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潜伏》中,余则成之所以能在复杂的军统天津站最终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并且顺利地完成组织上交代的任务,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虽然是一个个人能力很强的人,但是没有急于表现自我,给他人带来任何的威胁。 过于表现自我,会让身边的人觉得有威胁存在,以至于在无意中给自己树敌。这就是余则成告诉给我们的在现今职场中要想得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准则。 可惜的是,在人的潜意识中,都希望在人群中显露一下自己的才能和实力。初涉职场的人,更是盼望尽快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刮目相看,因而处处表现自己,急于求成,凡事都要争个“先手”,有时动不动还要来个“抢跑”。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做法过早地掀起和卷入竞争,也会造成某些潜在的被动。 那些喜欢处处表现的员工,无形中将自己放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和定位上。这样老板和同事都容易产生一种心理定势,认为他总能比别人强,比别人做得出色。一旦他出现遗漏和失误,也很容易让老板认为这样的员工争强好胜,自高自大,使得他在公司里和老板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当面对和自己有着实际利益冲突的人和事时,如果过分地表现,只会卷入晋升之争。无可厚非的是,每一个员工都希望能够尽早地获得老板的认可,然后才能得以晋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晋升之争存在的一个普遍规律就是淘汰制,是要通过不断的淘汰来实现金字塔式的职位升迁的。如果为了晋升而处处表现自己的话,其实结果更多的是可能过早地就被淘汰掉。因为有些时候,你可能还不具备晋升的条件和机会,所以如果是因为过分表现而被卷入了晋升之争的话,那么你很有可能就会成为牺牲品。 那些爱处处表现的员工,往往并没有厚积薄发的底牌,却将其悉数亮出来,他不明白“好话不可说尽,力气不可用尽,才华不可露尽”的道理,等到需要他施展的时候,却拿不出一点儿可用之物来,老板只能认为其不过如此。既然如此,他还奢望这样的员工在公司里有什么更大的发展吗? 那些聪明的员工,往往并不是将自己全盘表现出来,而是捕捉机会,该表现时才出手。事实证明,最终的成功者,往往是“后发”之人。这样的员工往往脚踏实地。而他们每有进步与发展,都让老板历历在目,被认为有发展潜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进步被老板和众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旦他被认为是可塑之材,那么他得到晋升的机会就很多。 同时,这样的员工容易被同事所接受,能通过拓展人际关系推动自己的事业进步。而且他们有时间慢慢积累起晋升的资本,打牢根基。所谓厚积薄发,常常会取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效果,让老板不得不另眼相看,倍加赞赏。 敢于证明自己的价值固然勇气可嘉,但是,关键还得注意表现的时机,如果一个人时时处处都有推销展示自己的欲望,那么取得的效果肯定适得其反。上司、同事很可能因其自吹自擂,而忽视了他的其它长处。而且,在任何场合都过分突出自己的人,必然忽略他人的感受,往往给人不懂尊重他人的坏印象,从而引起反感和敌对。尤其是初涉职场的年轻人,更要注意谦虚谨慎,要致力于在工作中显露自己的才干,而不要以过分的表现来炫耀自己。 李明供职于一家有名的外贸公司,虽然他只是一个小职员,但是他年轻气盛,胸怀抱负,很早就盯上了顶头主管的位置,所以他总是处处找机会来表现自己,希望能够得到上司的赏识。刚巧这段日子同事们都听说了主管可能要有调动的事,因此,谁来接替主管的位置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自从李明知道了这个消息后,他在与同事的谈话中便明显地流露出了自己对主管位置的渴望,还大谈如果自己升为主管后会如何将公司管理得更好。其他同事只是笑着听他高谈阔论,并没有说什么,这便使李明更加得意,他自认为原来那个老实沉默的主管早就应该下台了,并且最适合这个位置的人也非他莫属! 有一天,李明的主管要去拜见一位十分重要的客户,与对方洽谈一项利润可观的生意。主管觉得李明平时表达能力比较强,工作水平也还可以,就带着他一起去了。 可是没想到的是,客户刚刚出来迎接的时候,李明就抢先主管一步去和人家握手;本来应该是主管说的一些话,李明却以领导的姿态抢先说了出来;当主管正和客户聊到关键问题时,李明却插了一句话,然后就没让主管再说上话……李明高兴地以为自己显然是出尽了风头,在客户面前将主管的能力比了下去。主管也没有想到李明竟然会这样做事情,虽然是怒火中烧,但他并没有说什么。 没过几天,主管果然调动了位置,不过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降职,反而是晋升为经理。 与此同时,人事部的负责人也找到了李明,不过递交给他的却是一封辞退信。原因是李明和主管一起接待的那个大客户从李明的表现上对公司产生了怀疑,觉得一个不尊重上司、夸夸其谈的人所在的公司有可能会诚信不足。 离职后李明才知道,公司的这份业务最终还是签了下来,原来是主管在升到经理之前用一次诚恳的谈话挽回了这个大客户。李明这才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能力,什么是真正的表现。 那些喜欢处处表现的员工,总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自己是单位的顶梁柱,是老板的得力助手,所以处处摆出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势,以为别人都是他的陪衬,似乎公司离开他就要倒闭。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十分幼稚的。要知道,不论能力多强的人,也会有他的弱点,而不论能力多弱的人,也都会有他的优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人都是有用处的人。因此,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过度张狂,甚至是自吹自擂。有一句话说得好:你再牛还能牛过牛顿? 我们承认,自我表现是人高层次的需求,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形式。但这种自我表现一定要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为前提。否则,过分的自我表现就是一种扭曲的、不健康的自我陶醉或自我发泄。这种表现欲越强,别人的反感就越强烈。在日常工作中,有的人一点不懂得“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道理,处处急于表现自己,似乎什么事都想插一手。事实上,这种急于表现的欲望来自内心深处的骄横或盲目。骄横的人往往不可一世,觉得自己无人能比,而这种急切的自我表现,又恰恰是别人观察其弱点的最好切入点。强烈的表现欲,有时也反映了一个人待人处世上的盲目性。一个理智的、头脑清醒的人,决不会在不该表现时表现。 喜欢处处表现自己的人,往往又是喜欢夸大口的人。比如,当领导交办一项工作时,喜欢夸大的人会马上表态:“没问题”、“包在我身上”。这种人往往忽略了集体的力量,不懂得只有融于集体之中,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那些不负责任的承诺,往往根本变不成现实。这样的员工,只会误事,老板绝对不能对他们抱有幻想。所谓凡事三思而行,不可随心所欲,更不能不切实际地夸大个人的作用。同时,要依靠同事,树立团队意识;还要树立以实绩取信于人的观念。在日常工作中,应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成绩,赢得领导和同事的信赖。这些都是克服自吹自擂恶习的好方法。 有一种不恰当的表现、习惯更应坚决抛弃,那就是在上司面前自恃甚高,显得神通广大,无所不能,这样不仅不能使上司赞赏,还会使上司对你失去信任和安全感,在心理上给上司压力,使他对你有所防备。 对于那些弄虚作假的员工,不仅不让其晋升,还应该坚决辞退,因为这样的表现已经超越了老板对员工的约束范围。 当然,表现本身没有错,关键是一定要考虑好时机、场合、上司的心情、客观环境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在职场中得以更好的发展,而不会引起上司的反感和不满。 职场中有一个事实,老板往往并不重视处处表现自己的员工,而是重视谁的成绩和效益最高。那些初涉职场就锋芒毕露的员工,往往会让人反感。因此,想要在职场中得以更好发展的员工应懂得收敛起自己的锋芒,从来不强出头,不会处处表现自己。 |
|
来自: blackhappy > 《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