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慈母

 昵称47184184 2017-09-09
怀念慈母
——母亲“五七”祭
母亲走了,明天(老家风俗“五七”祭要前迎二至三天)是她老人家“五七”祭的日子。母亲的音容一直在我的眼前,不敢相信慈爱辛劳的母亲真的离开了她深爱着的我们。
母亲去世前十几分钟,当她意识到要回家的时候,还叮嘱我们“向大夫要安眠药,回家吃”。前几天,她不舒服的时候,打上针或者吃上药就能睡着,睡着就舒服多了。母亲的神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是这样的清醒。
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回家的车上,母亲的头枕着我的臂弯,我紧紧攥着母亲的手,脸紧贴在她瘦削的脸颊上,想听听她最后的牵挂和嘱托,可是母亲什么也没说,就这样静静地,没有一点要求,没给子孙添一点麻烦,带着对亲人的不舍,对生活的眷恋,二零一二年公历六月三十日,农历五月十二日十时五十五分,母亲安详地离开了我们,静静地走完了她八十七年的人生艰辛路。直到回到了她眷恋生活了一辈子的家的时候,我才轻轻地将她老人家慢慢放下。
我搜捡着记忆中母亲的一切,作为儿子对她老人家的追忆和纪念,也冲淡释缓着我的哀痛。
母亲逝世的前一天,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当她感觉稍微舒服点的时候,再一次,给我们讲述着植根在她心底的孩子们少小的故事,有淘气的,又偷吃东西的,有不听话的……,话语里流淌着母亲对孩子们的那份舐犊之情,听着是那么的温馨,心里甜甜的,暖暖的……谁知这竟是母亲最后一次给我们讲她心里的故事,如今再也听不到母亲那娓娓的讲述了。
母亲一生极为辛苦,她承受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母亲生养了我们兄弟八人,我的长兄出生在1947年,我的小弟出生在1973年。这是个物品极度匮乏,生活极为艰难的年代,别说穿,就是一个人想吃顿饱饭,也是件极不易的事情,更何况母亲要让我们全家十几口人都吃上饭,那是多么的艰难啊!
我出生在1959年,行六。少小的事我记不得,常听母亲和兄长们讲,在我出生后的那几年,人简直没法活下去,每天天不亮,母亲就催促着兄长们到野外挖野菜,一挖就是一整天,只有中午稍微休息一会。挖到野菜,一家人就有饭吃,挖不到就要挨饿,因为这,哥哥们没少挨打和训斥。六零年,我不满周岁的时候,母亲费尽周折为我淘换的地瓜干,——那是我的主粮,有一天,被二哥偷去了,还没来得及吃,就被母亲发觉了,哥哥宁肯被母亲痛打一顿,也不舍得把那几片地瓜干交出来,那时的他才刚刚满十岁呀!他也饿呀!每每听到这,我的心酸楚楚的,母亲的神情很是伤感。我想母亲那时的心,一定在流血!
我上高中的时候,是在1975年至1977年,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家的生活已不是十分困难了,但我家因为人多,生产队分配不好,生活依然很艰难。母亲总是把生产队分的那点可怜的麦子和一部分玉米卖掉,多换些地瓜干,这样量多了,总能多吃些时日。
我上高中是在离家十几里远的公社的“五.七红校”,需要住校,每星期天的下午和星期三的晚上(也或星期四的早上),两次从家里带饭到学校吃。每次从家带饭时的情景,我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母亲星期天中午,或者星期三晚上,蒸一大锅(十二印)地瓜干面做的窝头,锅的上层蒸窝头,锅的中下层水煮地瓜干,吃饭的时候,父兄们仅仅吃一点窝头,然后就吃地瓜干或别的充饥了,母亲劝他们多吃点,因为要下地出力挣工分啊!可他们却都不再吃了。每当这时,就更看不到母亲吃一丁点,劝她吃饭,她总是说“我吃饱了,你们吃吧”。
该往竹篮子里为我放窝头了,母亲往里放,我就向外取,常因这母亲训斥我不听话,她说“我们在家里怎么的也能吃上饭,在学校里吃不饱怎么行?”,我的心酸酸的,我知道,也看到了,蒸的饭让我拿走了,家里就没的吃了。每当这时我的眼泪就不自觉的流下来,暗暗发誓:娘啊!等我长大了,一定挣好多好吃的给您吃,好好孝敬您,让您过不愁吃穿的日子。
最终还是听母亲的,只有当母亲不注意时,我再悄悄拿出几个窝头放在一边,其实母亲过后是知道的,她的心里也不好受,只是没办法而已。
父母一生省吃俭用,为我们盖了二十二间房屋(即使这样,到我们二次分家的时候,我和我的五兄也还是没分到房子,有什么办法呀!那时操劳成疾的父亲已去世,家中还有三个未成家的兄、弟,母亲苦苦支撑这个家,再也没有能力为我们盖房子了,我和五兄能帮母亲的只能这样了),娶了八房媳妇。在那个年代,要吃饭,要穿衣,又要盖房子,还要娶媳妇,父母该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造多少罪啊!
我记得盖房子时,是要为请来的匠人和帮工们准备饭菜的,母亲绝少请人帮忙做饭(因为请人家来帮忙,要留人家吃饭,人家不吃就欠人家的大人情,想留人家吃,自己家里又没太多的饭菜,只有自己多辛苦),准备十几人甚至二十几人的饭菜,全是母亲自己里里外外的忙活张罗,但凡家中有匠人或外人帮工做活的时候,母亲几乎整个晚上不大睡觉,饭菜早早地就准备好了。
母亲的勤快在邻里是出了名的,在我的记忆中,年轻时的母亲总是小跑着做事情,一生没闲过,直到去世前的那些日子,还在编草篓。尽管吃饭艰难,不管吃孬吃好,母亲从没给我们耽误过一顿饭。在生产队参加劳动的家庭妇女中,母亲挣的工分是最多的。
我家的老房子,紧邻学校,这是集小学初中于一体的学校。每当学生课间休息时,我家里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到家里喝水的,上厕所的,闲玩的……熙熙攘攘,拥拥挤挤,满院子,满屋子到处都是孩子,这时的母亲特别的开心,有时在外面有事,估计快下课了,就赶紧回家,敞开大门,等待着孩子们。为这,我的兄长,每天早上就要早早地把水缸挑满了水,为口渴的孩子们准备好。几十年过去了,那些当年的孩子,还经常提起这些事,感动不已。
我家坐落在大街东侧,是集市场,每逢二七集日,我家又成了停车场和货物寄存处,四乡八村来赶集的人,把车子挑子放在我家院子里,然后去赶集,集散了,再推走或担走,常有过意不去的,想给我们留点钱物,母亲从来不收任何人一分钱,一点物,也不准许她的家人收取人家的钱物。有时遇上下大雨,走不了的,母亲还留人家吃顿便饭。
在赶集的人中,有很多是来粜粮食或籴粮食的,粜不出去或籴多了带不走的,就暂存在我家,等下一个集或抽时间取回去。别忘了呀,那个年代,粮食可是比金子还要金贵啊!他们就把这金贵的粮食放在了我家。
母亲是个热心肠,又是个淳朴明理、持正义、讲公道的人,正因如此,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急难危重,她总是不遗余力的去帮人家,谁家吵嘴拌架,也总是去调解说和,也正因如此,在乡邻中母亲人缘极好,直到去世前几天,那些邻居的老太太还一直聚在我家,谈古说今,家长里短,陪她聊天。每当我回家看到这一幕,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高兴与欣慰。
在我的记忆中,我家就是我们那一方的娱乐场所,大人小孩,有事无事地聚在我家,特别是农闲时,打牌的,下棋的,聊天的,喝茶的……从我记事起,我们家的大门,在我们村,晚上关门,大概是最晚的一家了。
父母都不识字,但他们特别尊重知识,尊重有学问的人。每每见到老师都是礼敬尤嘉。七八十年代,学生家长是要被安排管老师饭的,父母称“管先生饭”,每当轮到我们家,母亲总是把我们家攥了好长时间,一直舍不得吃的东西做给老师们吃。母亲特别希望我们家能出几个有学问的读书人,可是让她老人家失望得很,我们家兄弟八人所处的那个年代,很少有读上高中的,上大学的就更没有了,这无疑是母亲的遗憾,也是我们的不孝。但母亲是十分支持我们求知和学习的。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学校里来了公社的新华书店,下乡推销图书,我想买一本《农村应用文》,我知道在那个吃饭都很困难的时代,想买本书该是多么难啊!但我确实很喜欢,因为那本书里有好多有关写作的东西,在那个时候是很少见的,我悄悄的跟母亲说了,说实话我只是说说而已,母亲问我:“这本书对你有用吗?”。我说:“有用”。母亲又问:“多少钱?”我现在已记不起是多少钱了,当时好像一毛多。跟母亲说完后,她就出去了,过了一段时间,母亲回来给了我两毛钱,让我买回了我想要的那本书。这两毛钱一定是母亲到好几家邻居借的。这本书是我人生第一次的购书,一直陪伴着我走过了几十年的岁月,遗憾的是,前些年搬家的时候,不慎弄丢了。
母亲的刚强、严厉也是我终生难忘的。母亲不容许她的孩子们不孝顺,不听话,不明理,不容许我们做错事,特别不容我们犯原则性的错误,不管是哪个孩子,做了违背原则的事,都会受到严厉的训斥,甚至是严厉的责罚。母亲经常告诫我们:我们虽然穷,但活的要有骨气,不能让人瞧不起,不能贪图别人的东西,不管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不能做对不起良心的事,不要恃强凌弱,不要嫌贫爱富,不要瞧不起穷人。这就是母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啊!
我们家孩子多,父母管教不过来,在我的记忆里,多是长管幼,兄管弟,兄弟间没有在家吵嘴拌架的,没有惹父母生气的。尽管是个大家庭,尽管很穷,日子过得很苦,但我们家人淳朴敦厚,乐观豁达,长幼有序,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善乡邻,是一个和睦的家,温暖的家,令乡邻羡慕的家,这得益于我深深敬爱着的母亲。
母亲操劳了一生,辛苦了一生,付出了一生,愿母亲从此再无牵挂,好好休息!
二零一二年农历六月十三日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