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EASD2015】争鸣:三联甚至四联药物治疗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获益吗?

 你说什么话 2017-09-13


编者按

  第51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于2015年9月14日~18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功举办。年会期间,Ralph DeFronzo教授从2型糖尿病患者病理生理机制着手,支持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多药联合治疗。而Thomas Pieber教授立足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对多药联合治疗提出异议。该场辩论针锋相对、精彩纷呈。现对其辩论内容进行简要回顾。


正方

Ralph DeFronzo教授




  Ralph DeFronzo教授首先表示,我们只有认识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才能更好地治疗该病。糖尿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糖尿病初期出现胰岛素抵抗,此时胰岛β细胞通过分泌充足的胰岛素,达到降糖目的。但是,胰岛素过多分泌也常导致低血糖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将加速肝糖原分解代谢,加之患者日间正常进食三餐及肌肉组织胰岛素抵抗的存在,故可再次导致血糖升高。DeFronzo教授强调,胰岛β细胞远比我们想象的脆弱,甚至在疾病早期即发生衰竭。随着糖尿病病程进展,脑组织亦出现胰岛素抵抗,且肾脏重吸收更多的葡萄糖。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及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为两类重要的肠促胰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α及β细胞均对上述激素表现为抵抗效应。综合上述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单靠某一类药物治疗糖尿病几乎不能实现。


  既往ADA及EASD均推荐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作为糖尿病疗效的重要评估指标。所以,糖尿病治疗初期常采取单药治疗以控制HbA1c,疗效欠佳时再调整为二联药物治疗,继而三联,最后辅以胰岛素治疗。但DeFronzo教授认为,糖尿病的治疗应结合患者多组织脏器的病理机制,而非单纯降低HbA1c。因此,即便在糖尿病初期,就应以糖尿病病理机制为出发点,予以联合治疗。


  GLP-1受体激动剂可有效改善胰岛α细胞及β细胞GLP-1抵抗,具有促进胰岛素合成、抑制胰高糖素分泌、降低体重以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多种生理作用。临床研究证实,对二甲双胍疗效欠佳的糖尿病患者联合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可有效降低HbA1c,同时不增加低血糖风险。除外GLP-1受体激动剂,噻唑烷二酮(TZDs)药物亦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进一步临床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及GLP-1受体激动剂疗效优于传统治疗方案,即二甲双胍联合磺脲及胰岛素治疗。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治疗不能拘泥于HbA1c水平,而应结合疾病发病机制,综合评估多组织器官功能,予以多药物联合治疗。


反方

Thomas Pieber教授




  Pieber教授反对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多重药物联合治疗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①严格血糖控制对心血管事件结局的影响不甚显著;②所有新型降糖药物对患者心血管事件均无改善作用;③现有研究均表明,多重用药无益于糖尿病患者。


  英国一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在予以多重药物联合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HbA1c7.5%的患者存活率最高。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HbA1c介于7.5%~8%时生存率最高,HbA1c过低或过高均可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及死亡风险。该结论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同样得到证实。因此,血糖控制并非越低越好。值得警惕的是,一味降糖甚至会带来反面效应。控制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行动(ACCORD研究)显示,强化降糖治疗组(HbA1c靶目标<6%)患者较标准治疗组(HbA1c靶目标7%~7.9%)患者死亡率显著增加,该试验因此提前终止。更有研究表明,由于老年患者更易发生低血糖,故对老年患者不宜过分降糖治疗。


  除此之外,截至目前为止,国内外大量药物临床研究表明,GLP-1受体激动剂及DPP-4抑制剂等新型降糖药物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HbA1c,但对心血管事件并无改善作用。


  综上所述,多重药物联合治疗的结局与预期大相径庭,甚至给患者带来更多伤害。我们应更关注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并努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