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你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自己忘记了,那你觉得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呢?

 会吃会喝 2017-09-07

林清玄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你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等时间长了,那些细节末枝你都忘了,剩下来的,就成了你的素质。”

如果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记住,甚至把书中的吉光片羽刻在脑海里,作为显示自我存在、或者比别人高明的依据,这样的读法,看似有益,却失去了读书最感性的本真。

1.消极点说,读书是对现实生活种种平庸与逼仄的逃避。透过书籍构筑起的独立的心灵世界,每一位读者都能够领略人类的智性之光和性情之美,对前人或同时代高人的世界观也有所了然。这种纯粹的参照和成长是很多事情无法给与的。而且,读书给人以更大的自由,在书籍构筑的世界里,很少有阻碍,因为想象是不会碰壁的。

2.积极来看,读书是对现实的补偿。生活中难有的、难以实现的梦想,书里可以教你实现。现实里的无力感,书里可以营造情境,让你不觉代入,进而兴观群怨,浑然忘机。这种体验也许是无用的,但也因为无用,所得的快乐才更纯粹。哪怕终要回到现实,也不再会因为一时一刻的阻滞而灰心丧气。

3.然后再从功利的角度勉强一说:小时候背诗诵经,都是童子功,未必明白什么意思,但记诵下来了,长大后再想起,或是灵光一闪,就有新的体悟。常读常新才是真意,凡事都记住不如不读,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啊。不必担心记得不够多,无意识记下的那些就是收获。

最后要说的是,读书的“用处”是潜移默化的,读一两本书记不住没关系,一年读50到100本书,坚持2、3年,再看看,一定和现在的自己迥然不同。

什么春风化雨,什么潜移默化,什么似曾相识,当把飘忽的比喻修辞都剥除掉之后,最后的最后,归根到底,还是记忆。区别在于,有人是系统的、全面的记忆,有人是松散的、模糊的、零星的记忆,也许已经忘记了这些记忆来自于这本书,甚至忘记了自己还记得这些,最后的最后,归根到底,还是记忆。

我们做笔记,画脑图,写摘要,发书评,也是作为记忆的外延。换句话说,是更广义的「记忆」,它并不局限于这条信息是保存在大脑、纸张、硬盘还是云服务器上,只要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迅速调出,这才是目的。

记住并不是意义所在,但是它是一切意义的基础,记忆越多未必收获越多,但全部遗忘注定一无所获。

当然,如果你只是喜欢,只是觉得好玩,那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要顾及什么意义、用途、收获,我就是这样。

但是,如果你追求的恰恰是意义、用途、收获,而有只想「随便读读」,那对不起,这就像天天睡觉睡出六块腹肌一样,绝无可能。

我克制住先翻看他人回答的冲动,打算独立回答。

还是老套路,首先解题:这个问题可以转换为: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收获哪些,记忆以外的东西?我一直坚信这一点。热衷旅行的人,因为见识的世界更多,眼界自然会更宽广,神情中总会带有阳光热情的一面。而喜爱读书的人,思想会随着文字的世界无限延伸,胸中有丘壑,会散发出优雅的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便是如此。

三个角度去看待读书,一、“书到用时方恨少。”,没用的时候,你觉得它多了,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去学,这又叫“临时抱佛脚。”;二、“读书”和背书其本身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背书叫死记硬背,真正的“读书”其本身背下来的意义不大,那只是表面的一种看法,而是需要思考,融会贯通的。这个过程中,他需要将不同的知识衔接起来,去思考新的知识点,然后装进自己的脑子。不管它(问题的性质)是不是与你之前学习的知识之间是否是同领域的,都会因之前的学习而受到影响。如果不属于同一领域,或两个领域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那么个人之前所学的知识是不是还有用呢?有的,在之前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思考问题,单就这个过程来讲,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在这个阶段视线成熟的。其实,我经常和一些人说,还有一个空间思维能力,这个很多人不具备,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是否能够根据书本中描述的环境在脑子里“具象”化,然后在这一环境中去理解它的发展。其三、所有的知识,无论哪一个领域,他们之间总是存在或是这,或是那的一点联系,总是会有的,只有当多方面的知识累积到一定量以后,才会发生质的飞跃。一个领域是这样,多个领域最后它还是这样。《礼记·中庸》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这五个阶段作为每次学习新的知识点的五个阶段,特别要说“博学之”,这个就涉及到你现在所提到的问题。“博学之”,其本身就是是不是还有必要,其实这是基础,研究问题往往需要从个领域中去为新的问题寻找到得出结论的依据,而非简单单一的某一领域的专业性的知识基础就能解决问题。

读书的目的,很多时候已经不能局限在身体是否能直接的感受得到它的用处,而是面对新的问题时,你思考的能力是否获得了提升?即,你是否因为读书而变得睿智了呢?如果不是,那就成了书呆子咯,只知道“背书”而已,而没有理解其中之真意,死搬硬套,至上谈兵,不能灵活运用,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的,轻了害自己,重了还要害他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