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代之前还有一个朝代?

 青刀轻行 2017-09-12
​​​夏代是否为一个朝代,是不是中国第一个朝代,现在都成了有争议的问题。夏代本身存在不存在史学界有不同意见。如果忽然说,在夏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可能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更引人争论。但这个朝代却有蛛丝马迹可寻。

从古籍文献来看,在夏之前还有一个朝代,叫作“虞”。

读《论语》的时候,泰伯第八里有一段: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是说舜帝的时候有五个非常贤能的大臣:禹、稷、契、皋陶、伯益。周武王说,我有治国之臣十人。孔子评论说:人才难得,在唐尧虞舜的时候人才兴盛,但是到了西周武王时比尧和舜的时候更盛产人才。从这一段可以看得出来,在《论语》里虞代指的是舜执政的时候。尧与舜的时代合称为唐虞。

作者君查了《辞海》。虞,远古部落名称,号有虞氏,居于蒲坂,即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舜是部落首领。这里不是指周文王时期的那个诸侯国虞国,这个要加以区分。那么虞部落存在不存在,能不能把它作为一个朝代?

如果说《论语》里对于”虞“提及到的只是只言片语,那么《礼记》里面涉及到”虞代“的内容就相对多了许多。作者君把《礼记》过滤了一遍,发现里面提到”虞“代的相关礼仪体制具体而微,并且把虞代与夏、殷、周并列,如果不是一个朝代,就不具备并列对比的资格。如果不是一个朝代,不会有这么具体而微的制度。

虞代是个什么样的朝代?

《表记》里有一段如下。

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忠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子言之:“事君先资其言,拜自献其身,以成其信。是故君有责于其臣,臣有死于其言。故其受禄不诬,其受罪益寡。”

孔子说:后世即使有创造良政的明王,也比不上虞帝大舜了。虞舜君临天下,在世时心底无私,死后也不厚待自己的儿子,慈爱人民犹如父母对待子女,有忧伤痛苦的热爱,有忠实利人的教诲,亲切而尊严,安详而恭敬,威严而又仁爱,富足而有礼,施惠于人而能散布得宜。虞舜的士大夫们,尊崇仁德,敬畏道义,既耻于浪费又轻视钱财,忠诚而不犯上,坚持正义而又态度恭顺,文雅而稳重,宽弘而明辩。《尚书*甫刑》篇说:道德的威严令人敬畏,道德的光明令人英明。除非虞舜,谁能做到这样?

在这部儒家经典里,表述了有一个虞代,舜为虞帝,并且君临天下。舜是儒家格外推崇的人,认为他非常懂得孝悌之道,因此将舜超拔于古代贤君之首。认为舜主政的虞代也是一个格外讲义仁和德的朝代。

《礼记》中对于虞代相关制度的描述和后面的夏、殷、商也是有传承关系的。当然,不能因为书里有这样的记载就认定有虞代。但也不能一定就认为没有。《左传》、《国语》里都有提到过虞代。为什么到了战国以后就渐渐不提,甚至认定没有呢?当时都众口一辞,不只孔子,到了战国时期,韩非子在《韩非子*显学》中甚至说“虞夏二千余岁”。或许是因为当时有关于虞代的记载资料。但是经历了战国,秦的焚书,没有保留下来。不能说没这种可能性。

如果真像韩非子说的虞夏二千余岁,并把虞放在夏的前面,那么虞就是和夏、商并列的能称得上是朝代的政治体制名号。

如何区别一个部落和一个朝代?作为一个朝代,至少要有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导观念,成形的体制。

虞代的治国思想

《礼记*檀弓下》里面有一段讲哀公问周丰治国之道,发何对待百姓,周丰的回答很精彩。这其中就具体提到了虞代君主教民以诚信。

鲁人有周丰也者,哀公执挚请见之,而曰不可。公曰:“我其已夫!”使人问焉,曰:“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之,何施而得斯于民也?”对曰:“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社稷宗庙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会而民始疑。茍无礼义忠信诚悫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鲁国有个叫周丰的人,鲁哀公带了见面礼要去拜访他,周丰礼貌地表示不敢当。哀公说:“我岂能就此放弃吗?”于是就派人去请教,说:“有虞氏并未教导百姓诚信而百姓却懂诚信,夏后氏并未教导百姓敬重而百姓却懂敬重,他们用的什么办法才让百姓做到了这一步呢?”周丰回答说:“在废墟坟墓当中,你不教导百姓悲哀百姓也会自然而然地悲哀。在社稷宗庙之中,你不教导百姓肃敬百姓也会自然而然地肃敬。殷人盛行立誓,而百姓却开始背叛;周人盛行会盟,而百姓却开始起疑。如果你自己首先不是用礼义忠信诚厚之心对待百姓,虽执意把百姓团结到一起,百姓难道就不会离散吗?”

《表记》里有一段把上古四代的治国之道做了对比:

子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

孔子说:虞代和夏代的治国之道,民怨尚少;殷代和周代的治国之道,有着不能克服的流弊。虞代和夏代的质朴,殷代和周代的文采,都到顶点了。虞代和夏代的文采胜不过他们的质朴;而殷代和周代的质朴却又胜不过他们的文采。

甚至提到职官的设置如:“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有虞氏设立职官五十种,夏代就增加到一百种,殷代发展到两百种,周代扩充到三百种。



虞代和夏、商、周三代的传承对比

一,祭祀

祭祀是上古时帝王的重要工作,国家的重要治国方式,是人与自然的交相和协,是人内心深处思想的体现。《礼记》里边很多地方提到祭祀,其中不乏把上古四代做对比的。

《祭法》里说的大祭的项目、配享。

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虞代:有虞氏行禘礼配以黄帝,行郊礼配以帝嚳,庙祭以颛顼为祖以尧为宗。夏代:夏后氏行禘礼配以黄帝,行郊礼配以鲧,庙祭以颛顼为祖以禹为宗。商代:殷人行禘礼配以帝嚳,行郊礼配以冥,庙祭以契为祖以汤为宗。周人:周人行禘礼配以帝嚳,行郊礼配以稷,庙祭以文王为祖以武王为宗。

《郊特牲》祭祀的具体执行细节,其中蕴含的是自然观念和精神理念的结合。

有虞氏之祭也,尚用气;血腥爓祭,用气也。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故既奠,然后焫萧合膻芗。凡祭,慎诸此。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也。殷人先求诸阳,周人先求诸阴。

虞代人的祭祀崇尚牲肉的腥气,用牲口的鲜血、鲜肉和焯过的肉来祭,这都算是用气。殷代人的祭祀崇尚音乐,没有杀牲、煮牲之前,就奏乐降神。音乐奏过了三节,然后才出门迎接祭牲。声音的呼号就是殷人在天地间用以寻觅,召唤鬼神的手段。周代人的祭祀崇尚香气,开始向神献酒,用的是黑色郁金香草配以黍米酿制的香酒,洒酒于地,让香味下达到地下的渊泉。灌郁鬯用的是圭、璋做柄的酒勺,兼有用玉的清洁、温润之气的意思。先灌郁鬯于地,然后才出门迎牲,这是先向幽阴的地下求神来临祭。迎尸上堂行正祭之后,又将请尸入室行馈熟礼。这时用香蒿混合黍米饭,穈子米饭焚烧起来,让香气弥漫于房屋各处,人们便为尸酌酒奠于馔席,然后在香蒿上又加上些祭牲的肠间脂肪焚烧,这是向地面上求神来临受享。凡是祭祀都要小心翼翼地想办法请求神的降临。因为人死后,魂气归往天空,形魄回到地下,所以祭祀的时候,就有向阴阳两方面寻求的道理。殷代人先向阳的方面寻求,周代人先向阴的方向寻求。

从这段可以看得出来,虞代的祭祀还是充满原始的荒蛮、血腥之气,还没有更精深层次的哲理观念。并且还没有太强的仪式感。礼制的不完备证明虞代为四代开化之先,是从蛮族部落向礼制国家转变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还远没达到如周代那么仪礼完善。

甚至具体到祭祀的用牲部位的对比: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

虞代行祭崇尚用牲首,夏代行祭用牲心;殷代行祭用牲肝;周代行祭用牲肺,自自认为所祭部位是牲体的最重要器官。

《祭义》里提到四代崇尚的侧重点不同:

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

从前,虞代重视道德,同时也崇尚年齿;夏代重视爵位也崇尚年齿;殷代重视富有的同时也崇尚年齿。虞夏殷周是天下隆盛的王朝,都没有遗忘、忽视年齿。

具体的用具如:“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四连,殷之六瑚,周之八簋。俎,有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

敦、琏、瑚、簋,虽形制不尽相同,而都是盛黍米饭的食器。虞代在大礼中用两敦,夏代用四琏,殷代用六瑚,周代用八簋。始用两器,后代递增。俎是古代饮食、祭祀中放置做熟的大块带骨牲肉或整条鱼的长方形四足食案。虞代的俎叫梡,梡就是有四条直腿的俎。夏代的俎叫做嶡,嶡就是每端左右两直腿间安上一根横带的俎。殷代的俎叫椇,椇就是四条弧形腿的俎,也有两根横带。周代用的是房俎,房俎每端两条弧形腿下,不仅有横带,而且横带下是两方脚左右对称撇出。

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

韨是祭服的一部分,指熟皮制成的蔽膝,虞代的祭服就有韨。夏代的韨上绘制山形图案。殷代的韨上绘制火形图案,周代的韨绘制龙形图案。

从这儿能看得出来,关于礼制的这些细节是有传承的。比如夏代尚山、云等纹饰,在器具与衣饰上使用;周代常用龙纹也是器具、衣服都用。



二,丧礼

《礼记*檀弓》: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墍周,殷人棺椁,周人墙置翣。周人以殷人之棺椁葬长殇,以夏后氏之墍周葬中殇、下殇,以有虞氏之瓦棺葬无服之殇。这里的意思是说:虞舜时开始用瓦棺,但尚无椁。夏代则瓦棺之外,又加堲周为椁。殷人开始用木材做内棺和外椁。周人则除木制棺椁以外,又加上两样遮挡灵柩的装饰物:墙和翣。真是越到后代越讲究啊。周人用殷代的棺椁来葬十六岁至十九岁的夭殇者,用夏代的堲周制度葬十二岁至十五岁的夭殇者,用舜时的瓦棺葬八岁以下的夭殇者。

同在《礼记*檀弓》里还有一段:夫子曰:“赐!尔来何迟也?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没。孔子说:“赐,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呀!夏代停枢于东阶之上,那是还把死者当作主人看待的。殷人停枢于两楹之间,那是介乎宾主之间的位置。周人停枢于西阶之上,那是把死者当作宾客看待的。我是殷人的后代。昨天夜里,我梦见自己安坐在两楹之间。既没有明王兴起,天下有谁会把我当作立于两楹之间的国君那样尊重呢?这样看来,我大概是快死了吧。”过这番话以后,孔子大概病了七八天就去世了。

这两段写的都是非常具体的丧葬制度,拿虞、夏、殷、周作对比。听语气是娓娓道来并不持怀疑的态度。而且这些具体又言之有物的规矩、物品并不像是空穴来风,风闻言事。从《论语》里可以读出来,孔子不是一个爱夸夸其谈的人,不爱逞口给之利,对事情所抱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西周、春秋时人视死如视生,从礼制角度讲,凶礼是对礼制要求最严格的礼仪,最能体现现实中本人实际情况的礼仪。《礼记》里关于虞代的记载,除了丧葬制度,还有其它涉及似可证明它作为一个朝代的存在。

关于丧葬,具体记述细节都仿佛亲见。比如:“有虞氏之绥,夏后氏之绸练,殷之崇牙,周之璧翣。”​

各代伴随丧车的旗帜有所不同:虞代用竿顶上插旄牛尾的旗帜;夏代用绸子缠裹旗竿,又用白練布做旗子的飘带;殷代旌旗有齿状边饰;周代在柩车前后都有人手持附着玉璧和彩色羽毛的翣扇来遮蔽柩车。

三,敬老

敬老养老,这也是王朝统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

年终敬养、礼待一些有资格的老人,各朝的方式不同。虞代用燕礼,即在正寝中举行轻松的酒会;夏代用飨礼,即在朝廷中举行隆重酒会;殷代用食礼;周代遵遁三代礼节而分别用于不同的季节。

同在《王制》后面一段写到敬老养老的具体地点,说起来也头头是道。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有虞氏在大学(上庠)举行敬养国家退休老人的礼会;在小学(下庠)举行敬养民间高龄老人的礼会。夏代在大学(东序)举行敬养国家退休老人的礼会;在小学(西序)举行敬养民间高龄老人的礼会;殷代在大学(右学)举行敬养国家退休老人的礼会;在小学(左学)举行敬养民间高龄老人的礼会;周代在大学(东胶)举行敬养国家退休老人的礼会;在小学(虞庠)举行敬养民间高龄老人的礼会。虞庠在国都的四郊。

从这一段里还可以看出来虞、夏、殷、周的学校制度是有传承的,只不过是称呼各代不同而已。敬老和养老是治理国家的重要理念,也是教育民众的重要理念,这是四代之间的传承。

还是在《王制》篇,有关服饰制度。祭祀和养老相关的服饰制度。

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冔而祭,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凡三王养老皆引年。

虞代戴着画有羽毛图案的冠冕举行祭祀,穿衣和裳相连的长衣举行养老礼会;夏人戴着称作“收”的冠冕举行祭祀,穿着家居养老的便服举行养老礼会;殷人戴着叫作“冔”(读音:须)的冠冕举行祭祀,穿着白色衣裳举行养老礼会;周人戴冕冠举行祭祀,穿浅黑色的礼服举行养老礼会;夏、殷、周三代举行的养老礼会,事前都有经过引户校年,所选定的与会老人,都是年高德劭的。


四,教育

说到和教育有关的问题,教育的是王的世子,《文王世子》里又提到了虞代。教育世子就涉及到职官制度以及立国、治国的理念。

《记》曰:「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唯其人。语使能也。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君之谓也。

《记》上说:虞、夏、商、周四朝,都有师、保、疑、丞,还设立四辅及三公。这些官职,不一定非完备设立,有合适的人选才设。意思是说必须是有才能的君子担任这些要职。君子的本质特征是德。君子道德成立从而教化尊严,教化尊严从而官风端正而国家大治。这也是针对国君说的。

如果有所谓《记》,不知这是什么文献资料,这一段是最能体现出虞代作为一个各项制度完备的朝代。有具体的职官制,有选官的标准,可以说虞代尚德,希望以君子之德正官风使国大治。如果不是一个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时代,不可能对德行有这么高的要求。如果不是一个长期稳定的朝代,不可能这么关乎继承人的培养,以及官风、国风的纯粹高标准。如果不是一个朝代,只是一个原始的部落,生存是根本,没有能力考虑这么周全长远。

还有具体的学校的设置:”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学也;頖宫,周学也。“

鲁国有米廪、序、瞽宗、烦宫四种学校。米廪是储存祭祀用米的食廪,同时于此设立学校,就以此为名。序,意取次序国家政教大事。瞽宗,意谓乐师、瞽蒙之所宗。頖宫,意谓颁布政教之所。其实米廪是本自虞代的学校,序是源于夏代的学校,瞽宗是沿用殷代的学校,頖宫是承袭周代的学校。周天子有此四学,鲁国得用天子礼乐,所以也有这四种学校。

五,具体细节

《明堂位》应该是《礼记》中记录关于“有虞氏”比较多的一篇。这是记录礼制中空间及次序的详细位置规定。这其中涉及到一些和礼制相关的具体物品,如车、旗等,描绘很细致。这种细节性的体现正是礼制的重要内容之一,用以别尊卑,也表达内心思想。

鸾车,有虞氏之路也。钩车,夏后氏之路也。大路,殷路也。乘路,周路也。有虞氏之旗,夏后氏之绥,殷之大白,周之大赤。

缀有銮铃与和铃的车是虞代君主用车;车身前栏鉤曲的鉤车,是夏代君主的用车;木质施旗的大路,是殷代君主的用车;加玉饰的乘路亦名玉路,是周代君主的用车。虞代用的是旗竿顶上插着旄牛尾的旗帜;夏代用的是竿头系铃,画有二龙的旗帜;殷代用的是大白旗,周代用的是大红旗。

泰,有虞氏之尊也。山罍,夏后氏之尊也。着,殷尊也。牺象,周尊也。

陶制的名叫“泰”的盛酒器,是虞代的酒罇;画有山云花纹名叫“山罍”的盛酒器是夏代的酒罇;平底无足叫作“著”的盛酒器,是殷代的酒罇;牺牛形和大象形的盛酒器是周代的酒尊。

上面这一段觉得有迹可循。虞代的泰,夏代的山罍、殷代的著都没见过,没有出土实证,但周代的动物形尊确实有,牺尊、象尊都有。如果说这一条可信,至少证明虞、夏、殷三代也是有可信度的。

夏后氏尚明水,殷尚醴,周尚酒。

在祭祀当中,夏人崇尚用清明洁净的水,殷代崇尚用带糟的甜酒,周代崇尚用酒。

关于虞代的史学观点

另外据有的史学观点认为:现今的史书上说“夏王朝统治了四百多年”,历史学家断代史的最新研究成果,确定夏为四百七十一年年,再加上韩非子的观点,据此虞朝当是一千五百二十年多年。

“甚至有人根据《国语》、《左传》、《史记》及《五帝德》、《帝系姓》等著作,可以列出有虞氏的世系十五个名号:幕、穷蝉、敬康、句芒、虫乔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虞阏父、胡公满,也就是说虞朝传位有十五个帝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