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完这段小历史,看剧不被忽悠!

 还是爱看书吗 2017-09-11


本文阅读大概需要5分钟

有N个以上涨姿势点

听说爱读历史的伙伴们

在互联网大IP热潮下

经常会被一些描述气得吐血

例如----

汉朝的匡衡凿壁借光读书为了考上秀才

(注:科举是隋唐时期才开始的)

春秋的齐桓公杀人太多要背佛经定神

(注:佛教是在两汉时传入中国)

北宋的包青天兜里揣着个甜甜的红薯

(注:红薯大概在明朝传入中国)

这种乱穿越跨朝代的历史错误

比比皆是

正好过几天就是9月8日国际扫盲节

应节的86君挑了一本秦朝灵异小说

打算啃完,充实下自己

当看到书中写到

“一佝偻年迈的婆婆脸色忽

拿着一叠坟纸安静地烧祭”的时候

86君果!断!删!书!

因为

↓↓↓

身为一个有内涵的运营商

86君吐血整理

科普一下各朝代

是用什么来记录文字史料的?

纵观中国文字载体的发展

其演变历程是

从无到有

由笨重到轻薄

从有形物质到无形物质的演变历程

嗯,如果硬是要做个比喻的话

这个就是一部减肥史诗……

↓↓↓

口头传说—说了就算

在无文字时代

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知识

你说一句,我传一句

信息容易失真

你永远不知道

明明我说的是鸡腿

为啥远方的他听到的是人腿?


木刻结绳—做个标记

后面稍微进化了点

有了刻木记事、结绳计时的操作

以绳子和木片为材料

用打结解结和刻数的方式记录事情

例如古人外出办事儿

随身带着一根绳子

去程一天打一个结

回程一天解一个结

酱紫就能准确计算日期和行程

但木刻结绳这种方法不太靠谱

万一做饭的时候不小心烧着

那就OMG了!

直到某天

祖先们发现用龟甲兽骨记事

长久又实用!


龟甲兽骨—占卜祭祀

龟甲兽骨盛行于商州时期

人们刻使用刀具镌刻笔画

在龟甲兽骨上面刻上文字

主要记录祭祀、占卜

也有记录寻常事件的

龟甲兽骨这种载体

从商到周,历经600多年,是汉字重要载体之一


青铜器皿—各种鼎皿

到了周代,冶炼技术发展

青铜器作为一种新的文字载体

代替了甲骨的地位

刻在青铜器上的字称为“金文

包含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内容

用来反映当时社会情况

用青铜器皿记载文字

始于商代,盛于两周,延续至秦

使用时间跨度达800多年


兵器刻辞—打仗了喂

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老大相爱相杀

为了打胜仗,需要生产大量的兵器

因而兵器的质量非常重要

各国国君为了保证刀剑的质量

在铸好的兵器上

刻上各级主管官吏的名字

便于追究责任



青铜时代就像是载体的唐朝

以肥为美,不是铁就是铜,又硬又重

读起来费劲得很

皇帝们想,酱紫不是办法

怎么传递老子的通知?

难不成每个人发个鼎抱着看?

所以,有了竹简木牍


简牍帛书—减肥之路

起于春秋,盛于秦汉

简为竹,牍为木

将竹木削成薄片然后在上面刻字

相比青铜,竹简可轻便得多

另外,一种更轻的载体—帛书也在使用

帛书又名缯(zēng)书,就是白色丝帛

这种材料价格相当昂贵

只有上流社会用得起

因而使用范围不广


竹简木牍写个中短篇小说还行

写个长篇就歇菜了

按普通的一片竹简长宽厚30*2*1cm

大约60克,写30字左右

当年司马迁的《史记》

大概50万字

竹简要一吨以上

读个书,手估计能废个十万八千次



纸张—减肥里程碑!

发于汉,覆在魏晋

这里顺便八卦一下蔡伦

为啥天大地大就他把纸给造出来了呢?

据说,是为了讨好上司!

其实汉时已经有纸张,但是不好书画

当时蔡伦的靠山——

汉和帝的老婆邓皇后,是个才女

喜欢吟诗作赋,舞文弄墨

她想要一种材质

既能书写绘画,又不能用帛这么浪费

蔡伦听后,带着一堆手下各种原料捣鼓折腾

最后发现木材树皮等纤维能弄成纸浆

各种实验之后,纸就出来了

恩,看人家多有上进心!



纸是人类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载体

轻便易写易整理

但爱追求极致的人类

还在思考

有没有体积更轻、容量更大的载体?


电子科技—减肥里程碑2!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计算机的出现

颠覆了纸张文字载体的霸主地位

各种纸质文字信息逐渐被各种网络信息所取代

人类以前从来没想过

拿着一部手机一台电脑

可以收纳整个图书馆

以前的“两信海潮书不达

现在微信一点回“收到”!

科技之路

让信息传播翻天覆地


奇葩载体各种非主流

我国十几亿人民在吃的方面脑洞大开

在用的方面也不会规规矩矩的——

除了上述载体形式

86君搜了各渠道

发现历史上曾经作为文字载体的还有

玉石、陶器、泥拓、兽皮、矿物等

还有一些更罕见的如人皮、

树叶也曾作为过文字载体


——

现在,大家凿一下脑洞

接下来,会是什么

代替网络成为信息的主要载体?

也许如电影《超体》所描述的

未来

大脑获得极大开发

不再需要载体传递信息

可通过互相感应了解对方所想

直接传递、复制、储存知识


回归现实

互联网时代下

信息接收越发方便

以前资料搜集困难

我们有借口仰望文学大牛

但现在只要有一个工具

足不出户也可以学富五车

信息对称,才能减少被忽悠

如此,你还有借口偷懒么?

马上下载

咪咕阅读

超大的数字阅读平台之一

50万册书籍,内容含括天文地理

历史百科、科幻言情、经济管理

让你过足书瘾!

做一个有内涵的人!


责任编辑:莫杼滢

校审:方妙佳

监制:丰瑶瑶

-广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