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刺时重点危险穴位介绍(二)

 昵称29008045 2017-09-12


 

    

    24*或中  (Yuzhong) KI26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肋间内肌。血管分布:第1 肋间脉、静脉。神经分布:第1肋间神经分支,深层为第1肋间神经、皮下有锁骨上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 cm (0.5)左右。

    

    25.周荣(ZhourongSP20  足太阴脾经

    【取穴】

    在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下面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胸前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

    【针剌方法】

    平刺或斜刺0.8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4cm(0.8)左右。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刺伤心肺。

    

    26.神藏(ShengcongKI25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2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及肋间肌。血管分布:第2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2 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面为第2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韧带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或平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5cm(0.4)左右,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发生气胸。

    

    27.胸乡(Xing xiangSP19  足太阴脾经

    【取穴】

    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下层为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及第3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3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cm0.6寸)左右,不可深刺和直刺,以免刺伤肺脏。

    

    28.膺窗(YingchuangST16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3 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深面为第3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胸前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

    【针剌方法】

    向内斜刺或平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cm左右。所以不可深刺和直刺,特别是左侧膺窗,上深面为心脏,深刺易导致心、肺损伤,发生针灸意外事故。

    

    29.灵墟  Lingxu K124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3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血管分布:第3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3 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面为第3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3cm(0.4)左右,不可深刺或直刺,以免刺伤心、肺。

    

    30.渊液  Yuanye GB22  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前锯肌,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及第4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4肋间神经及胸长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cm(0.6)左右,不可深刺或直刺,以免刺伤心、肺。

    

    31.天溪  TianxiSP18  足太阴脾经

    【取穴】

    在侧外胸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外下缘,下为前锯肌,再深面为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4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4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平刺或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同上穴。不可深刺或直刺,以免刺伤心、肺。

    

    32.天池  Tian chiPC1  手厥阴心包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4 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始端,深面为第4 肋间内、外肌。血管分布:胸、腹静脉,胸外侧动、静脉。神经分布:胸前神经分支及第4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外肌。

    【针剌方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cm(0.5)左右。不可深刺或直刺,否则易刺入胸腔。刺伤心、肺。

 

    33.神封  ShenfengKI23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肋间外韧带、肋间内肌。血管分布:第4 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4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cm(0.5)左右。不可针刺太深或直刺,以免刺伤心脏。

    

    34.极泉  JiquanHT1  手少阴心经

    【取穴】

    在腋窝顶点,腋动脉的后方。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腋筋膜、背阔肌腱、大圆肌。血管分布:腋动脉。神经分布:腋腔内臂丛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大圆肌。

    【针剌方法】

    以手扪住搏动的动脉,在指尖引导下,于动脉后缘直刺0.5~1.2寸。不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若刺中臂丛神经或其分支,患者可产生向前臂乃至手指放射的触电感,注意此时不可反复捣刺,宜于点刺三、四下后出针(此手法多用于中风偏瘫患者),以免损伤神经。

    如深刺进入腋腔后,切忌大幅度插提,因其内组织疏松,并且腋静脉壁与深筋膜连系紧密,保持扩张状态,如不慎刺破血管,可造成血肿。

    

    35.大包  DabaoSP21  足太阴脾经

    【取穴】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前锯肌。血管分布:胸背动、静脉及第6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6肋间神经、胸长神经分布。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0.50.6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8cm(0.6)左右。不可深刺或直刺,以免伤心、肺。

    

    36.乳根  Rugen ST18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下部,深部为肋间内、外肌。再深面为胸骨筋膜 、肋筋膜、肺脏。血管分布:肋间动脉、胸壁浅静脉 。神经分布:肋间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内外肌。

    【针剌方法】

    仰卧位,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cm(0.4)左右。穴区胸壁较薄,又因心脏前面膨隆,距皮肤表面较近。针刺左侧乳根穴过深可损伤心脏,须特别注意。

    针刺方向  本穴宜斜刺不宜直刺,以针与皮肤夹角小于25。较为安全。否则易刺伤肺脏,造成气胸。

    *

    

    37.步廊  BulangKI22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当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胸大肌起始部,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血管分布:第5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5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

    【针剌方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8cm(0.6)左右。不可直刺或深刺,以免伤及深部心、肺脏器。

    

    38.鸠尾 Jiuwei  RN15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上,腹直肌起始部。血管分布:腹壁上动、静脉。神经分布:第6肋间神经。本穴深部为肝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直肌及腹直肌鞘。

    【针剌方法】

    向下斜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5cm(0.5)左右。不宜进针过深,以免刺伤肝、心等脏器。另外,肺气肿或者因肺过度膨胀,容积增加,横膈下降,故更须小心操作,以免刺伤肺脏,发生气胸。

    针刺方向  本穴一般不宜直刺或向上斜刺,可略向下斜刺,进针要慢,手法要轻,要避免往不同方向捣刺,大幅度提插。

    

    39.期门  Qimen  LR14  足厥阴肝经

    【取穴】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肋间肌。血管分布: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67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5cm(0.4)左右,不可深刺。左侧期门深部为胃或横结肠,右侧期门深部为肝脏。如果针刺过深,针尖可穿过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膈肌、腹膜腔,而刺伤内部器官。特别是针刺左侧期门,可造成肝脏损伤,引起肝脏出血,后果较为严重同时,针刺左侧期门还较容易刺伤胆囊。尤其是在结石、炎症、肿瘤等病理情况下,由于胆汁充盈,胆囊体积增大,表面粗糙,缺乏应有的弹性、张力,更易导致刺伤胆囊壁。

    针刺方向  直刺过深或由于方向不正确,还可能刺伤肺脏,导致气胸发生。甚至可刺伤主动脉而导导致死亡。故本穴以斜刺至触及肋骨为宜,并应谨慎操作,切忌大幅度提插、捻转。

    

    40.不容  BurongST19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鞘处,深层为腹横肌。血管分布:腹壁上动、静脉及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7肋间神经分布。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腹横肌。

    【针剌方法】

    直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6cm(0.5)左右,不可进针太深,以免刺伤肺脏发生气胸,正常人进针直刺不超过1寸,肺气肿病人更须小心谨慎。针刺右侧不容,还有刺伤胆囊的可能。

    针刺方向  以直刺为宜。

    

    41.巨阙  JuqueRN14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上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7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剌 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cm(0.4)左右。本穴深部为肝脏,不可深剌。

    针刺方向 以直刺为宜,注意不可向右斜刺,以免剌伤肝脏。

    

    42.日月  Riyue  GB24  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肋间内、外肌,肋下缘有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血管分布: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七或第八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肋间内外肌。

    【针刺方法】

    向外斜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6cm(0.5)左右。穴区胸壁较薄,深面有重要脏器:左侧日月深层正对胃大弯近胃底处,右侧则正对肝之前缘,故不宜深刺。

    针刺方向  本穴不宜直刺,斜刺以与皮肤夹角小于25°。较为安全。否则可刺穿胸壁进入胸腔。注意当毫针进入胸腔时,针下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空松感。另外,在操作时,切忌大幅度提插捻转。

    

    43.承满  Chang man  ST20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血管分布:腹壁上动、静脉,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7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4cm(0.5)左右。注意不可深刺,毫针进入腹腔,可伤及胃腑,发生胃穿孔等意外。

    针刺方向  以直刺为宜,向上斜刺时,特别是肺气肿患者,易刺伤胸膜、肺脏发生气胸。

    

    44.上脘  Shangwan  RN13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上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第4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剌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cm(0.4)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本穴区深面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不可针剌过深,以免刺伤胃及肝脏。

    针刺方向  以直刺为宜,向右斜刺易损及肝脏,特别是病理情况下,如肝脏肿大,由于肝组织脆弱,肝细胞变性,表面粗糙,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而当肝硬化时更易破裂,后果相当严重。

    

    45.梁门  LiangmenST21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直肌及其鞘处,深面为腹横肌。血管分布:第7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8肋间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3cm(0.4)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但不可针刺过深,以免损伤内部重要器官,如导致胃穿孔等意外。 

    针刺方向  直刺为主,不宜斜刺。针刺左侧斜刺梁门穴过深,可刺伤脾脏。针右侧梁门穴斜刺,可刺伤胆囊。特别是在病理情况下,更易伤及。

    

    46.中脘  Zhong wanRN12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胸骨体下缘与脐中线连线中点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腹直肌,深部为胃幽门,上方为肝前缘。血管分布:腹上动、静脉、神经分布:第78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5cm(0.4)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不可针刺过深,否则可剌破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膜而刺中胃,引起腹膜炎。特别是饱餐、饭后针剌尤其须注意。因为胃扩张时,胃、十二指肠体积增大,胃壁变薄,内压增高,针刺不当易导致胃穿孔、破裂,在慢性胃炎、胃溃疡、肿瘤等情况下,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改变,也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

    针剌方向  不可向上方深剌,否则可剌伤肝前缘,引起出血。肝、脾肿大患者尤须慎重。

    

    47.腹哀  FuaiSP12  足太阴脾经

    【取穴】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内、外斜肌、腹横肌。血管分布:第8肋间动、静脉。神经分布:第8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内外斜肌→腹横肌。

    【针刺方法】

    直剌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针刺太深,以免损伤内部脏器。

    针刺方向  本穴应直刺,特别是针剌左腹哀穴时不可向背部方向斜刺,以免剌伤脾脏。

    

    48.建里  JianliRN11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腹白线中。血管分布:腹壁上动脉、静脉交界处分支。神经分布:第8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25cm(0.4)左右,供参考(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影响)。本穴深部为横结肠,针刺过深,针尖可刺破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而进入腹腔,损伤深部脏器如横结肠、胃等。所以不可深剌。

    针刺方向   本穴直刺为宜,无论向左或向右刺均易刺中脏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