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寿之道

 我的书海601 2017-09-08

   2009年,有五位德高望重的寿者去世,他们都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大家,而且都寿享天年,正应了那句古话:大德者必得其寿。他们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享年98岁;中国科学院最年长的院士贝时璋,享年107岁;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享年98岁;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任继愈,享年93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吕正操将军,享年106岁。

  笔者认真研究了五位寿者的养生之道,从中发现了长寿的几点共同规律,希望能对老年人的健康养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淡泊名利 心境开阔

  钱学森:无我故我寿。钱学森的养生之道,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淡泊名利,用平常心对待一切事,无我故我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年轻的钱学森已经在近代力学和喷气推进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科研经验,对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美国空军赞扬他做出了“无法估价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学森萌生了回国报效祖国的想法,遭到了美国军方的竭力阻挠,美国司法部将他拘留起来,虽然两星期后被保释出来,但继续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并被迫滞留美国五年。

  钱学森作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受到美国当局的打压,更被限制自由达五年之久,一下子从事业的高峰跌入了低谷,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不堪忍受的,但钱学森并没有屈服,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以后几经周折,才终于在1955年10月回到了祖国。钱学森把名利看得很淡,却把报效祖国看得很重,所以他不怕失去世界级科学家的光环,不在乎丰厚的物质回报,甚至不怕沦为阶下囚,在失去自由的时候仍然可以保持乐观心态,从而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个春天。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时,钱学森是院长,由于要管理许多行政事务,他主动提出当副院长,专管科研。钱学森说:“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最好什么都不要当。”

  “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这是钱学森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财富观。钱学森晚年曾获得两笔科学奖金:一笔是1994年何梁何利基金奖,奖金是100万港元;另一笔是霍英东设的“科学成就终生奖”,奖金是100万港元,钱老将这两笔奖金都捐给了祖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正因为钱学森淡泊名利,他才有可能做到宠辱不惊,无论自己得意或者失意,都能保持一个比较平衡的心态,不会因大喜大悲而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健康。

  贝时璋:学问试看胜于我者,境遇要比不如我者。贝时璋是著名生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在年过百岁后仍在继续工作。他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对物质要求不高。一件衣服他可以穿十几年,说是旧衣服穿惯了,觉得舒服、贴心。贝时璋在晚年谈到自己的长寿之道时,摆在第一位的就是淡泊名利,他说:“对于名利要看得淡泊,不计较名利就没有什么思想负担,心宽了,心情就舒畅了;对事要公平,对人要厚道,不要刻薄地对待别人,这样自己也就心平气和了。”在浙江大学时, 贝时璋先生给毕业生的题词,用得最多的是“学问试看胜于我者,境遇要比不如我者”和“业精于勤,行成于思”,这也正是他自己的座右铭。

  季羡林:“不嘀咕”。季羡林先生在他去世前不久,仍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笔耕不辍。他在谈到养生之道时,则笑称自己有个著名的“三不主义”,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嘀咕”。季羡林说,老年人要想长寿,保持乐观情绪、心情舒畅,不烦不燥不生气,是很关键的。人老了,该操心的操过了,该做的都做了,没有工作的劳累,没有家务的烦心,自己干自己喜欢的事,睡自己的安稳觉,多好哇。可就是有人想不开,不该管的事也去管,没烦恼找烦恼,没气找气生,这是自己给自己减寿。

  任继愈认为,养生之道,“养心第一,养身第二;神养第一,药疗第二;自医第一,求医第二。”任老认为,养生主要靠自己,人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也不必天天惦记着自己的健康,顺其自然最好。

  而以106岁高龄在57位开国上将中最后一个离开人世的老将军吕正操,也把不过于计较名利,保持乐观情绪作为自己的养生之道。

  修身养性 各有所长

  钱学森:听音乐。听音乐是钱学森主要的休闲养生方式,钱学森在少年时便是有名的铜管乐手,他比较熟悉各种中外名曲和世界乐坛的风格流派。他说,音乐给了他慰藉,也引发了他幸福的联想。

  贝时璋:经常活动。贝时璋先生的健身之道则是经常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他经常出去散步,每天要走3000步。他还编了一套操,按摩手脚、头部,活动身体各个关节,每天操练两次。进入冬天,则每天早晨在卧室走10分钟,坐在床上练10分钟,白天再到走廊、客厅走一走。还自己打扫房间做家务,自己洗内衣裤、袜子、手帕等。

  贝时璋认为,对老年人在生活及健康方面给予适当的关怀和照顾是非常必要的,但对老年人过多帮助反而会促进他们的衰老过程。因此,应多鼓励老年人按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日常活动,凡是老人能够处理的事情最好让他们自己做,让老人们勤动脑筋和多动手脚,这样对老年人的四肢骨骼和肌肉的强健大有益处,也有助于老人的身 心健康。

   季羡林:“不锻炼”。季羡林养生之道的三不主义中,还有一条是“不锻炼”。说起“不锻炼”,人们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认为季羡林从不锻炼身体。对此,季羡林解释说,他并不反对适当的体育锻炼,他所说的“不锻炼”,就是不刻意去从事某一种锻炼方法,体育锻炼不要过头,他反对的只是那些为了锻炼而锻炼,除了锻炼之外,似乎就没别的事可做的所谓的“锻炼主义者”。他认为人生的第一要事是工作,如果将大量时间用于锻炼身体,这对于他来讲实在是本末倒置。同时,季羡林认为,年轻人肌肉、骨骼是可以再生的,经过锻炼可以增加韧度和强度,促进新陈代谢。而老年人则缺乏这种再生功能,是用一点,少一点,如果过度疲劳则很难恢复。但这不等于不活动,老年人在体能允许的情况下,要经常活动肢体,让血脉流通不淤塞。

  在日常生活中,季老并不排斥锻炼,他年轻时就喜好游泳和打乒乓球。上了年纪之后,他也经常到北大未名湖畔去散步。季老一生勤于思考、笔耕不辍,这对于人的大脑来讲,正是最好的锻炼方法,而这个“不锻炼”的提法,不过是季老数十年来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而无心他顾的结果。

  任继愈:自创“五闭目养生术”。任继愈年轻时就喜欢运动,初中时喜欢打篮球,高中时喜欢打网球,大学时喜欢打乒乓球,他诙谐地说:“球越打越小。”他还自创了一种“五闭目养生术”,认为通过闭目可以静心、降气、行悦、意驰、卧思,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吕正操:读书、打桥牌、打网球。吕正操将军则把自己的养生之道总结为三条:读书、打桥牌、打网球。尤其是打网球,更是吕正操将军最喜爱的运动,在网球界也是出了名的。1990年9月,87岁的吕正操将军被国际网球联合会主席夏特圣埃授予国际网联最高荣誉奖章。吕正操生前还担任过中国网球协会名誉主席的职务。

  吕正操爱打桥牌也是很出名的,他曾和许多桥牌高手较量过。他还非常喜欢读书,对京剧艺术也十分热爱。吕正操82岁时,还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全国网球比赛。当外国记者问他保健的体会时,他的回答是:用打网球来活动身子,用打桥牌来活动脑子,是紧张工作之余理想的锻炼方式。吕老强调:“人体各部位都是用则进、不用则退,因而平时既要注意锻炼身体又要注意活动脑子,这样才能有效地延缓衰老。”

  事业第一 全心投入

  作为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贝时璋对待工作都极为投入,尤其是做起实验来,常常废寝忘食;季羡林、任继愈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大家,每天都忙于学术研究或写作;吕正操将军在其革命生涯中更堪称鞠躬尽瘁、舍身忘我。

  健康专家认为,如果一味抱着谋取私利的想法去干工作,就会导致思虑过度,容易使身体受损害,所以,应该学习五位寿星对待事业的态度,全心投入,少计私利,精神专一,心态平和,则有利于健康长寿。

   以上便是五位寿星的长寿之道,最后,我们应该重点强调的是:他们都经历过起伏坎坷的人生,但都能乐观对待,有困难则设法化解,却不以之为忧,能够做到“动手动脑不动心”,“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也正是五位老人的长寿之道。

  饮食规律 均衡不偏

  在饮食方面,钱学森没什么讲究。在书信集里,他说“四菜一汤就挺好”。 贝时璋则除一日三餐,基本上不吃零食。除水果外,他不吃生冷食物,饭菜全吃热的。贝时璋先生的原则是:早上吃得饱,中午吃得好,晚上吃得少;不挑食,荤素搭配,讲究营养和热量,注意卫生。

  季羡林养生之道的“三不主义”中,有一条是“不挑食”。任继愈则从不服用任何补品,他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而吕正操将军在饮食上,一日三餐也都比较有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