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第五讲(三)

 有而无限 2017-09-13



§第五讲 道家玄理之性格§


(三)


老子如何讲「有」呢?有开始也不是西方的存有论的概念,它还是要从以无作本的心境上讲。这个心境固然是要化掉对任何特定方向的黏着,但也不要把任何特定方向消化掉了就停住了,那就挂空了。这只是分解的一种表达,用黑格尔的话讲,第一步先这样了解的,无是在抽象状态(in abstract stage)中的无;若只停于此,就只是了解了抽象的无的本体性,即作为本的特性,也就是只抽象地了解了做为黑格尔所谓「纯粹的普遍性」的无自己。

什么叫「纯粹的普遍性」(pure universality)?为什么我们可以用黑格尔的这个名词来说挂空阶段的无?即为什么我们可以用纯粹的普遍性来说在抽象状态中的无?无是本,当然是普遍的(universal),转成名词就是普遍性(universality)。凡本都有普遍性。我们说无是纯粹的普遍性表示这时它没有内容,不能具体化,只在抽象的状态中挂空了。没有具体的内容,只看无自己nothing itself就只是个纯粹的普遍性。这不是道,光显这个本只是方便,还要进一步再讲有,讲有就是由纯粹的普遍性接触到具体的内容(concrete content)。具体就是因为有内容。所以无可以借用「纯粹的普遍性」这个名词来表示。

那么这具体的内容「有」当该如何了解?有不是外在现成的拿来往里面填放,那样,无就成了可以填东西的框子。抽象地先了解无并不很困难,到了解有时,就相当微妙。因为无是个虚一而静有无限妙用的心境,灵活得很。无限的妙用何由得见?即从有处见。有就是无限妙用、虚一而静的心境的矢向性,用道德经的话讲就是徼向性。「常有欲以观其徼」之徼(音腰如要求之要,即易系辞下原始要终之要)。一有徼就有一个方向,即徼向性,一有徼向性就有突出。无限心原是虚一而静,无声无臭,没有任何朕兆的,徼向性就代表端倪朕兆,就在此处说有。这是完全主观地,就无限心境的徼向性说有,不是客观地由存在上讲。道德经首章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句即刚才所说无的境界,「其妙」其指道。心境不单单要处在无的状态中以观道的妙,也要常常处在有的状态中,以观道的徼向性,反过来说徼向性就是道的有性。道德经通过无与有来了解道,这叫做道的双重性(double character)。道随时能无,随时又有徼向性,这就是道性。

为什么有徼向性?无不是个死东西,而是灵活的心境,不管有没有这个世界,世界上有没有万事万物,它都可以活动。并不是说要有对象,它才可以有徼向性;没有现成的对象,一样可以露端倪、有徼向性。我们平常起现一个观念,不一定要有个对象。必先有对象,那是知识论的讲法。有时也可以没有对象而突然间自根源上创发出一个观念来,这就是创造。发出一个观念,就是心灵的一个徼向性,不是徼向任何对象,而是根据这个徼向性来创造对象。这在日常生活上也有,当然在这层次上大部分的观念是有对象的,至少也总和对象有牵连。讲创造就要和对象直接间接任何的牵连统统没有,也可以发一个徼向性,才叫创造。譬如说作文章,文思一来,不能说每个词语都要有典故,就是用典故也不一定要抄袭别人,我也可以造个典故你们来用好了。所以才有妙文妙思出现。

从无发有,完全是内发、创造地发,模拟刚才所说的,「有」不是对应对象而起。单从无限妙用的心境本身来说徼向性,这样才可以说无与有是道的双重性。无是本,无又要随时起徼向的作用。平常所谓深藏不露就代表无的状态,但不能永远深藏不露,总有露的地方就是徼向性,道家如此讲有,所以很微妙。若客观地从存在上讲,哲学家不论讲得多玄,都是思想上的玄,实际上很容易了解,并不微妙。道家这一套出自中国的文化生命,发自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完全从人生上讲,很真实也很玄妙,作用更大。愈是复杂的人生、高度的文化愈是需要;尤其是担当大事的人需要这套学问,所以是帝王之学。

一露端倪有徼向性,就倾向于成有,to be a certain being要成一个有。从这里讲,这徼向性之有带有创造性,是故它不属于认识论的有,而是属于实践的存有论的有,就是说不属于海德格所谓表像的思想(representative thought)中的有,而是往后反上一步属于original thinking。表像的思想中的有是往外散看的有,对应对象而讲的。

可是这里有个问题。一有徼向性出现而落在有中,假定心思不灵活,就又限于此而不能通于彼,所以又不能停于此,「玄」就在这里出现。凡徼向都有一特定的方向(a certain direction或orientation),若停在这徼向上,有就脱离了无。有不要脱离无,它发自无的无限妙用,发出来又化掉而回到无,总是个圆圈在转。不要再拆开来分别地讲无讲有,而是将这个圆圈整个来看,说无又是有,说有又是无,如此就有一种辩证的思考(dialectical thinking)出现。有而不有即无,无而不无即有,好像玩弄字眼(play of words),不懂就是玩弄字眼,若懂得,它的规则亦很简单。这个圆周之转就是「玄」,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玄。

玄不像分别讲得那么清楚,玄者黑也,水深了才黑,所以玄表示深profound的意思。又表示不像分别说那么清浅,好像隐晦obscure。其实玄既不浅[深]也不隐晦。凡分别说的都要遵守逻辑的法则,无论讲得如何复杂都不玄。凡要遵守数学逻辑法则的都不玄,这是大原则的分别。玄是个圆圈,说它无,它又无而不无就是有;说它有,它又有而不有就是无,因此是辩证的(dialectical)。凡辩证的都是玄,就深。假定一条鞭地向看一个方向走,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动永远依直线而动,就没有玄。只有辩证的才玄、才深,就是道家所说的玄。,所以辩证只能用在人生的实践、精神生活方面,离开这个层面讲都不对。唯物辩证法就是在物质世界科学范围之内讲辩证,这是不对的。(参阅「理则学」第十三章)。

玄是深奥,深本质的意义就以辩证的意思来规定。平常讲辩证以为只是个方法,只重视它发展的过程,其实把分解消化掉,意思不就深一层了吗?它既profound又是mystery,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玄。首章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两者指道之双重性无与有,无与有同属一个根源,发出来以后才有不同的名字,一个是无,一个是有。同出之同就是玄。以上是先别地使你了解无与有以及无与有混融而为一之玄。

现在再进入第三步:无与有和天地万物之「物」的关系如何?无与有虽然主观地讲,但也都是绝对的普遍的原则。因为绝对普遍才能涵盖并关连天地万物。道德经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是万物的总名,万物就是天地的散开说,实际上是一样的。从天地万物的开始(beginning)说,是始于无。假定有始于有,这有还始于有,一直往后追问就永远不能停止。所以没有始则已,若有始就一定是无。所以从天地万物之始这方面讲,我们名之曰无,以无为本。所以无和天地万物的关系,关连着万物是向后反的(backward),反求其本。下一句就是向前看(forward),「有名万物之母」,有关连天地万物是向前看,就把天地散开了。母是formal ground的意思。中国人讲道理喜欢用具体的字眼、象征的比喻,例如用母,万物是在有中生之育之亭之毒之,在有的范围内生长变化,所以说有是万物生长变化之母(mother ground),就是形式的根据。一说有,有是徼向性,徼向到这里实现出来就是一个物,有就是物得以实现的根据。

向后看说无是一元的(monistic)是一;向前看说有说徼向性是多元的(pluralistic)。因为是多元的,才可以作为万物之母、之形式根据。老子通过无与有来了解道。无有混在一起就是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玄就是创造万物的根据。分开地直接地说,有是万物的根据,无是总持说的天地之开始。因为有从无出,有无混一名之曰玄。玄才能恢复道的具体性,即道的具体真实的作用。停在无有任一面,道的具体性就没有了,就不能恢复显出道创生天地万物的妙用。严格讲到最后只是一句话「道创生天地万物」,无有都属于道的一面,与之相对的是天地万物之物。有虽两头属,但不是外来的,而是发自无限的心境, 所以直接的意思是无有在一边而与物相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