卫阳不固护它,还有继续外泄之势。

    所以他两个问题。一个已经由于自汗丧失的营阴,有不足,营弱。同时卫阳不能固护营阴,那营卫两者不协调,这就是营卫不和,还继续存在着。营阴还有继续外泄之势,这是治疗它要考虑的。所以营阴泄弱要考虑到两个因素。 由于营弱,影响到脉道充盈,它就脉缓。风寒证候,虽然伤及肺卫,由于肺和肺胃,这是脾胃的胃,前面说到伤及肺卫,是卫阳的卫,卫阳反映出横向的,但由于影 响到肺气宣降,就会引气胃气的不和,所以所谓鼻鸣,反映出伤风之后有一定的气道不畅。有时候鼻塞了,或者有流鼻涕,鼻涕抽畜发生鼻鸣声音,干呕,胃气上 逆。所以这个病机分析,实际上根据《伤寒论》的张仲景原文来的。“太阳中风,阳浮(卫阳浮强)而阴弱(营阴泄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这一段是完整描述了桂枝汤证的病理过程。所以如果说这个证候名称的概括,我们把它叫外感风寒表虚证,而外感风寒表虚是它病机的本质。病机是这个,加个证,那就是证候名称。这个证候表现,恶风、发热、头痛、汗出。鼻鸣、干呕、脉浮缓。所以这个其中它作为主证来讲,那是桂枝汤证应该是恶风、发热。不是恶寒了。跟恶寒有一点区别。这是它主证的证候特点。出是常见,要鉴定它是属于表虚的。这是它的主证部分。没有汗出,你很难说明它是表虚特点。鼻鸣、干呕这都出于兼证。当然兼证可以有多样,这作为基础方,列举出来的是体现出感受风寒,特别以风为主的。太阳中风里常见的肺卫不和,它实际上除了营卫不和,还有肺卫不和,这是证候表现。

病理过程 完整描述它病理过程,那就外感风寒,卫阳浮强,营阴泄弱,肺胃不和。就像麻黄汤证前面讲了,整个病理过程是外 感风寒,这个(寒)为主。而这个桂枝汤外感风寒(风)为主。麻黄汤证整个病理过程完整叙述,那就是一个外感风寒,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不宣,这才完整 描述一个病理机制。这个病理机制概括出来叫病机。病机就是外感风寒表虚,或者外感风寒表实。那描述是这样一个关系。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归纳它

病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这里用的外感风寒,广义的范围。我们要了解它是外感风寒,病邪偏于风,而且它属于表虚的本质。和麻黄汤证相比,病机上一个偏于风,一个偏于寒。 一个偏于表虚,一个偏于表实,同时它有营卫不和,指的什么呢?指的卫阳不能固护营阴。营卫失去协调,正常情况下,卫阳和营阴的关系,就《内经》所说的阴阳 的关系。“阳在外,阴之使”,要固护营阴的。阴在内,阳之守,营阴是卫阳,有物质基础这个含义。两者要相互维护的,形成协调平衡的。现在呢,卫阳不能固护 营阴了。形成一种不协调,不平衡。)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功用要从两方面去考虑,对病邪要解肌发表,松动分肉,透邪外出,桂枝本身有发散风寒作用。力量比麻黄要弱,要和缓。它是个解肌发表。对正气来讲,要调和营卫。调和营卫是指恢复卫阳和营阴的平衡协调。

从这个功用和病机来看,跟麻黄汤证,或麻黄汤的病机,以及麻黄汤功用,形成两种模型,麻黄汤是外邪当中是祛邪为主。绝对是祛邪为主的。对人 体正气呢,它没有主要的治疗方法。因为它没有正气不协调的问题。而且它是基础方。从证候没有反应出一种表虚。桂枝汤呢,它还要调和营卫,调和营卫本质上是 调和正气。所以我们概括讲,麻黄汤证是祛邪为主,从功用来讲,桂枝汤呢,是以祛邪调正相结合的。这是两个在功用上,或者说体现治法方面,很大的一个区别。

方义分析

桂枝 1. 散风邪(风寒以风为主,也能散寒)
2. 助卫阳
白芍 1. 益营阴
2. 敛汗出
生姜 助君药散邪,兼和胃止呕
大枣 益气补中,滋脾生津
佐使 甘草 1. 助桂枝、生姜以辛甘化阳以实卫;助白芍、大枣以酸甘化阴以和胃
2. 调和诸药

桂枝汤是个很典型的方剂,因为桂枝汤的产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配伍的基本结构。很宝贵的,很多伍基本结构。很多沿用至今。历代医家都很尊崇。

桂枝《神农本草经》里,跟仲景同时代的,当时很多方里,桂枝和肉桂分得不是很清楚,不分的。后世当然都是用桂枝了。它也有一定的助阳作用。由于它又能发散,也能走表,所以作为阳,可以补充体表,因风性疏泄而耗失的阳气,所以它一个药,反映出来祛邪、助正两个方面。

芍药为臣药,芍药有两个作用。(1)营阴外泄,营弱了,它可以有益阴养血的作用,能够补充已经外泄的营阴。由于出汗而丧失的营阴,它益营 阴。(2)芍药酸收,能够阻止营阴继续外泄之势。正在自汗,阻止营阴继续外泄之势。收敛。有止汗作用。君、臣相配,体现了祛邪调正的相结合。体现了卫阳营 阴,治疗、补充方面同时并举。调和营卫的基本结构。既能助卫阳,又能益营阴。既能散风邪,又能敛汗出。它就形成了邪正兼顾,这两个结合,又能调正,又能散 邪。同时又是营卫并调,调和营卫的。这是个基本结构,后世也就成为调阴阳常用的基本结构。调和五脏阴阳。外可以解肌调营卫,内可以化气和阴阳。

佐药,生姜和大枣。生姜在这里两个作用。(1)帮助君药散邪,佐药,佐助药,有一类是可以和君臣药方向一致的。这里帮助君药散邪。当然散邪 上比桂枝力量小。(2)和胃。兼有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这是治疗次要兼证。大枣益气补中,这一点和甘草结合,它可以有安中,益胃安中。因为安中的目的可 以滋脾生津,大枣本身能够益气,也能够有养血作用。益气又可以滋脾生津,和芍药相配,帮助补益营阴。生姜和桂枝相配,既能散邪,和胃降逆,也能帮助卫阳, 增加体表的卫阳。

甘草配合,古人把它归纳叫做桂枝、生姜、甘草一个系列,“辛甘化阳”。芍药、大枣、甘草这个系列,形成“酸甘化阴”。这是一个标准的阴阳 双向调节。因为甘草来讲,它调和寒热、调和阴阳,它能调和诸药。甘草在这里,既是佐药,又是使药。从它协助桂枝,生姜,辛甘化阳,你补充阳气要辛散,温和 补结合,甘草之甘,桂枝之温,温补结合,可以补充阳气。辛甘化阳。助桂枝、生姜以辛甘化阳以实卫,充实卫气。和白芍、大枣相配,酸甘化阴,以补充营阴,这 是佐药的意义。第二个,它可以调和阴阳两组。调和诸药,佐使药。

从桂枝汤的方义分析,就产生了很多组的基本组合。后世常用的配伍基本组合。而这种组合的相互关系,是不能单用一味一味药解析,它有一个协同和相互配合。

配伍特点

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整个方配伍特点,解表剂有发散作用,但是发中有补,散中有收。它既祛邪有调正。所以它发散祛邪,还要调正。还要顾护到卫阳营阴这个正气,既发散,还要收敛止汗。邪正兼顾,阴阳并调,是邪正兼顾的。而且它调正是阴阳并调。这是总的方的配伍特点。

桂、芍配伍的意义

桂枝、芍药配伍的意义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

  • 桂枝得芍药,散中又敛,汗出有源。
    桂枝解表辛散,毕竟要出汗,辛散是要汗法,出汗,本身营阴外泄了,已经营阴受损伤了,你发汗要有源,所以芍药,以及从芍药到大枣、甘草这个系列,以芍药为主,芍药益阴养血,能够使汗出有源。供给发汗有资源。发汗嘛,邪才随汗而解了。
  • 芍药得桂枝,滋而能化,补不恋邪。
    因为有邪,芍药阴柔,在这种桂枝阳药,善于温化的药物同用,能够滋而能化,补不恋邪。

所以这两味药,它既有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又有相互制约,阳长避短,相反相成。包括性味,一个散,一个敛,一个温,一个寒,它还有相反相成,相互制 约的一面。又有分工合作,相互协同的一面。这是桂枝、芍药配伍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后来用在调整五脏阴阳方里,很多有这种基本的思路格局。这是配伍组合要 注意的第一个。

生姜大枣在这里,认为生姜帮助桂枝是作用在卫气为主。大枣帮助芍药,是作用在营阴为主。调和营卫,生姜大枣。它是一种做为一个调和营卫的一个小单位,小的结构。它也是两个,一个是涉及到卫阳,一个涉及到营阴,实际上涉及到一个气血,所以后来在,比如解表药当中,后世时方里经常加点姜枣。解释它代表可以调营卫。在内来讲,它由于和甘草相配的,辛甘化阳,酸甘化阴,整个这个桂枝汤结构,后来就把姜枣认为能够在内可以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实际上本质来看,生姜能够振奋脾胃功能,大枣可以补益脾胃,既能益气,又能益阴,益阴养血。所以这两味药结合,在外调和营卫,在内调和脾胃。营卫是气血的浅层,所以又说它可以调和气血。所以候是很多方里都有姜枣。有的做为药引子加进去。而且它药食同源,都是食物。也是一 种常用的基本结构。

那桂枝、甘草呢,《伤寒论》上有个桂枝甘草汤有温通心阳的作用。桂枝之温,大枣之补,温补结合,温通阳气很好,不仅助阳,可以通阳,也就形成一种温通阳气,一种基本结构,桂枝、甘草。

芍药、甘草呢,是我们常用的酸甘配合以后,缓急止痛的基本结构。《伤寒论》有个芍药甘草汤。能治疗脚孪急,吃了以后其脚即伸。柔肝、舒筋、缓急,又能止痛。这又成为后世常用一种基本配伍结合。

所以一个桂枝汤,古人很推崇。反映了很多的基本配伍结合。而且是被后世长期沿用,也就成为后世组方,包括很多时方里,都借用过来的。所以我 说过,《伤寒论》贡献来说,不但对整个中医学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创造了六经辨证这种模型,对《方剂学》,融理法方药为一体,而且它还对《方剂学》来说,应该说它在很多基础方的组合当中,形成了很多基本的配伍结构,基本的配伍组合和技巧。也被后世一直沿用。这是从桂枝汤的方义分析当中,归纳它的一个基 本的配伍组合。我们这里重点抓桂枝、芍药。但桂枝、甘草,芍药、甘草的配伍组合,也是后世方解里常用的。实际上芍药经常用来止痛。要注意芍药用于止痛的方里,都是芍药、甘草相配的。从机理来说,源于芍药甘草汤。那和桂枝汤里面芍药、甘草,这类的基本组合是一致的。

用量特点

桂、芍等量。为调和营卫、阴阳之基本结构。

桂枝汤用量特点要注意的,从张仲景运用规律来讲,桂枝、芍药是等量的。桂枝、芍药等量是要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基本结构。如果说量变了,在《伤寒论》里来看,①芍药量变了,增大了,加倍了,叫“桂枝加芍药汤”, 药味没变,那桂枝加芍药汤就不同了。这时候突出一个肝脾不和腹痛了。里证出来了。它突出的主治在里证方面。用量变了, 攻效影响了,攻效发挥方向开始变了。②如果桂枝加了,桂枝加桂汤,加桂二两,桂枝变五两了,芍药还是三两,它可以治疗奔豚,寒气上逆。利用大量桂枝,平冲降逆。跟桂枝汤证原方主治相差很大。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阴阳,必须是桂芍等量。所以在桂枝汤学习当中,它的用量比例是学生应该掌握 的。否则你桂枝汤开得挺对,桂枝一开,比如说15克,芍药一开开10克,这个方你说是桂枝汤,它已经不标准了,不是桂枝汤了。《伤寒论》上叫什么呢?叫“桂枝加桂汤”,你多一份了。如果芍药量大,那治里的成分多了,不是治表为主了。那它就成了桂枝加芍药汤,又一个方了。所以在这一点上,学习时候要强调的。这是桂枝汤的用量特点。

本方中已有汗出,何以又用桂枝汤发汗?

桂枝汤治汗,为什么又用桂枝汤发汗?一般初学的时候,容易成为一个疑点。麻黄汤大家知道,它无汗,外感风寒表实证,无汗嘛,发汗,随汗而解。桂枝汤,它本身这个汗出,是由于体表营卫不和,营卫不和是风邪侵犯所致,体表还是有风邪。引起来了卫阳浮强,营阴泄弱,卫强营弱,营卫失去协调,才出的汗。那我们通过这个汗法,还要来恢复它营卫的协调平衡。通过汗法来祛邪,风邪得去,卫强营弱的根源不存在了,然后结合全方的配伍里边,又有益阴收敛的芍药,又能调和正气。这样通过发汗,所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这桂枝汤后面那个服法里面,通过出汗,使体表风邪得去,体表的气血,就营卫调和,那祛邪调正都恢复了,病就痊愈了。

已有汗出,方中又用桂枝汤发汗,两个汗的原因不一样。第一个汗,汗出,本身出汗,我们下面讲它是病汗,因病导致营卫不和,卫阳不能固护营阴而出汗。第二个,用桂枝汤发的汗,这种汗叫药汗。这个药汗,它是用来调和体表营卫,又能够通过这个汗散风邪,祛除风邪,随汗而解,这个意义。药汗、病汗是不同的。

如何区别“病汗”和“药汗”?

药汗、病汗的提出,那是三十年代了,四十年代曹颖甫先生就去世了。江苏江阴人,是我的老乡,曹颖甫先生他有个《伤寒发微》《金匮发微》,还有《经方实验录》。他提出来,病汗和药汗。他从温度、部位和病人的感受上,区别病汗、药汗。


病汗 药汗
温度 有凉意(一出感觉身上发凉) 带温的
部位 局部(有的额头出一点,有的背上出一点) 遍身漐漐
病人的感受 黏滞不舒 不会有黏滞不舒服(出了药汗,神清气爽)
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如此区别“病汗”和“药汗”,否则有的同学刚学的,觉得是,你本来人家就有汗,吃了药又出汗,那你是怎么判断?临床怎么用?吃了药,病人又来了,你 问,你出汗没有?病人说,我原来就出汗。怎么知道病了出的汗,还是吃了药以后出的汗?这一点这里可以说《经方实验录》这个分析,对临床很有启发。

《伤寒发微》《金匮发微》很有学术价值。曹颖甫先生是个临床家,也是个理论家。应该说在民国期间很重要的大家。《经方实验录》的临床指导意义很大,他是用《伤寒》《金匮》,对经方运用很多的新的体现,相当不错。曹颖甫先生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到日本去,我跟日本人都讲到这个,我说这就是日本人杀死的中国的名医。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占领江阴以后,军官找他看病,他不看,最后就被刺刀戳死了。这是很大一个损失。像秦伯未先生,丁甘仁,秦伯未当过他老师,所以在近代来说,是很有名的。



“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理解了这一方面,才能理解它群方之冠,它调正,双向调节这些道理,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个方面,从张仲景对桂枝汤治疗这种自汗的不同应用来体会,我们说桂枝汤是一种伤寒中风,就是太阳中风,太阳中风是以伤风邪为主,风寒当中以伤风为主的。外感病兼有营卫不和的这种自汗,这种自汗用桂枝汤来 治。张仲景应用它治疗发热,自汗,在内科杂病中间出现的,它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是营卫不和也。”卫气不和。“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这段话,仲景这段话说的是什么呢?病人脏无他病,没有其他方面的病,就是出汗和发热。时发热,自汗出,它是定时,每天在一定时间一阵子热,又出汗。时发 热,自汗出而不愈者,不愈者说明可以有好几天,形成一种规律性。他说原因是卫气不和,卫气不和营气相和,不能固护营阴,这样子。他说,先其时发汗则愈,先其时就是说,本来这个时候,每天在这个时候有一阵热出汗,那提前一个时辰,我们现在说两个小时左右,提前时辰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可以用桂枝汤。

这个过去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过这样的病例,我们教研室有个年轻老师,现在本人也在北京了,他一个舅舅得了胃肠炎,一般西医治疗,年龄六十左右要补液了,补液以后,胃肠炎改善,逐渐在好,住了几天医院,结果产生了一个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每天下午四点钟前后一阵子出汗,发烧并不高,燥热,出汗。第二天又来了,由于出汗量还比较多,那又要给他补液,补液,他第二天下午还出,连续到第三天,加上前面胃肠炎快要一周了。所以这个年轻老师,去看了以后,就跟医生说,医生说,你中医学院的,那请你们老师看看好了。因为省医院和我们学校比较近,相互关系比较好,经常也会诊。去看以后呢,我跟他说,这个人倒是有点照书上得病了,对吧?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就用桂枝汤。用桂枝汤前后总共两剂,不出汗了,也就出院了。

这个用法,没也表证,不是治疗表证,是调和内在的气血阴阳,也包括体表的营卫。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阳可以固护阴,但张仲景除此之外还有一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固尔,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这一段,是讲病人脏无他病,前面我们讲了一条是时发热,自汗出。这个发热都不发热,就是自汗。既无表证,也无其他内证,就是自汗。 那这个自汗,是营卫不和。我再发汗,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还是用桂枝汤。说明他用桂枝汤不一定解表。不一定有表证。从仲景用的这个方面来看,从这点归 纳,前面《伤寒》诸家从这点归纳,说它“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从第二个方面来讲,桂枝汤,桂枝、芍药这种基本结构,体现的在外调和营卫,对内调和阴阳,体现在仲景方子里头,五脏的,各经的阴阳并调方 面,比如后面涉及到小建中汤,脾胃阴阳不和,还是一个桂枝汤,桂枝、芍药基本结构。又比如说炙甘草汤,心的阴阳两虚,气血两虚,他思路上还是桂枝汤结构。 由于心、心胸问题,所以芍药酸收不太适宜,它用的两组药,仍然是阴阳双向调节。这个方,仍然是用桂枝汤基本架构在内。尽管像阿胶、麦冬、地黄,这个来代替芍药那条路。因为它作为脉结代,心动悸,心胸芍药酸收不宜,胸满的不是要去芍药吗?张仲景加减里面,但是总体阴阳双向调节还是这个架构,包括当归四逆汤, 寒伤厥阴可以用,包括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涉及到心。所以它用桂枝汤,作为阴阳双向调节方法,五脏阴阳都能调,所以说它这个方,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是指的桂枝汤产生的平衡阴阳两方面。这种思想。调和阴阳,调和营卫这种思想。广泛的用于内科杂病中。它不仅仅是个解表。因此有些人把桂 枝汤放在和法。放在和法里头,和法含义就广,调和营卫,不仅仅是在解表,这是我们谈到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也是在学习当中要理解 的一个,对这个方全面理解的一个重点。但初学时也是个疑点。

类方比较

麻黄汤 桂枝汤
病机 外感风寒表实
外邪侵犯人体(侧重点)
外感风寒表虚
既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犯体表引起的体表的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反应
临床证候 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 恶风发热有汗,脉浮缓
功用 祛邪为主 祛邪调正并进
用药 麻桂相须,针对主证,发汗力量很强 桂芍相配,既散邪(发散风邪)又调正(调和营卫)
由于阴阳兼顾,反映出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基础结构

随证加减

桂枝汤还是风寒范围,但是寒并不重,中风,风邪为主。如果寒重,既然有表虚,如果体质虚很明显,怎么样?他这个兼证主要反应在自汗,如果兼有咳嗽怎么样?所以在基本的桂枝汤证基础上加减,这几个方面经常考虑的。

  • 风寒较甚者,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辛温当中,比较辛而微温,或辛温当中不太燥的来结合使用,这种配伍方法,唐宋时期,很多开始用荆 芥、防风,羌活、防风,这类跟桂知去相配伍。体现出一点,就是说仲景方到了唐宋,特别宋以后,唐开始,这个新的时代以后,配伍好多基本结构在变化,后面讲 到九味羌活汤会涉及到这问题。所以在这风寒较重还是用。为什么不加麻黄呢?桂枝汤证本身有汗呀!有汗不能用麻黄,所以防风、荆芥、淡豆豉这类。应该说是在 辛温发表药中间,荆芥、淡豆豉都是辛而微温。它有一定发散力,但是不温燥。防风是风中之润剂,所以都是有选择的。)
  • 体质素虚者,加黄耆。
    (体质素虚,这里就要注意一个问题,前面讲到表虚自汗,单纯的桂枝汤证是表虚自汗,和后面益气固表方,像玉屏风散这类表虚自汗不同,玉屏风散证 主治里面有明显的,应该有明显的气虚见证。有一定的气虚见证,气虚是基本表现,平实比如神疲乏力,面色萎白或萎黄。可以呼吸气短,有脾肺气虚的基本一些表 现。同时突出表现在自汗上,但桂枝汤用在出汗,或者兼表证,营卫不和这个桂枝汤证本证的出汗,或者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或者病常自汗出者,都没有 反映有基础气虚见证,这是临床在区别使用时候的标准。如果有明显的气虚见证,那就玉屏风散这一类为主来加减配伍。玉屏风散也是基础方。没有那一类的情况, 那这类自汗,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这事都是对自汗临床使用的一种不同。这类指的体质如果素来有些虚,它主要指气虚,那就结合了一定的表虚不固。表虚不固, 那我们用黄耆,当然这种一般气虚不是很重,很重的不是选用这个方。桂枝汤加黄耆,现在桂枝汤加黄耆以后,还可以通过固表治疗其他一些病证。比如讲,很多过 敏性的皮肤病。有过敏特点的,经常桂枝汤加黄耆作为基本的方。它既能够也散风作用,也能够固摄,固表作用。)
  • 兼见咳嗽者,加杏仁、苏子、桔梗。
    (兼有咳喘,那就用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了。桔梗开宣,苏子的降,杏仁也能利肺止咳,这类是常见的。比较平和的一些加减使用的药物。)

辨证要点

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仍然把握主证,加佐证)

使用注意

  1. 表实无汗禁用。
  2. 忌食生冷、黏腻、酒肉;臭恶等物。(《伤寒论》桂枝汤后面提到的生冷、黏腻,肉、面、五辛、臭恶这类,总不外乎一种带刺激性的。生冷伤脾胃,或者黏滞秽恶,秽浊这类,不利于祛邪)
  3. 密切观察,适度而止。
    (《伤寒论》桂枝汤的服法,这个我们一般把它认为是外感病,特别是外感风寒,一个使用的通则,普遍应该这样应用,我们讲汗法时,注意里也讲过,“密切观察,适度而止”。这点现在也是要注意的。不是你病人抓了几付,全吃完,严格讲,一付一付吃,要密切观察,适度而止。)

附方

在附方里面,主要的主证不变基础上,附方,这个系列。桂枝加葛根汤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主要的。体会张仲景用药加味的特点。

附方1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
桂枝汤加葛根
功用
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主治
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主证是营卫不和,就桂枝汤证再兼有风寒客于太阳经输以后,造成包括阳气、阴津不能够布散,“阳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精则养神,柔 则养精”。阳气被风寒、风邪损伤,作为卫阳,它不能够按照中医理论,柔则养精,不能够养精了。这样精输就不利,津液不能布散。张仲景说项背强几几。上节 课,我们提到的,项背强而不舒。桂枝汤证仍在,这个时候加葛根。

葛根两个意义,(1)它可以升发清阳,(2)舒筋。它是一个能生津的药物,随着升发,生津液可以舒筋,舒缓经脉。所以升发清阳,舒缓经脉。它能够改善项背强几几。仲景不管在葛根汤里,表实证,和这个桂枝加葛根汤表虚证加太阳经输不利,都用葛根。

附方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组成
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功用
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
素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我们前面提到过,历来看法两种情况,(1)桂枝汤证,又有喘家作,慢性咳喘病在发作。那就得了桂枝汤证,要加厚朴、杏仁两 相兼顾。(2)本身是桂枝汤证,但这个人宿疾,过去历来有这种咳喘病的,叫喘家。他得了桂枝汤证以后,开桂枝汤加点厚朴、杏子,照顾他的以往有原发病的一些因素,谈的用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