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者贤光】原来,孔子是个养生家!

 厚生学坛主 2017-09-09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是一位影响最大的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一生周游列国,传播修身治国之道,教民以化,授弟子72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到今天,他的一些思想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为举世所瞩目,在医学落后的春秋乱世之际,一生处境坎坷、奔波劳碌的孔子却能颐养天年,在世上度过了七十三个春秋(当时鲁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五岁左右)。足见他对修身养生有术。从辑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中采撷一鳞半爪,似可窥见他养生之术的一斑。





1


精神豁达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仁者寿”。他解释说:“仁者,爱人。”这就是说,待人要宽厚,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亦即他在《中庸》中更加明确阐述的:“大德必得其寿”。这是因为,大德者,必德高望重,安心处世,光明磊落,性格豁达,我们平时说“心底无私天地宽”,也是这个意思。由于“无私”,所以终日心平气和,由于宽厚待人,没有嫉贤妒能的忧虑,心中自然泰然自若。一个人若能经常处于这种状态,就可以延年益寿。孔子的心胸是极为开阔的,对待生活一向持达观态度。一次,叶公向孔子的弟子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不知如何作答。孔子知道后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忘食”,是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乐以忘忧”,是对事业的兴趣和信心,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就这样连自己的日渐衰老都忘记了。他经常教育弟子们也要养成开朗的性格,告诫他们要“君子坦荡荡”,“不忧不惧”。孔子非常厌恶怨天尤人,患得患失的悲观消极情绪,他说:“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不怨天,不尤人”指的是无论在工作岗位,或是居家都不能产生怨气,要豁达乐观。在孔子看来,“制怒”更能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在他众多的弟子中,最受推崇的是颜回,孔子曾在鲁哀公面前夸耀颜回,说他“不迁怒”,从不把怨气发泄到别人身上。孔子不忧不怨和“制怒”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益于身心健康,是十分可取的。

2


知足不贪


孔子在事业上执著追求,永无止境。而在个人修养上却时时以“修己”、“克己”来约束自己,从不放纵自己的欲望。他曾阐述人在一生中要做到“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提出人一生少、壮、老三个生理阶段各有所戒。年轻时,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各方面发育未成熟,“肾气未固”,过早开始性生活,对身心健康有很大危害,应“戒之在色”。中医理论认为:精、气、神乃人生之三宝,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精足则气足。气足则神足,祖国医学历来反对纵欲,主张节欲以养精;藏精而健身。孔子说的“戒之在色”,不仅对“少之时,血气未定者”有益而老年亦应有戒。“血气方刚。戒之在斗”的“斗”,主要指气刚任性,好胜争斗,一有矛盾,不容易克制,致使矛盾激化。中医学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可使人体的气血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应平心静气、和谐宽容才好。“戒之在得”、这里的“得”,指非份的要求。人到了晚年,情力衰退,身体各种机能老化,免疫力降低,如果常有非份之想,思而不得,会使心理上承受压力,失去心理平衡,精神上烦燥抑郁,损坏身心健康,对老年人来说是十分有害的。任何一个人,如何贪婪无度,挖空心思地谋取个人私利,过分追求名誉、地位和金钱,会大伤元气,有损于健康长寿。孔子这番在二千多年前的富有养生哲理的话,在科学发达的当今,也是很值得人们借鉴的。

3


食居慎节


春秋时代的孔子,对饮食起居十分注意,吃饭睡觉都有一定之规。“不时不吃”,学生宰予喜欢大白天睡懒觉,孔子多次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孔子十分注意饮食卫生,可谓饮食卫生的行家,他提出六个避而不食。粮食发霉变质不吃;肉鱼腐烂不吃;食物变色不吃;气味不正不吃;烹调不当不吃;时令不到的不吃。在讲究个人卫生方面《礼记》和《论语》中具体记载进膳时:“食不言,寝不语”,“食不共器”(吃饭不要共用一个器具),“共饭不泽手”(手不要伸入碗中),“毋放饭”(不要把剩饭倒回公用的饭盒里),“毋嘬炙”(不要狼吞虎咽地吃),“毋咤食”(吃饭时不要口有要嗒嗒响声),“沽酒市脯不食”(市场出售的不卫生的酒和肉不吃)。并指出了食物色、香、味的重要性。他的饮食原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无求饱”,吃的可口防止暴饮暴食,对身体大有好处。但这并非一定要吃美味佳肴,他也并未完全排斥食用粗粮菜蔬,孔子曾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粗粮喝白开水,也自有生活乐趣。可见,在当时的条件下,孔子就注意到食物的精工细做及饮食控制。


孔子还十分注意衣着方面的摄生保健。提出上朝要衣冠楚楚,穿戴整齐,但平时家居却要衣着肥大舒适,甚至还谈到“红紫不以为亵服”,即在家时不穿大红大紫的衣服,而要衣色清淡柔和。孔子还提到穿睡衣要“长一身有半”,夏天主张穿粗的家织布单衣,以便于排汗散热;冬天要穿皮袍,对老年人还要配个厚毛皮的坐垫,所谓“狐貉之厚以居”这对老年人的养生健身显然也是有益的。


孔子认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不过饱)现代营养学家不只一次地告诫过人们,饮食要有节制。如果遇到对口味的食物,就暴饮暴食,贪一时之快,那么,即使食物本身有丰富的营养,也会因食用方式不当,而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甚至会损害身体的健康。在临床中,常遇到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因暴饮食而引起大面积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的悲剧。


在孔子看来,酒是助兴之物,没有一个固定的限量。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度饮用,但用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不可因饮酒而乱心志,损精气。所谓“惟酒无量,不及乱”。很值得嗜酒的人们借鉴。


4


志趣广泛


孔子一生学识渊博,志趣广泛,所以他的弟子慨叹其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子自己也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憩于六艺,包括射、御等)”,他精通诗书礼乐,对唱歌、弹琴、射箭、打猎、登山、游泳、驾驶马车等都很有兴趣。他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经常带着弟子们到泗河岸边郊游,在泗水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风浴。并在游水之余,面对涛涛的水流,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他喜欢爬山,“登泰山而小天下”,至今泰山上还留用孔子登临处的遗迹。孔子有很高的音乐素养,自己弹唱皆精,又有相当高的欣赏能力,据说他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三月不知肉味”。这虽然有些夸张,但音乐所产生的怡人健身的效果,在当今已被科学所证明。


志趣广泛,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性情,这无疑也是孔子长寿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曲阜文史·孔子孔府养生之道》1993年9月)

(编辑:殷允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