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道承负”是道教的报应观念

 zhihui2016 2016-09-09


何谓承负?《太平经》卷三十九说:“然,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意思是说,前人的过失由后人承受其过责,前人惹祸,后人遭殃,祸福的根源,便循环不已。这是就一个家族内子孙祸福的根源而言的。


《太平经》卷七十三至八十五又说:“元气恍惚自然,共凝为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和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财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败而不止不可复理,因穷还返其本,故名为承负。”意思是说,天地人三统共生,长养财物,欲多则生奸邪,害而不止便会乱败,不可复理便还返于虚无,复归元气恍惚。这样的自然循环,也叫承负。这是就整个自然与社会的变化而言的。


《太平经》又称“力行善反得恶者”是由于“承负先人之过”;其“行恶反得善者”是由于“先人深有积蓄大功”。意即前人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遭殃。前人有过失,后人则无事受过,这就叫承负。关于承负的时间,一说以十世为一循环、另一说根据个人身份不同,帝王为三万岁,官员为三千岁,普通百姓为三百岁一循环。


断止承负而免除厄运的方法,只有靠修行真道,积善成仁,才能为子孙造福,不受因果报应之苦。道教的这种“承负说”作为道教的伦理观,把宗教道德和儒家“三纲五常”结合起来,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在宗教上的反映,显示了中国人重血缘、重家族、重德行的伦理道德观。这种善恶报应的宗教观念在后世出现的很多道教经典中广泛地得到阐发宣扬,同时出现了许多戒规、法律以及修心、修善、修性等教导世人修持的文典经法。这种心念化为道教信仰中最普遍、最渗透人心的宗教道德行为。如《太上感应篇》中说:“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随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文昌帝君阴骘文》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

道教在宣扬天道承负的同时,还十分信奉因果报应。道教经典普遍强调所谓的吉凶祸福是个人行为善恶的必然报应。道教将主宰善恶报应的超自然的异己力量改换为道教的司功过神(意即专门将道教徒所行之事分别“善恶”逐一登记,借以考查功过的神灵),认为他们在天上仔细观察着人们的一举一动。到了一定的时候,上天便会根据个人的善恶,予以赏罚。对行善者赐福、增寿;对作恶者则降福、减寿,还要把他的灵魂打入黄泉、地狱。


世界上的其他不少宗教也宣扬上帝、亡灵、天堂、地狱等的因果报应论:基督教提出“原罪说”,认为人是被上帝处罚到地球上来的,生下来就有罪,人生活在世间就是为了“赎罪”;人们只有甘心承受磨难,洗刷自己的罪孽,祈求上帝的恩赐,死后灵魂才能升入“天国”,否则就被打入地狱。佛教在因果报应问题上,用“业报”解释人生命运,主张世人之苦本质上在于造业受报,并用十二缘起(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说明人生之苦的形成;佛教还用生死轮回(人受业报支配在天、人、阿修罗即魔鬼、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轮回)与十二缘起结合进一步解释因果报应。佛教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摆脱生死轮回而进入涅槃。基督教和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主要为了求得自身的解脱,以以免受来世之苦;而道教的因果报应论,则不仅劝说人们求得自身的解脱,还结合“承负说”提醒人们要为子孙后代积功累德。


摘自《中国道教源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