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旭明

 潮大叔 2017-09-09

语文课应该上成语文课

——清华大学附小开学第一堂语文课评述

王旭明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清华大学附小一位语文老师,这样上了开学第一堂语文课,报纸报道的这堂一年级语文课内容如下——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华,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随着歌曲《大中国》的旋律,清华大学附小一年级一班的语文课开始了。

第一课主题是“我是中国人”。电子屏幕上出现了课本插图:56个身着各自民族服饰的小朋友聚会在天安门五星红旗下。

“让我们拍拍胸脯自豪地说一遍‘我是中国人’。”在老师带动下,教室里想起洪亮的声音。

“小朋友,从这这幅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啊?”老师问道。

“56个民族的小朋友组成的大家庭,都穿着很有特色的服装。”学生的回答,获得了教师一个大大的“点赞”。

“大家知道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吗?”老师接着问。傣族、维吾尔族、苗族……孩子们的知识面让老师大吃一惊。

“我们班有没有少数民族同学?请到前面来。”3个孩子走上了讲台。

“我们来认认课本上的小朋友,看看自己都能认出哪些民族?”老师又问。

不知不觉半个多小时过去了。

“让我们一起拍手,一起唱歌好吗?”老师刚说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的音乐就响了起来。在孩子们的歌声中,第一节语文课结束了。(为保护老师,笔者隐去了教师名字)

我认为,从上述报纸披露的课堂片段看,这堂课从主体设计到学情掌握,从教学环节到本课知识点、重点、难点,特别是对照现行的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核心是没有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这听起来是同义反复的废话,但从不少学校的语文课来看,尤其是像清华大学附小这样的所谓名校语文课看,存在着严重问题。由此看,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不仅不是一句废话,而且还需经常讲、不断讲,从实践看这还真是不讲不行,因为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

从这堂课教师定位看,孩子从幼儿园步入小学,第一堂语文课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毫无疑问,教材的《我是中国人》的主题非常明确,也非常有意义,关键是我们该如何把这样的主题用语文的方法告诉给孩子们。教师首先用电子屏幕展示插图,这显然不妥,因为孩子从幼儿园到学生的重要转变就是由读图到读文的转变,从读图到读文是小学低段一个重要的过程,也是语文课一个重要开始,为什么不让孩子直接读课本上的图,而一定要用电子屏幕呢?学生上语文课绝不是会看视屏,而是要会读书。所以,语文课必须以读书本为主,以其他手段为辅。从教学环节上看,教师问孩子从插图中看到了什么?孩子答“56个民族的小朋友组成的大家庭”,老师还大大的点赞,事实上,就学生的认知规律上看,学生应该把握的是这张图的每一个细节,而不是教师设定的某个答案。正常的规律应该是,学生有答“看到了我是中国人”几个字,有答“看到了天安门”,有看到了“五星红旗”,当然,也有可能“看到了56个孩子”,但看到56个民族的小朋友绝对不是唯一答案,也不是最好答案。最好的答案应该是看到了图中文字:我是中国人、我上学了和天安门城楼上的标语等,这是识字,也是学语文的重要内容。“大家知道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吗?”老师接着问。这个问题离语文本体更远了。孩子答:“傣族、维吾尔族、苗族……”老师竟然大吃一惊,说明老师对学情的掌握心中无数。更要命的是,老师问孩子,谁是少数民族,并且从插图中要找出自己的对应,这和学语文毫不沾边,虽然看似挺热闹。最要命的是,“热闹”了半个小时候,老师竟然让学生一起唱歌,最后整堂课在《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的歌声中结束。从音乐旋律开始到歌声结束,请问,这还是语文课吗?我的回答:不是。这是一堂主题班会、这是一堂思品课,这是一堂音乐课,但偏偏上的是语文课,但这真的不是语文课。

这堂课与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严重违背。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属性定位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如果说这堂课还有点人文性的话(其实教师对本课人文性的理解很偏狭),那工具性在哪里?没有工具性又何谈统一?应该说,这样的语文课在当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尤其像清华附小的这样学校和这样的老师,上课后更是流传深广,起到了极其不好的作用和影响。

用语文的规律进行语文教学应该怎样上这一堂语文课呢?可以让学生打开课本读图,从读图中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对一年级孩子来说,就是开始识字读文的能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从这张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各种答案都有,有五十六个孩子五十六个民族,也有我是中国人的文字,还有我爱上学等,这都是学生从读图中得出的结论,由读图完成读文,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开始,也是学生语文思维的重要开始。学生答完“我是中国人”和不同民族的孩子,老师应该问孩子每个人的籍贯,比如北京出生、广东出生、河北出生等等,老师应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从哪里出生都是中国人”,这样问照顾了绝大多数孩子,而不是个别孩子。根据这个班学生的学情,教师还可以继续问,从这张图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有答天安门,再问学生天安门上都有什么,让学生细致的去观察,如果有学生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这几个字,教师应该重点表扬并引导孩子“学语文要中从观察开始,观察要仔细观察”,仔细观察后,孩子把自己看到的内容说出来,这就足够了,然后让学生反复强调“我是中国人”“我上学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在结尾如果再有学生说出“我上学了”这几个字,教师则可抓住机会点题,从今天开始同学们上学,并且上了第一堂语文课,我们要会看图、说图,表达自己的内心。从看图到识字,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讲的内容。当然,无论是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环节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调整,但始终不离语和文二字。就学情和教学重点而言,教师应该点赞的不是发现56个民族的孩子,这是最简单和一般的发现,而是应该点赞从读图中发现我是中国人、我上学了和天安门城楼上的标语等。

有人说,语文课上的立德树人只能像清华大学附小的语文老师这样教,此话大错特错。上语文课的根本目的是用语文的方法是解决立德树人的问题,而不是用其他的办法比如音乐和思品课的方法解决立德树人的问题。在我的示例中(这当然绝不是唯一的示例),可以充分看到,教师讲开学第一课,既有我是中国人这样的鲜明主题的教育,又有让学生用眼睛观察和用语言表达自己所观察的结果,并且重复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语言训练,可以说是爱国的主题和语文知识水乳交融的过程。可能还有人说,学生第一堂课不就是那么回事吗?此言又大错特错。学生上第一堂语文课往往是印象最深,往往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一堂课,决不能让孩子从幼小的年龄开始就认为的语文课是这样的“四不像”。一定要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热爱自己民族的语文并开始学会用语言表达心声,学会说话。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理解并使用好部编本语文教材的问题。部编本语文教材温儒敏在谈到教材特点时这样说:“ 有一篇报道说,部编本语文是“专治少读书、不读书的”。我很赞赏这个说法。那么使用新教材,推进教学改革,我说了很多,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看就是回到原点,请老师带头多读书。温先生的话说得太好了。我以为,多读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首先是读好教材这本书。如果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读教材,请问学生读书从何谈起,而所读之书又与语文课有什么关系?

我们所以拿清华大学附小这堂课分析,是因为清华大学附小这样的学校影响之大,经过报纸的宣传影响更大,以讹传讹、以谬传谬,则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会误入歧途,则我国学校语文教育前景堪忧。我们拿清华大学附小剖析,还在于说明部编本教材虽然动用了各方面的人才和最充足的力量,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是现阶段最高水平的语文教材,就这开学第一课说吧,教材编写者意图很明显,从看图到识字,强化爱国主题,编写的多好啊。但是,好教材绝不等于就能够用好。清华大学附小这位老师,可以说,就是典型的没有用好这部教材,没有上好第一堂课。如何用好部编本教材,如何上好语文课呢?这是大问题、老问题,也是新问题,意义重大的问题。答案可能有很多,但有一条是必须明确和强调的,那就是用语文的方法去解决语文的问题,用语文的教学规律去上好语文课,如此,通过语文课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才能汇入到教育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去,真正实现办好社会主义教育的宗旨和任务,舍此无他。

值得提醒的还有一些名头和来势不小的一些专家们。我曾听到一位专家以“立德树人是语文课根本宗旨和任务”为题培训老师,对不对呢?也对也不对。对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不对的是,就不同学科,甚至学段而言,应该是用不同学科的学科规律和不同学段的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去立德树人,更具体说,语文课就是根据学生不同学段的认知能力,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应该指出,用这种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理论引导教师,更使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不知所从,贻害不小。

请广大语文老师切记:莫轻信清华附小一类的所谓名校、名人、名经验的鼓噪,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这个标准指导下,持部编统一语文教材,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可检测、真提高的语文教学,为中华民族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