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及现代意义

 充电的状态 2017-09-07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包含尊道贵德、自然无为、柔弱不争、仙道贵生、清静寡欲、善待万物、利人济世,天人和谐、顺其自然、返朴归真、天道承负、善恶报应等方面,其内容是建立在以道为核心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并将无为思想贯彻于各项内容之中,“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思想精髓。无为思想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自然无为,柔弱不争对于无为的含义王弼解释为“无为,顺自然也”。无为在道家思想中被解释为“自然无为”“顺应自然”等,是无为思想的理论基础。其内涵表达了无为所具有的天道、地道和人道的自然本性、顺应万物之自然而不为的“自然”规律。在对待社会人生的处世态度和基本法则,道家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的行事也应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为。“道”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任何外在强加的力量,一切都有道所生,道又是无不为。要做到自然无为,就要“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忘其形骸”。
  “柔弱不争”是无为思想在道家思想中的重要体现,是无为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经》提出:“弱者道之用”,“柔弱”就是道的作用。“柔弱胜刚强,守柔曰强”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并将这一思想衍化为修道长生和应世接物的修行观念和方法。提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以柔弱为用,主张一切行为都不要太刚强,刚者易损,强者易折。以静待动,守柔示弱而不妄动,从而开阔自我容让的胸怀。“柔能克刚,弱能胜强”的辩证思想阐明了“柔弱”的功用和“刚强”的弊害,表达了无为所具有的行为特征和自然本性。《道德经》曰:“天之道,利而无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强调圣人不与俗争,唾弃功名利禄,反对贪求财色,合乎天道,自然而为,以彰显天理之道。
  二、清静寡欲,返朴归真清静寡欲,返朴归真是道家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老子想尔注》释曰:“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这就要求我们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不为私欲所困,追求生活的恬淡无为,清静自然,杜绝私心嗜欲,做到乐清好静,返朴归真,顺其自然,才符合行为自然之“道”的要求。道以其无为的本性来化生和养护万物,万物在道之滋养下茁壮成长,道的无为、无欲善待万物的品格人类应该效仿,在人类社会的生活实践中,需要以道之无为、无欲而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消除一切私欲功利。清心寡欲,对世俗的名利、声色、财货的欲望有所克制。不要对功名利禄有非分的念头和过分的奢求,嗜欲过重不仅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使人际关系紧张,成为社会不安定的根源。要以“清静寡欲”的行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在生活实践中达到“道常无欲乐清静”的思想行为境界。
  返朴归真是回归自然、清静寡欲在生活实践中的又一重要体现。真是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生活的自然状态。这里的“朴”就是指本真,引申为“道”的质朴状态,是指道之本来属性。要返朴必需要抱朴,《道德经》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要守道归真,涵养生命之真,使之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私欲意念所困扰。“回归自然、尊重自然”。人的本性都应该淳朴和纯真,人们儿童时的天真无邪,是近于“道”的本性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各种欲念不断萌生,使纯朴天真的自然本性不断得到迷失,若嗜欲无止,贪得无厌则会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为此,应该尽量减少私利嗜欲,做到为人淳厚、行事公道、生活俭朴,使生命本性返还到淳朴自然的本真状态,在良好的心性基础上,通过生命的返朴归真,达到身心健康之目的。
  三、利人济世,天人和谐“利人济世”“天人和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蕴含有道长育万物,为而不宰的本性,以及道法自然的内在规律。并提倡“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乐善好施,积功累德”的人格追求,以及“忠孝礼智仁义信爱”的行为品格,体现了无为思想的行为导向。
  人们的行为修养需要具有道长育万物而不争的无私奉献的品格,以及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意识。道家主张行无为、柔弱、无名、清静、诸善、无欲、推让等行为的目的是利人济世,实现天地人的和谐共生。树立“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观,遵循道之自然无为的法则,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睦共处,淳朴无伪,万物和于道,贵于德的。为此,必须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已及人,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已,不妄陷阴贼,如此乃为德。要做到利人济世,和谐天人就必须胸怀广阔,尊重他人,排除妄心,无私无怨,才可以无为之心,行利人济世之道。《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想尔注》中说:“百善当修,万善当备”,乐善行善,是积大功德通往无为而无不为的必由之路。注重道德修养,应实施以忠、孝为首的“忠、孝、廉、谨、宽、裕、容、忍”为内容的社会美德,对济世度人,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将起到积极作用。
  天人和谐是道家天人关系的目标和追求,是天人关系无为思想的行为导向。“天人合一”是天人关系的“合和”而“为一”的重要内容,使人与天为一“和同天人”,天人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无间。“天人和谐”思想将天与人放在同等相合为一的基础之上,认为天与人具有合合为一之属性,其具体表现在:“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其得于天也,既生此人,则天亦在人矣。”天人和谐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基础之上,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统一,既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既不屈从于自然,又不破坏自然。对自然真诚的爱心,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恢复人与自然的亲密和谐关系,才能实现“天人和谐”的目标。
  四、天道循环,善恶承负道家从天地人之道出发,提出了天道循环,善恶承负等无为自然的善恶报应观,体现了无为思想的内在法则。任何人的善恶行为都会对后代子孙产生影响,而人的今世祸福也都是先人行为的结果。《老子想尔注》曰:“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即天道之运行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和善恶本性,人道应该尊重天道的自然法则。围绕着天道、地道、人道之间的内在关系,鼓励人们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大道自然不可违背,顺应这种天道自然才是人们的必然选择。
  天道循环,善恶承负的内在法则,要求天地人共生共养,而人应该顺应天道自然,如果行有为之举,追求私欲则生奸邪,有百害而无益。《太平经》曰:“承者为前,负者为后”。要求人们积德行善,可造福子孙;若作恶多端,将殃及子孙,使无辜蒙受灾祸。天道的循环承负报应,是天道无为之本质,如果有人行“有为”之举则给后人、自然界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为免人们遭受危害和灾祸,人们应当行无为之事,以解除承负之厄。按“道”之意来处世行事,积功行德,好善利人。修真道,断承负,求登仙。行无为之教,使行为与天道、地道、人道相一致,乃可至长生成仙。
  无为思想还包含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无论是善还是恶;无论是吉还是凶,皆取决于人们的行为之道,如果人们能行无为之道,顺天地之自然,自会得到相应报应。吉凶福祸乃是个人行为善恶的必然报应。善者自兴,恶者自败,是一种建立在无为思想上的善恶报应观,并成为道经中阐发宣扬的一种教理教义。承负与报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超自然、超社会的支配力,并决定着人的命运,这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就是无为之道,如果违背了道之内在规律则必将受到惩罚。天道循环,善恶承负是无为思想在天道、地道与人道之间形成的道德要求和内在法则,是道家思想的完整表达形式。只有在这个行为基础上,才可以实现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性命双修,齐同慈爱;利人济世,追求太平;道化万物,物我并生;尊重自然,实现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行为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