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圭代表什么?不同玉圭身份不同

 千帆过1971 2017-09-06

《说文》中称的“剡上为圭”指的是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圭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铲和石斧,因此今天古学界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铲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真正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周礼》记载圭有多种形制、多种用途,现在考古实证材料还不能予以证实,不少问题有待研究。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点缀朝廷的威仪时曾制造过,但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今日所见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清代伪古玉中有少量圭形作品。


圭的形制特点因时代不同、种类相异而存在较大的差别,新石器时代的“玉圭”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真正的圭。这种长条形、平首带穿的玉器多见于龙山文化,以素面为多,少数在下端饰有阴线弦纹,精美者刻有兽面纹。纹饰系用利石刻成,有明显的刻划痕迹。

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

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 5至20厘米。战国时期出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汉代玉圭己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


 周天子为便于统治,命令诸侯定期朝觐,以便禀承周王室的旨意。为表示他们身份等级的高低,周天子赐给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比如,通过不同尺寸的圭,显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级;同时不同尺寸的圭加以不同的名称(如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也显示了周室安邦理国的信念。

不同名称的圭是赋予持有不同权力的依据,如:

珍圭——召守臣回朝,派出传达这个使命的人必须手持珍圭作为凭证;遇自然灾害,周天子派去抚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也为珍圭;

谷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职能;

琬圭——持有者行使嘉奖的职能;琰圭——持有者移动图片行使处罚的职能。[1] 



从出土西周玉器来看,西周 300余年的玉器是新的风格逐渐取代商玉风格,从商玉立体的、平面的、繁复的、简单的多种类型的玉器,逐步转化为薄片状、平面阴线刻为主的玉器,较多地沿袭了商玉线条 简练的做工,后期又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阴线细密纹饰玉器。

而玉圭最早见于新石器早期,它是由当时的石斧演变而来的。石斧是在狩猎、劳作和部落战争中所使用的工具,逐渐演化为了圭。进入西周,玉圭成为朝廷祭祀的一种礼器,后来又成为一种权利的象征。朝廷在分封诸侯时,常常赐以玉圭,作为统治地方的权杖。获得玉圭的诸侯在封地内掌握有生杀大权。



宋后,茅山道观屡遭战乱破坏,徽宗所赐8件珍宝,其中4件不知在何年代失落,另4件尚存,这就是现在看到的:玉印、玉圭、玉符、呵砚。

玉圭,又叫烧香筒,形状上尖下方,色泽莹润。此玉圭有一奇,其颜色能随季节更替而变化,春秋二季,玉圭表面还会“出汗”。玉圭本是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活动时用的礼器,徽宗把它特赐予茅山,以示尊重。因此,历来茅山道观在举行重大道场礼仪活动时,都使用它。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13719253193
微信:13719253193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大冲商务中心A座1401(地铁:1号线高新园站B出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