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家酱坛 解密中医第三讲 难以跳出的阴阳五行

 百科知识博览 2017-09-07


阴阳五行可以算为中医学的两大支柱,它们在渗透到祖国医学的领域里以后,便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之中。阴阳五行理论并非为中医学特设的理论,他和气理论一样也是从古代哲学体系中借用到中医学中来的。

阴阳首见于《国语·周语上》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阳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于]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天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这里是用阴阳来解释地震,而地震在天一合一的理念中又是国家兴亡的信号,有可能会引起朝代的更替。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也是最先被用于国家治理,朝代更替等政治生活的解读。 水、火、金、木、土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大禹漠》,原文是:“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充治。”漠字的字义,是计划或议谋,其内容即为大禹的施政规划,好比我们现在的“十五”、“十一五”计划。大意为帝王之德,在于治理好政事,政事在于保障人民的生活。水、火、金、木、土、谷这六项是人民生活所必需的,要管好;品德教育,物质利用,生存繁衍这三项,要理顺。理顺这九项有功于人民的事,是应该歌颂的。这里的水、火、全、木、土、谷,很清楚是指日用民生。在《左传》中,晋隙缺谏赵简子修德,曾引用了这段话,有:“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足见到春秋时代,对水、火、金、木、上、谷。仍是与政事相提并论的。

在《尚书·洪范》中周武王问政于箕子时,箕子谈到大禹制天下的九畴中第一项就是五行,“初一曰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其中水是排在首位的,可能与当时水生万物的思想有关。而后世或以木为首,或以金为首。全文都是在讲政治生活,突然在五行后提到五味可能是汉初时的注文窜入正文。

战国时期著名的阴阳家邹衍首先将五行用于推演王朝的兴衰与朝代更迭,预示吉凶,并提出了五行相胜说。他将历史上的帝王,分属于各具有五行之德;以昊为金德;伏羲氏为木德;额项为水德;尧为火德;黄帝为土德。'正如《史记·封禅》所论:“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这种推演和解释是很牵强的,但后世的统治者利用这种学说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五行便成为治国推算公式和唯心谶纬的神学工具,用以教化人心。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周为火德,用水胜火,自以为获水德,乃以十月为正,建亥,上黑(《汉书·律历志》)。但汉高祖自以为是继承周统,认为周是木备,木生火,自以为火德,编造出斩白蛇的传说,称自己是赤帝子。到汉武帝时期,又以秦是水德,应以土胜水,汉改为土德,上黄。在阴阳五行学说盛行的汉朝,《内经》正式将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医学领域。随着五行学说的巅峰逐渐过去,以后的各代皇帝将黄色尊为专用色,不再更改,用五行学说解释朝代更替也不再流行,但五行做为医、卜、星、相的理论基础则千年不变。

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和哲学家在五行的基础上通过取象比类,演绎推理将脏腑,季节,方位,音色味等结合到五行里,编织出一个五行的天人合一的大系统。无独有偶,古代西方玄学医学时代的四体液学说也将人体自然界联系在一起。所有物质由四种元素组成:火、风、土和水,这四种元素也和热、燥、寒、湿四种自然特性对应(就如同中国的五行)。血液来自心脏,既潮且湿;黄胆源自肝脏,既燥且热;黑胆来自脾脏和胃,既燥且寒;黏液来自大脑,既潮且寒。不只如此,对照人类行为和健康,血液提振精神、黄胆给人胆量、黑胆让人消沉忧郁、黏液则造成迟钝或冷静。

四体液学说宏观框架体系

四行  风   火   土   水

四性 热与湿 热与燥 寒与燥  寒与湿

体液 血液 黄胆汁 黑胆汁 粘液

情性 乐天 易怒 忧郁 冷漠

多血质 急躁质 忧郁质 粘液质

脏器 心 肝 脾 脑

颜色 红 黄 黑 白

年龄 少 壮 老 婴

季节 春 夏 秋 冬

星辰 木星 火星 土星 月亮

五行学说框架体系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窍 目 舌 口 鼻 耳与前后阴

五体 筋 脉 肌肉 皮毛 骨

五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音 角 徵 宫 商 羽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季节 春 夏 长夏 秋 冬

方位 东 南 中 西 北

五化 生 长 化 收 藏

五气 风 热 湿 燥 寒

气,阴阳,五行相互紧密联系,成为一个严密的系统,气是核心,阴阳五行是支柱。从气的角度看,阴阳是二气;从阴阳角度看,气是阴阳的未分状态,气生阴阳。气分阴阳,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物。如宋·张载在《易传》太极阴阳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气有阴阳”,“一物两体”之说,认为“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考》)。阴阳是对气的划分,五行则是对阴阳更进一步的划分。张景岳在《经图翼·五行统论》中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五行是在阴阳的基础上产生的,由阴阳二气的不断运动才产生了在天的五气和在地的五行。“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删定易图序论》)。因此,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生变化,而产生五行,五行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产物,阴阳二气是五行产生和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中医基础理论气阴阳五行探析》

但是相对气和阴阳来说,五行学说却遭遇了很多的质疑和责难。为什么阴阳受到的责难比五行少呢?因为五行比阴阳更具体一点,分得更细一点,不如阴阳模糊。李“五行,恶兽”首先的责难是为什么自然世界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为什么都分成五种。比如明明是四季,为了拼装进五行的系统,就把夏季里分一个长夏出来。在四时和五行的结合中,古代医家总能自圆其说,但在各自发挥后又显得众说纷坛。一个办法是把一年平均分成五季,“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素问·刺要论》)。另一个办法是脾不主时,《素问·太阴阳明论》有“脾者土也,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的论述。其时为什么古人要把所有事物分为五种,是五行学说出现,而不是四行、六行。这必须从五行的源流中求解。五行可能是来自古人对五方的崇拜,也有人说是从五星中来的,周朝盛行对五的崇拜。

其二是五行的生克关系是如此的完美或者机械,一行和其它四行都有关联,它似乎构成了可以解释一切的方程式。但是要注意的是五行有生克关系,推导到五脏自然也有,但五季怎么相克呢,五畜怎么相克呢,五味呢?而且医家在实践中也发现五脏的关系并非那么机械,五脏之间有多种关系。除了生克乘侮外,还有反生、反克、自生、自克、生变克、克变生、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等关系。历代医家已经意识到五行的关系的不足,并在临床实践中提出了不少有创见的理论加以补充和修改。如君火相火论、乙癸同源论、五脏之脾胃论、金水相生论、脾胃心肾滋化论、肝脾相助论、五脏互藏论等。[ ]试想对于各种具体的事物我们把他分成五类,不去观察不去实践,我们就设定它们之间存在生克关系,这是唯物主义吗?

其三是五行的生克在理论上仔细推敲上是有矛盾的。比如按五行的生克关系,肝生心,心生脾。也就说肝气充盛,母生子,心气也应该充盛,推下去脾气也应该充盛,怎么肝就克脾了呢?

前几年有人提出应该用五脏相关理论代替五行理论,这样看起来似乎就能跳出机械的圈子,把中医学从古代哲学中拔离出来,走向科学的道路。但是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依然是把五行理论做为理论基础,任何想对中医学做些改良的尝试总是向落进河里的小石子一样,一点响声,一点浪花最后归于平静。你如果做一些什么肝也能凝血的小改动只要对临床没有意义也就显得没有意义,你要对五行这样的基础理论做改良却发现这有可能会拔掉整棵大树。中医理论中五行相关的太多了,如果你改掉一个谎言,会发现还有上千个谎言还要改。

刘力宏说过任你是一亿的中医科研离了阴阳五行对中医理论就没有任何帮助。阴阳五行正是中医的支柱,跳出阴阳五行便不是中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