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剂麻黄汤

 学中医书馆 2017-09-05

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各论 第一章 解表剂
  一、概念:凡用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属“八法”中的“汗法”。
    立法依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儿扬之
    肌表是人体的藩篱,所以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伤人,一般都会出现表证(症如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苔白脉浮)。此时邪气较轻,可以用解表剂使外邪从肌表而出。

  二、解表剂的运用范畴:
  肌表是人体的藩蓠,外感六淫伤人,一般都出现表证。无论是风寒所伤,还是感受温热病邪,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初起之时,大都可见到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白或黄、脉浮等表证,当此之时,都可以用解表剂治疗。
  三、分类与适应范围: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剂
  四、使用时的注意点:
   ①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② 凡用解表剂,宜保暖取汗。
   ③ 但解表取汗,以遍身微汗为佳。不可令汗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④ 表邪未尽,又现里证宜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如防风通圣散。
   ⑤ 表邪已入里,如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均不宜用。
   ⑥ 煎法:武火急煎
   ⑦ 服法:a. 乘热服。 b. 饮后服适量的热开水,并加衣盖被,宜微微有汗,不宜大汗淋漓。c. 药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
   ⑧ 要因时因地制宜。

各论 <wbr>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剂 <wbr>麻黄汤
各论 <wbr>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剂 <wbr>麻黄汤
外感风寒证病机主要方向
  1. 卫阳被遏 → 营阴郁滞
  2. 肺卫受邪 → 肺失宣降
  3. 表寒郁闭 → 入里化热

中医经常把疾病分为两类─外感,内伤。外感病的一大类的治法和代表性方剂。所以这是一个大章,很重要的。解表剂分为三大类。

  1. 辛温解表,适合于外感风寒证为主的。
  2. 辛凉解表,适合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类。
  3. 扶正解表,适合体虚外感。

第一节 辛 温 解 表
  
辛温解表剂,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外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肤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为寒邪束缚涩而不畅。
    外感风寒之邪侵袭——>
                   ①气虚阳虚之人——>伤寒重症,太阴太阳同病,少阴少阳同病。
                   ②正常人——>伤寒
                   ③热盛、阴虚、血虚人——>或不病,或易于化热。

    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临床常用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等为主组成方剂。

  代表方剂:
  麻黄汤         桂枝汤         九味羌活汤
  小青龙汤        止嗽散         香薷散


    辛温解表针对外感风寒证。这种外感风寒证的基本表现,恶寒发热,恶寒偏重,这是共性的。可以有汗或无汗。根据表虚表实的情况不同。脉呢,浮脉,舌苔一般薄白。因为在表证阶段,没有设及到整体的气化,没有影响到整体性的气血变化,一般舌质舌苔不变的。这是外感风寒证的共性。

外感风寒证,它主要发展的一个方向,那也就是涉及到它一种兼证的出现方面,哪些方面。

  1. 风寒外感以后,由于受到寒邪,首先郁遏体表的阳气。典型的风寒多是这样。郁遏体表阳气,造成卫阳被郁遏。那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营阴郁滞,营为血中之精气,营阴郁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所以第一个从病机发展来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之后,引起的疼痛这个方面,是外感风寒里常见的病机发展的一个可能性。
  2. 外感风寒以后,外邪束表,肺卫首当其冲,造成肺气不能宣发,以致引起肺气失于宣降,导致以轻则咳嗽,重则气喘,为主要表现的这种风寒引起肺失宣降证。
  3. 由于外邪要入里,入里过程邪正都能化热,形成外寒内热证。这又是一类常见的。

============================================
麻黄汤    ▲▲▲

 〖方源〗《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组成〗 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二两[6g] 甘草炙,一两[3g]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6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方歌〗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各论 <wbr>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剂 <wbr>麻黄汤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分析]
┌风寒伤及肌表,肺气失宣,卫阳郁闭,正邪相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

└肺主气,合皮毛,皮毛闭塞,肺气不宣──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解

                     ┌发汗解表,以散风寒。
  ┌ ──麻黄──│
  │        └宣肺利气,以平喘咳。
  │
  │                   ┌既助麻黄发汗解表。
  │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散寒──│         
  │                   │ 
  │                   └又除肢烦疼。
  │
  │         ┌宣畅肺气,助麻黄平喘。
  │ ──杏仁 ──│
  │         └入肺与大肠经,引肺气下行。
  │
  │                 ┌制约麻桂配合后发汗解表的峻烈之性。
  └ 使──炙甘草──甘温,调和诸药。│
                    └微有益气之用,以扶正祛邪。



运用
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剂。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证治要点。因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
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2.感冒、流行性感冒、以及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属风寒表实证者,可用本方治疗。


使用注意
本方为发汗逐邪之峻剂,是为风寒表实证而设。历代医家对此方开列禁忌甚多,综合归纳大体有以下几点:
  ①阳虚禁汗 ②平素有寒,脾胃阳虚禁汗③汗家禁汗 ④疮家禁汗⑤亡血家禁汗⑥衄家禁汗⑦淋家禁汗 ⑧阴虚禁汗⑨营血虚禁汗


古籍文献:

  《本草纲目》:“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憎寒。夫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其证时兼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诸证者,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郁。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

实验研究:
    麻黄汤与桂枝汤药理作用比较结果证明:麻黄汤降低发热家兔肛温的作用较桂枝汤缓慢而弱。对小鼠正常皮温的降温作用以麻黄汤为速。促进小白鼠唾液分泌的强度大于桂枝汤。两方增加小鼠泪腺分泌,对氨水致咳小鼠的镇咳,促使小鼠支气管分泌酚红及抑制蟾蜍口腔粘膜纤毛运动的作用无明显差异。麻黄汤能使小鼠肺支气管灌流时间缩短20.39%,而桂枝汤则无此作用(中医杂志,1984;8∶63)。

各论 <wbr>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剂 <wbr>麻黄汤


〖附方一〗麻黄加术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 麻黄汤原方加白术四两[12g]。
 用法: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用: 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 风寒湿痹,身体烦疼,无汗等。
〖附方二〗麻杏苡甘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6g]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6g] 甘草一两,炙[3g] 薏苡仁半两[12g]    
 用法: 锉麻豆大,每服四钱[12g]。水一盏,煮八分,去滓温服,取微汗避风。
 功用: 解表祛湿。
 主治: 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附方三〗大青龙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 麻黄去节,六两[12g] 桂枝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g] 石膏如鸡子大,碎[18g]
     生姜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3g]
 用法: 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
     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功用: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 外感风寒,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脉浮紧。
〖附方四〗三拗汤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麻黄不去节 杏仁不去皮尖 甘草不炙,各等分 。
 用法: 为粗末,每服五钱[15g],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煮至一盏,去滓,口服,以衣被覆取微汗。
 功用: 宣肺解表。
 主治: 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附方五〗华盖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麻黄去根节 桑白皮蜜炙 紫苏子隔纸炒 杏仁去皮尖,炒赤茯苓去皮 陈皮去白各一两[各9g]甘草炙,半两[6g]
 用法: 上药为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食后温服。
 功用: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 肺感风寒,咳嗽上气,痰气不利,呀呷有声,脉浮数者。



学习麻黄汤的典型性意义

麻黄汤这个方,很多方剂学教材也好,参考书也好,都放在第一个。它是个基础方。 它出在《伤寒论》,学习麻黄汤典型性意义有两个。

  1. 历来把这个方,叫做“伤寒正局”。古人说它“伤寒正局”,“伤寒”是外感风寒,提到“伤寒”是指的风寒中间重于寒,侧重于寒邪。“正局”两个字,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典型。那就是说外感风寒最典型的,伤寒最典型的基础病机。最有代表性的。你知常才能达变,你掌握了最标准的,以它为参照,就能学习一系列的具体的,外感风寒的治法和方剂。这是“伤寒正局”的含义。
  2. 基础方典型结构。人们常把这张方当作第一张方来学。还有一个,它在我们方剂的君臣佐使基本结构体现上最标准,四个药,非常标准。是基础方剂的一种典型结构。你前面总论纲学了君臣佐使这些,到这要看看一个最标准的基本结构。

每个方学习,我们不是按照组成、功效、主治这样下来的。往往先讨论病机分析。因为跟上面学习的,《中基》、《中诊》里边的这个,《中医诊断学》,诊 是诊,断是辨证。跟辨证捕捉病机这个知识,利用这个原有一些知识,基础知识推里这样下来,所以学习《方剂》,当然也不是一种模型,有几种模型。我们后面讲到具体方,有的先从药开始,有的先从病机分析开始,最典型可以从病机分析开始。

主证病机分析

各论 <wbr>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剂 <wbr>麻黄汤各论 <wbr>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剂 <wbr>麻黄汤

外感风寒
表实证
(太阳伤寒)
卫阳被遏 → 恶寒重 发热轻 无汗 脉浮
营卫郁滞 → 头身疼动、脉紧
肺气不宣 → 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张仲景称之为太阳伤寒。太阳是表,伤寒以寒为主。这病机分析围绕着,病机这种推理过程,寒邪作用体表以后,会发生哪些情况,拿体表来讲,人体还得有正气,正气是以营卫作为代表的。整个人体,说它为气血而已,为阴阳而已。概括性讲正气的话。体表的气血,称之为营卫,所以提到营卫,实际 上是涉及体表的,还没有涉及整体气血的变化,营卫是气血的浅层,“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那你看卫阳,在寒邪作用下,寒性收引凝滞,使的卫阳被遏,被郁遏,那卫气温煦体表能力减弱了,就会恶寒,由于是寒邪,伤及阳气的程度重,所以恶寒重,体表正气相争,邪正相争会有发热,发热较轻。所以恶寒重发热轻,是外感风寒基本特征。寒性收引凝滞,导致卫阳之气司开合,它温分肉,肥凑理,司开合,司开合的作用障碍了。因为寒性收引凝滞,它合而不开,不能通过它出汗来调节体温,所以造成无汗。这个外感风寒表实的基本特点。

邪正斗争于表,出现浮脉这个共性。这是卫气在受到寒邪作用下的一些表现。它产生的是主证。这里恶寒发热无汗,主证。体表的营卫呢,营阴在受 到寒邪作用下,营为血中之精气,营行脉中,寒性收引凝滞,使得它运行不畅,到不通,不通则痛,造成头身疼动,所以风寒寒越重,疼痛越厉害。所以《内经》 说,“寒主痛”。头身疼动。由于营阴郁滞,脉道反应紧急,所以出现紧脉。这样合起来就是脉浮紧。

肺气不宣是由于外邪束表,肺脏宣发阳气、阴津输布到体表的道路被障碍,它由失宣导致失降而上逆,造成咳喘。这是这个外感风寒表实证典型的方剂─麻黄汤,它的证。麻黄汤证的具体表现,和病机分析中间推理过程。

这里有时候临床要注意,特别外感风寒类的更突出,就说肺气上逆,往往引起胃气上逆,我们后面讲到桂枝汤证,也有肺胃不和以后,干呕,胃气上逆。麻黄汤证也应该有。《伤寒论》说,“太阳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太阳病,这是伤寒的定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呕逆就是胃气上逆。有时候学生说,为什么胃气上逆?这是肺为主啊?胃和肺经络相连,手太阴肺经, 它出于肺,首先环循胃口下络大肠,肺和大肠相表里,中间有个环循胃口,而且肺气上逆,经常引起胃气上逆。胃气上逆,也可以引起肺气上逆。这个现实生活中间也很好理解,你看呕吐的病人,胃气上逆,吐完了,不吐了。还在喘气呢!肺气还在上逆。那些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咳喘很厉害,发作的时候,咳、 咳、咳,连续咳,什么时候结束呢?往往以干呕几声而告终。都会肺气上逆,引起胃气上逆。所以虽然麻黄汤证的病机里没有写到的,桂枝汤里写到的。但是作为太阳伤寒,往往可以兼有胃气不和,胃气上逆的,这一特点。这就是整个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的一个病机分析。

功用治法

发散风寒,宣降肺气。

整个这个方,发散风寒为主,发散风寒,宣降肺气。这是两大方面作用,宣肺平喘,虽然讲宣肺平喘,它宣降肺气,也能平喘,也能止咳。

方义分析

从药物来说,我们说这个方方义分析,他是最典型的一种基本结构。带有典型性。这几个药的作用,简要的重复一下。

麻黄 (1)发散风寒(2)宣肺平喘
桂枝 (1)解肌发表(2)温经止痛
杏仁 降利肺气
使 甘草 调和诸药,缓核峻烈

解肌发表和开腠发表不同。我们前面讲到了。开腠,强行打开毛孔解肌,松动分肉,透邪外达。它解肌和开腠协同,桂枝和麻黄相须。增强发汗解表力量。麻黄还能温经止痛。当然做为基础方,我们临床应用当中,加味当中还要考虑到配伍技巧。这是桂枝量个作用,都符合臣药的道理。

杏仁在这里降肺气为主。杏仁实际上“宣”力量也有,较小。历来认为降为主。五版教材认为它还能散风寒,而是以散风寒为主。历代医家也有这样讨论,比如说,《黄氏医书八种》。黄宫绣他就认为是辛温以散,散表邪为主。但是直到现在临床应用,和大多数医家看法,那还是降利肺气为主。这样做为佐药来 说,你说它也辛散,也能协助君臣药的发散。它在这里作为佐药来说,和麻黄相配,针对次要兼证,解决次要兼证。因为一宣一降,宣降肺气,可以起到止咳平喘的作用。

用甘草作为使药,它主要调和药性,缓和麻桂的峻烈之性,避免汗之太过。

所以这个方义分析,我们前面总论举了一些例子,所以简要的分析一下。四个药构成一个发散风寒,宣肺平喘的一种基本方剂。

基本配伍组合及特点

  • 麻、桂相须
  • 麻、杏宣降
随证加减

我们这里提到的一些随证加减,都是指的围绕着这种病机,基本病机可能侧重的方面,可能侧重发展到,影响到的方面。

  • 喘急痰多,表证较轻: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既然是肺气不宣,那就可能涉及到病程过去有没有基础,肺气不宣的程度,所以喘急痰多,表证较轻,这种情况涉及到两个附方。表证较轻,不须要桂枝协助麻黄发汗,增加化痰降逆,平喘止咳。这类作用就可以了。所以去桂枝,加苏子、半夏,这个好理解。
  • 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辛荑
    鼻塞流涕重是常见的肺气不和,肺气不利,鼻为肺之外窍,加苍耳、辛荑,宣通鼻窍。是指的临床这种肺气不宣情况下,外有风寒引起肺气不宣情况下,常见的兼证。
  • 挟湿兼骨节疼痛,加苍术、苡仁
    挟湿的情况怎么办?实际上在仲景时代,当然没有在金元时代强调挟湿,但仲景已经用,像麻黄加术汤这一类。麻黄汤后面第一个附方,麻黄加术汤。现代在临床用于小儿肾炎,这用得很多。考虑到挟湿。所以从挟湿方面来看,表现出来,那作为外感风寒证这是主要病机,恶寒发热主证,这个基础上,肢节酸痛,这 跟疼痛描述不同,就挟湿,挟湿呢,加苍术、苡仁这类。苍术和白术使用,麻黄加术汤,表证强调的不明显,有表证。但是苍术发散力量强,对解表方面来说,兼顾 得更好。又可以燥湿,又可以解表。燥湿、利湿结合,苍术、苡仁结合,这种对于外感风寒挟湿,在疼痛方面反应出酸痛的,这个常用。
  • 兼里热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
    外寒可能入里化热,如果有开始入里化热的这种过程的话,反应出来很多是心烦、口干,这个是里热最早发生,里热最早发生有几种情况,一个心烦,一 个口渴,一个口苦咽干,这类是经常发生的。这类情况,哪怕你不是属于病态,比如夏天炎热的时候,正常人也可能会出现,里热最早出现,从这个方面。逐渐程度 加重,整个涉及到气分,最后到血分。所以这里反映出来的都是一种外邪可能入里化热初期状况,这类的加减方式。

所以加减,要主要强调,这个基本证候情况下可能影响到的,最多影响到的一些方面,是这样的意思。


辨证要点,主证加佐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本证型,辨证要点是使用此方的基本依据,
使用注意,表虚证阴血不足, 《伤寒论》讨论很多,所以就..亡阳的体质不宜用,阳虚也不适合,因麻桂相需,发汗力较强,容易引起大汗亡阳,这在后面的扶正解表里,讨论治法。而用麻黄汤应该遵照张仲景《伤寒论》的要求,密切观察中病即止,不可过量。这是一个用解表剂的通则。

附方

重点讨论大青龙汤,华盖散,三拗汤。

①大青龙汤
临床上这个常用方,临床应用意义比较大的,它是一种寒热俱重,外感风寒,内有郁热,恶寒发热,特点是寒热都重。恶寒重发热也重。本身风寒是恶寒重发热轻,由于它有内热,所以在表邪正相争所发的热,以及寒邪入里所化的热,形成的这种状况,造成的寒热俱重。在临床上看,这类证候,这个方的选用,青壮年居多。而且目前看,用于像大叶性肺炎早期这种,表里同病,寒热俱重的这一类。风寒重证,兼内有郁热这一类。这个方是治这一类证的基本方。尤其北方地区更多一些。因为风寒入里化热,这个是普遍存在的。

过去体会不是很深,开始学的时候,过去做一个附方,体会不是很深。我记得有一年,那个还比较早了,70年代,有一次到东北去,我体会很深。 因为近年来很少,虽然去哈尔滨、沈阳这些机会较多,每年都经常去,机会还是多,但多数坐飞机。那年坐火车去给我印象很深。那年过春节前夕,最后是在内蒙通 辽过的春节。在这春节前到齐齐哈尔,广播说零下42度,我想我过去北京那段时间待得时间长,过去出生在江苏,一听是零下42度,非常害怕,下了火车,进入 候车室,那里边热气腾腾,眼睛上都蒙上一层蒸气了。擦一擦,再一看,使我大吃一惊,候车室里卖什么东西最多?卖冰棍最多。而且都是插在草把子上卖的。就像 北京卖冰糖葫芦那样卖的。不是放在箱子里边。因为外面零下42度,里面再热热不到哪去,大家穿得都很厚的,所以那种卖冰棍,它不会化的。它只会越来越粗。 当时我就奇怪,怎么这么冷的天都吃这个冰棍呢?

在齐齐哈尔住了到第二天,自己咽干口燥,喉咙开始痛了,外寒太甚,阳气不能透发,很快郁而化热,也想吃点冷饮了。所以中医很讲究,辨证当中这个辨证法。辨证论治当中症状这种辨证法。所以在历来加减方当中,虽然风寒是属于寒证,寒郁化热这类证型,以及配套的方剂是很多的。所以我们说它这种外感风寒,引起肺气不宣的咳嗽,和这些,它同样列为一个郁而化热,一个常见的兼证。所以这类证型多见,尤其北方,以烦躁口渴化热,有的时候它可以兼有咽干。甚至于化热以后咽痛、口苦。可以兼有这类内热、早期发生的这种症状。

大青龙汤组成的情况,麻黄汤,增加麻黄用量,就加倍了。再加石膏,同时这个方里,还有姜枣。对于这个方里姜枣的理解,要结合在桂枝汤里去理解,它在表和营卫,在内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姜枣这种基本组合,也使从张仲景开始的,突出体现在桂枝汤里。当然一直到后世以后,逐渐,像汪昂《医方集解》 把很多东西规范的同时,他有好多方里头加姜枣。对内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对外可以调和营卫,这是大青龙汤。

②三拗汤
功用

宣肺解表。
主治
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鼻塞声重,语声不出,咳嗽胸闷。
组成
麻黄汤去桂枝。
三拗汤是个基础方。宣肺解表,用于表证较轻,风寒轻证,而以肺气不宣为主要表现。所以它反映出是一种肺系的症状为主。肺系重像。鼻塞声重,语声不出,咳嗽胸闷,这个重像。它可以有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但较轻,这前面我们讨论过了。因此它去掉桂枝。它没有明显的头身疼痛。加上风寒较轻,因此去掉桂枝了。

③华盖散
组成

麻黄汤去桂枝,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
功用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
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华盖散是个常用方,它发散风寒,因为去掉桂枝,所以用于风寒表寒证较轻,其中反映在肺气不宣,兼有痰气互结。三拗汤里仅仅说到咳嗽有痰,引起一点胸闷,痰阻气机。这里痰气互结严重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类病人,平素就是痰湿之体。平素就有痰湿,加上外寒引动,那就痰多,外寒引动引起肺气不宣,那这个痰气互结就较重了。本身有痰就会平时阻滞气机了,所以内外两因素结合,就使得它在肺气不宣,痰气互结上非常突出。表现出咳嗽上气,上气喘,咳喘,咳嗽可以兼喘,呀呷有声,痰气互结产生的,咳喘的时候,产生一种临床上一些哧拉哧拉那个声音。语音不出,可以产生痰气互结,声音发生重浊,甚至于发音不利。咳嗽胸闷,这个程度,根据痰气互结程度不同,可以不同。

所以这个方里的特点,它功用里很重要的特点,祛痰止咳,祛痰它包括降气,它都宣降肺气。这个方降气突出。像苏子,既能温化,化痰,又善于降肺气,降气平喘。陈皮是理气的,和茯苓相配,茯苓健脾渗湿,治疗生痰之源。和陈皮结合,加上理气化湿。这是治疗素有痰湿,治本的。桑皮配合苏子,它既擅长于降(肺)气止咳,同时它偏凉性润,也可以防止温燥药物过于温燥。它比教润,有一定润肺作用。所以华盖散是以三拗汤为基础,治疗感冒轻证,兼痰气互结。降气化痰为其特点。针对痰气互结比较重的。在临床上,这种证是比较多的。特别是容易反覆感冒的病人。在发作时,用华盖散来控制。一感冒,感冒并不重。一咳,咳嗽有痰,排痰不利,痰气互结。这个突出的,小孩也很多。所以发作时,有时用华盖散来治,这类治疗很重要是在平时治疗,控制了以后,我们临床观察很多小儿,吃几付华盖散,效果挺好,但是气候稍一变化又来了,内外相引,外邪引动内里的痰湿,关键在于治本,症状控制以后,像苓桂术甘汤,如果偏阳虚的,这一类的基础方。或者是像特别参苓白术散,兼气虚型脾运,脾胃气虚型居多,参苓白术散,长期配丸药吃,时间长,那才能治本。这是麻黄汤的常用的附方。所以基础方都要选择一些,做为各个方面的代表性附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