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韦,哲学教授,主修美学。 ░░░░░░░░░░░░░░░ 在大学读哲学糸时,我的美学课是广州美术学院的迟轲教授讲的。记得他讲过一件趣事,说北京某美院有个教授给学生放幻灯片讲作品,讲到俄罗斯巡回画派的某幅作品时,激动地说,你们看这树林画得多好!连树上拴马绳的钉子都如此逼真!课后幻灯一关,原来那钉子是墙上就有的,不是画中的。 这大概多少能说明解读一幅作品很大程度上也是很个人化的。 这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有一些背景性的知识参照,看一幅画就会多了很多趣味。 迟轲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论家 既然上篇随手写了17世纪荷兰的维米尔的作品《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那么干脆就以国家为背景来介绍画家和作品吧。这样其实更好记,当我们去到一个国家看博物馆时,更容易找到我们接触过的画家和作品。 要说荷兰的画家,古典方面,在西方美术史上最享有盛名的是伦勃朗。而现代人最熟悉和喜爱的是凡高。 伦勃朗,公认的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生于1606年,死于1669年,活了63岁。 上篇说过,17世纪的荷兰,是经济自由和其他自由的中心。其时还没有照相术,荷兰社会中许多发了财的商人想把自己的画像留给后人,一些从事高层公职的体面公民想留下自己佩戴官职标志的形象,还有其他一些市政厅啊或什么组织和机构的会议室等场所需要悬挂某种群体肖像。 这种需求促成了肖像画和人物群像画大行其道。 当时还有个出色的肖像画家哈尔斯,他的肖像画自然、准确得象给对象拍了快照一样。 哈尔斯 皮特尔.凡.登.布勒克像 好作品!自然、生动、迅速地捕捉到人物的瞬间神态,出神入化地再现了人物的健康、富有、自信和志得意满。 肖像画的特点是写人和人的状态、心理世界。伦勃朗在这方面的天才和捕捉力、创造力登峰造极。 记得迟轲老师给我们看过《夜巡》和《浪子回头》。后来我个人更喜欢的一幅是类似《浪子回头》题材的作品:《大卫与押沙龙的和解》。 伦勃朗 大卫与押沙龙的和解 这幅画取材于《圣经》中大卫王与试图谋害他的儿子押沙龙和解的故事。这个故事之前几乎没人画过。请你用心凝神观注。在深暗色冒着浓烟的城市背景上,大卫王伸出双臂搂抱着他悔过的儿子押沙龙。那个把脸伏在父亲胸前的青年王子盛装华服,我们看不见他的脸,但他那自然弯曲的膝,自然松驰下来的健硕的背部和手臂,我们能感觉到这青年不复是一个杀伐心太重的逆子,而是重归父亲怀抱的一个孩子。大卫的面部平静而又难过,百感交集啊---我们也一样的感受。父子关系及其情感,也是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啊。 我不太明白伦勃朗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既使你看不见一个人的脸,你也能感受到他的心理活动。从而决定信任他还是不信任。信任,你就被打动,不信任,你就产生另外的心理感受。 我想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伦勃朗把人物的服饰画得如此迷人眩人眼目,从而把观众的视线集中地投注到青年王子的背部,继而全身。然后不由自主地抬头望向父亲的那张脸。 大卫与押沙龙的和解 局部 其实这张画是很有些奇特的。《圣经》中的王怎么会穿着异族的大袍?头上戴着象印度锡克人一样的大包巾?而王子还挎着一把东方式的大弯刀?-----这就是艺术的自由了。想必在航海贸易如此繁华的时代,伦勃朗一定在阿姆斯特丹港口被那些穿着绚丽的东方商人的服饰深深吸引过。这幅画可给了他尽情任性描绘这些贵重织品光彩闪烁的大好机会。 所以你看,我们看一幅作品,了解作品的题材(故事或人物或风景),我们可以体味一下自己是被什么打动的。作者是怎样先把自己打动,然后可能用了什么方式来传递这些动人的东西,最后一步,就是我们是如何被打动的。 所以我的感受是,大部分作品你是尽可以走马观花的。你只需要听凭你的内心去服从某些作品的召唤,与它四目相望,然后,它就是你的了。 听从你内心和作品的召唤 话虽这么说,但还是需要先做海选啊。要了解一个画家为什么是伟大的,需要多看一些。总结出一些特点。伦勃朗画作的特点是乍一看一画面显得比较黑暗,但仔细感觉一下,不多的亮色与暗色形成明显对比,出色地衬托出画作的整体质感,表现出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伦勃朗也是世界上画自画像最多的画家,有100多幅。我们来看看伦勃朗的自画像。看他如何真实地观察自己、体验自己、刻画自己。可以说,伦勃朗也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心理学家,其审美心理甚至以某种方式延至后面所有时代。 伦勃朗 自画像 这张画呈现的是很年轻的伦勃朗。清秀的脸上,一只黑白分明的眼睛透出警觉、敏感和敏锐的个性特征。红润的嘴唇显示了温厚,还有些脆弱。但眉宇间和鼻梁的线条则是顽强的有力量的。生活在他脸上还没留下多少痕迹,但个体本身的丰富性赋予了这张面孔不是简单的漂亮,而是作为“人”的生命的生动。 当然,伦勃朗出身富有,年少成名,早年的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似是题中之义。但后来他在公众中的声望下降,妻子早故,负债累累,开始潦倒。而且那些年轻的爱他的亲人在他之前故去,给了他致命的打击。即使这种种的磨难,也没有使他停下画笔。绘画己经成为他生命存在的方式,他继续深刻地观察自己,忠实地把自己老年的形象画出来。 伦勃朗 自画像 这张老年自画像中的伦勃朗浮肿松垮、眉头紧琐、紧紧地抿着嘴角。唯有一双眼睛还在锐利地观看自己这副模样。这是一个真实地经历了人生的真实面貌。画作的细节仍然非常出色,伦勃朗是用光和影塑造人物的天才,这不算什么。重要的是,我们在这幅画中感受到了真实的人生,人的热情和苦难、人的孤独和坚韧,人对自己内心的洞察和体验。 伦勃朗对真实和深刻的执着,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观,即艺术美是真实、深刻而完整的。艺术的真实与自然的真实是内在统一的。 过去画家们画一幅作品,或者只是表现某一种生活形态、或者是表现人物的某些瞬间、某些侧面,我们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生活和生命的某些部分,产生某种触动和向往。 而伦勃朗,则表明了,艺术即人生,完整的人生,不加修饰的真实人生。人能够直面命运,这才是艺术真正的力量。 后来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极其明显地维护了伦勃朗的艺术精神,并以自己的创作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时代。这是后话。 罗丹 吻:毁灭还是重生? 罗丹 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 阿姆斯特丹的国立博物馆和伦勃朗故居博物馆收藏有伦勃朗的多幅杰作。这个低地国家的美丽首都,值得我们为艺术从容地流连几日。 ◂◂◂◂◂◂◂◂◂◂◂◂◂◂◂◂◂◂◂◂◂◂ |
|
来自: 海风cm47rm4z5z > 《艺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