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仓颉造了二十八字。 二十八字释文: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至列世、式气光明、左互从家、受赤水尊、戈干斧芾。 相传,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始作书契,以代结绳”。也有另外的说法,说仓颉号仓帝,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 在此以前,人们使用结绳记事。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北史·魏本纪》“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 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来,发展到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事情,并在绳结上挂上不同数量的贝壳、木片、石块、羽毛或各种植物等东西,表示不同种类和数量。不过,遇到种类多、数量大的事情,这种办法马上就不方便了,所以又发展到在石头、竹子、木片上刻上符号以作记事的方法。 有传说,仓颉遇灵龟负书,识八卦,而作文字。八卦,起源于对四正四维的一种空间定位方法。所以,有古人认为仓颉造字,来源于观察天空星宿及地面山川河流的灵感。 又有传说,仓颉是从猎人按虎、狼、牛、羊的脚印捕猎的故事中得到启发,造出了象形文字。据《平阳府志》记载:“上古仓颉为黄帝古史,生而四目有德,见灵龟负图,书丹甲青文,遂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圆曲之变,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也就是说,仓颉按照动植物的形状、痕迹,临摹描绘,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把这些符号的意义向其他人解说,使得大家都明白。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吕氏春秋·君守》“仓颉作书,后稷作稼。” 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不过,仓颉造字,不过是一个古老传说,其可信性其实并不高。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现代学者认为,文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外壁,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划,并有一定规律性,具备简单文字的特征,可能是我国文字的萌芽。 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晚期和良渚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有更整齐规则的图形刻划,是早期的图形文字。 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还有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 仓颉不过是公元前两千六七百年时的人物。 也就是说,这些文字的雏形的存在年代,很多,都远远早于仓颉的年代。 文字突破口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人类可以在书面语的基础上完整地传承人类的智慧和精神财富,使人类能够完善教育体系,提高自己的智慧,发展科学技术,进入文明社会。 顺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
|
来自: 会吃会喝 > 《中国哲学太极易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