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宫廷红釉瓷器

 钱首相小泉 2017-09-13
红釉瓷器属于颜色釉范畴,是在基础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着色剂,经不同的温度和相应的烧成条件烧制而成的红色陶瓷品种。从红釉的呈色成分上看,可以分成三种,即铜红釉、铁红釉和金红釉。铁红釉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经低温烧成的红釉,如矾红釉、珊瑚红釉等;金红釉则是以金为着色剂,经低温烧成的红釉,如胭脂红、胭脂水釉等;铜红釉是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高温焙烧,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由于铜元素在高温下极易挥发,窑室内的温度与氧化还原时的气氛在不断变化,以及铜元素在釉中含量的不确定性,使得烧制非常不易,因此铜红釉瓷器被誉为“千窑一宝”。

  从烧成温度来说,红釉又分为高温和低温两种,高温红釉是在1250℃以上的温度中烧成的,如祭红釉、郎窑红、豇豆红等;低温红釉则是在1000℃以下的温度中烧成,如矾红釉、胭脂水等。

  红釉瓷器自元代开始便成为宫廷内祭祀、陈设的主要瓷种,明清两代进一步发展,成为官廷瓷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红釉烧造溯源

  唐代早中期,长沙窑独创性地烧造出罕见的褐红釉,成为迄今最早的红釉。此褐红袖是在胎上绘以氧化铜、氧化铁做呈色剂,氧化铁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红色。宋代亦有铜红釉的烧造,《清波杂志》中载.“饶州景德镇,陶器所自出,于大观(1107—1110年)年间有窑变,色红如朱砂……”另外,宋代钧窑使红釉的烧造达到一个新的境界。钧红属于早期阶段的红釉,真正浑然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出现在元代。作为“权贵之色”的红色,是宫廷中的贵色。元代红釉器呈现出一种偏暗的朱红色,传世数量不多,器型主要为盘、碗、高足碗等。


  图1 明洪武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石榴尊(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红色作为朱家王朝的吉祥色,更为统治者所重视。从洪武至宣德,高温红釉瓷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洪武釉里红器一枝独秀(图1),永乐鲜红釉堪称绝代佳作,宣德的宝石红如宝石般名贵,祭红尽显古拙之美。自宣德后,由于烧造技术逐渐失传,高温铜红釉终明一代再没有恢复烧造。

  作为皇室祭祀的主要品种,明嘉靖时期开始用矾红代替铜红釉。以铁为着色剂的矾红为釉上低温红彩,虽釉面易剥落,光泽明亮的程度与滋润柔和的感觉均不如铜红的效果,但成色较为稳定,成品率高,因此在景德镇得以大量生产。而嘉靖矾红彩中又出现了一个著名品种——枣皮红,其红中发黑,如干枣之色,釉面刷痕明显。抹红,亦创烧于明代,因其上釉的方式是用刷子将釉料涂抹在器物的表面而得名,釉层相对较薄,釉不均匀,釉面可见刷丝痕。

  清代是我国陶瓷制作的黄金时代,此时的颜色釉品类繁多,应有尽有。本文桉着色剂的不同,结合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品,对清代宫廷不同时期红釉的品种及其特点加以细说。

  铜红釉

  铜红釉是红品种中最为重要的一类。清康熙年间,失传200余年的高温铜红釉得以恢复,且名品迭出,郎窑红、豇豆红、祭红等不胜枚举。康熙时期,郎廷极于康熙四十四年至石十一年(1705~1712年)主持窑务,此阶段的景德镇官窑被称为“郎窑”,此时的铜红釉仿古创新,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郎窑红

  郎窑红因郎廷极而得名,其釉质肥厚.器足露胎处泛有火石红色,胎质洁白坚硬,釉色浓艳,色泽奔放,其似初凝牛血一般鲜红浓艳的釉色,可与饮誊中外的明代言德宝石红并肩,因而有“比视成宣欲乱真”之说。郎窑红虽以仿宣德宝石红釉为名,但又与其不同,形成了康熙红釉的的独特之处。


  图2 清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尊(故宫博物院藏)

  郎窑红在色泽上继承了宣德宝石红的艳丽与深沉,在强还原气氛中经1300~1320℃高温烧成,色泽深艳。郎窑红有两种型,一种是单层釉,一种为双层釉。单层釉器施釉较薄,釉面光亮,有开片纹,釉色有浓艳和浅淡之分。另外,由于施釉较薄,琢器器口边沿处的釉面在高温熔融下往往垂流,使器口显露眙骨,釉面接近露胎处一般呈现白色或米黄色,器物上部为浅红色或淡青色,釉色不及下半部匀净(图2),双层釉的器物釉汁凝厚,釉曲匀净,无垂流现象,多开有较深的片纹。釉色深浅浓淡不一,深色红艳,浓者泛黑,间有黑色小星点与渍久形成的酱色污垢斑点和纹路;浅粉色如桃花;暗淡混浊色的釉表常有似雾气般的朦胧现象(图3)。


  图3 郎窑红上雾气般的朦胧现象(故宫博物院藏)

  郎窑红釉面的玻璃质感很强,琢器里釉为白色,或米黄色,或微泛青色,有开片纹。大多器身垂釉呈黑褐色,并且多不过底足旋削线,俗称“郎不流”,有“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郎窑红器的口部和足部也有与明代宣德红釉相似的那种“灯草边”,不过宣德时为自然形成的白口,而康熙时则是人为涂施的一层厚而含有粉质的白釉或浆白釉。同时,器物里口釉及足底釉常与器身红釉不相一致,有的为开细小片纹的白釉,有的为淡苹果青色,还有的为微黄的米汤色。在器足的处理上,圈足的足际平面呈滚圆式、平切棱角略圆式、平切式与里收外斜削的二层台式,郎窑红釉器物一般无款识(图4)。


  图4-1 清康熙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底部(故宫博物院藏)


  图4-2 清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尊 底部(故宫博物院藏)


  图4-3 清康熙 郎窑红釉琵琶尊底部(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郎窑红瓷器的造型既有大件器物,也有小件器物。常见的有观音尊、荸荠扁瓶、油槌瓶、贯耳瓶、胆瓶、花觚、高足碗、水盂、盘、炉、洗、盒等,小件器物多为文具,其中观音尊、油槌瓶、笠式碗等均为康熙时极为流行的造型。


  图五 清康熙 郎窑红釉直口盘(图片来源:花市暂得楼)

  清人许谨斋在《戏呈紫衡(郎廷极之字)中丞》一诗中有“......比视宣成欲乱真,乾坤万象归陶甄。雨过天青红琢玉,贡之廊庙光鸿钧”。其中,“红琢玉”指的是郎窑红,“贡之廊庙”意为此器供内廷专用,可见郎窑红釉的名贵。此盘(图5)胎休厚,胎质洁白坚硬,郎窑红釉鲜丽、典雅。

  2.豇豆红

  高温铜红釉中,豇豆红釉与郎窑红釉齐名。由于釉色带粉质感,,犹如北方红豇豆之呈色而得名。一般认为豇豆红釉创烧于康熙时期,直至20世纪末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出土了宣德时的豇豆红釉的器物标本,说明康熙红釉品种与明代宣德时期渊源极深,也是一种仿宣德的品种。豇豆红因其色调淡雅宜人,釉质莹润无比,造型轻灵秀美而闻名于世,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之美誊。


  明 宣德窑霁红小碗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 藏

  由于豇豆红釉在施釉过程中处理巧妙,在烧制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而呈色变化多样。其中,釉色明快鲜明,洁净无瑕者,名为“大红袍”或“正红”;釉色柔和悦目,器身或口沿边有绿斑苔点,如美人微醉者,今称“美人醉”;色调粉红,如孩儿粉颊者,被称为“娃娃面”;釉如桃花初绽者,名为“桃花片”。

  豇豆红釉采用吹红的方法上釉,工匠需在生坯上先施一道白釉,再将釉料用蒙上细纱的竹管吹在上面,最后施一层白釉,随之再将釉料吹在上面,最后施一层白釉,在还原气氛中经1250~1280℃的高温烧成。由于吹釉的层次不同及烧成温度的影响,釉面常会呈现出水渍般的特殊现象和绿色斑点,犹如红霞满布之中点綴了星星点点的绿色宝石,妙趣横生。



  图6 豇豆红(玫茵堂藏)

  豇豆红釉烧成难度大,制作时间长,所以传世品一般为宫廷御用之物,流散民间的极其稀少。从器型上讲,豇豆红一般都是小件器,以文房用具以及案头陈设为主,主要有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苹果尊、柳叶瓶、玉壶春瓶(图6)、洗、印盒等,大件器很少。一般器底都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官窑款。雍正时期曾烧制过,但釉色灰暗,雍正以后已不再烧造。


  图7 康熙窑豇豆红太白尊 戴维德基金会藏

  太白尊又名“渔父尊”“鸡罩尊”,因口小腹广形似渔翁捕鱼用的罾而得名(图7)。螭是“龙生九子”之一,好文,因此与文相关的器物上多饰此物。此件太白尊为康熙时烧造的典型器,圈足较浅,窄小整齐,外底白釉,且微微泛出青色,底釉上常见细小的疵点。(图7)后仿的豇豆红釉太白尊,口、颈、肩与器身的比例不协调,器口往往大而高,肩部线条的弧度过硬,圈足较高,器身所刻螭纹略大,生硬松散。

  3.祭红釉

  祭红釉亦是高温铜红釉的一种,其烧制工艺始于钧红,至明宣德年间已达到较成熟水平。而到清代,祭红釉的烧造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清代的祭红有别于郎窑红的浓艳透亮,也不同于虹豆红的淡雅柔润,是一种失透深沉的红釉,安定肃穆,胎体坚硬细密,呈色均匀,釉如橘皮。祭红是在生坯上施釉,在窑内置于还原气氛中在1260~1300℃一次烧制而成。如郎窑红与虹豆红一样,对窑内温度、气氛的要求颇为严格,对烧成温度的敏感性极大,质量很不稳定,通常一次烧制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色调,因此祭红釉瓷器的成品率低,烧成难度极大。《景德镇陶歌》记述:“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抟烧百不同。”可见其烧制极其不易。清康熙时的传世品相对较少见,雍正、乾隆两朝,祭红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产量之大、质量之精令人赞叹。


  图9

  康熙时的祭红釉呈色多泛黑红,个别的较为浅淡鲜亮,色调均匀。有的釉面亦有细小的橘皮皴纹;有的因釉质较粗而呈垂流状,足边往往因垂流积釉而呈黑褐色。常见器型有僧帽壶、梅瓶、钵、盘、碗、小碗、高足碗等,底或署官窑款,或无款。除用作祭器以外,也用作文房用具、日用瓷等。沈阳故宫藏清康熙款祭红小天球瓶(图9)造型规整,釉面匀净,是康熙朝祭红釉的代表。


  图10


  图11

  雍正朝虽为时仅13年,但制瓷工艺却发展到了历史上的新水平。康熙时期名重一时的郎窑红和豇豆红到了雍正朝已趋没落。传统的高温铜红釉祭红仍继续烧造,釉质与色调较前时为润泽和艳丽。釉面或呈橘皮纹或匀净,釉色深浅浓淡不等,有深褐、正红、粉红、苹果青等诸色。常见的器物多为高足碗、盘、碗等祭器,亦有少数仿宣德的瓶、罐之类。沈阳故宫藏清雍正款祭红釉瓶(图10、11),釉色纯正,色调深沉,为雍正朝祭红器的代表器物。


  图12 清乾隆 祭红釉玉壶春瓶


  图13 清乾隆 祭红釉橄榄尊


  图14 清乾隆款 祭红釉碗


  图15 清 祭红钵


  图16 清 祭红加彩天球瓶

  至乾隆朝,祭红成为乾隆红釉的大宗,多见盘、碗、高足碗,及高足盘,大多是宫廷祭祀供器,亦偶有玉壶春瓶(图12)、胆式瓶,天球瓶等陈设器。盘、碗制作规整,器物口沿及底足处都呈一条整齐的白边即灯草边,大多有“大清乾降年制”青花六字篆书款。橄榄尊(图13)为传统瓷器造型,宋代已有烧制,以登封窑珍珠地划花品种较为著名;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产量较大,有粉彩、珐琅彩、单色釉等品种,多为陈设器。清乾隆款祭红釉碗(图14)与清祭红钵(图15)为沈阳故宫原藏清宫所用祭器的代表。从清乾隆时起,祭红,粉色釉上常常加绘粉彩纹饰,此件清祭红加彩天球瓶(图16)即是如此。


  图17


  图18

  清嘉庆之后,瓷器的制作日渐衰落,祭红釉亦如此。嘉庆的祭红釉承袭乾隆朝的遗风,釉面虽肥厚,但有疏松感。常见器有天球瓶、双耳瓶、盖罐、盘、碗(图17)等。宣统时,祭红釉的釉色呈黑红相间。如清宣统款祭红贯耳瓶(图18),其厚重的胎体,粗放的造型,显示出清晚期官窑器的典型特征。

  铁红釉

  明嘉靖时期,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日趋下降,发色暗淡,此时,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低温红釉成了红釉器的主角,主要包括矾红和珊瑚红釉等。矾红釉始于宋代,为釉上多种彩的前驱。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记载:矾红釉“用青矾炼红加铅粉、广胶合成”,在低温氧化气氛中烧成,色泽虽不如铜红釉鲜亮,但呈色较为稳定,成品率高,因此在景德镇得以大量生产。矾红釉器通体缺乏玻璃质感,少光泽,表面有刷痕。明嘉靖之后,明清两代均烧制矾红釉器物,特别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矾红釉的制作随着陶瓷工艺的不断进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且时有创新。

  康熙朝红彩色调鲜亮,彩料红润,表面光亮,并闪现出五光十色的光晕,色泽有深浅浓淡之分,施彩有厚薄之别。鉴别康熙的红彩器,应注意其釉面的坚实光润以及是否泛有自然旧光泽,其次应综合器型、胎体及款识等特征来判定。


  图19

  雍正朝的矾红釉多采用彩绘、点染、吹釉等施釉方式,釉彩薄而匀净,色调美艳。沈阳故宫藏清雍正矾红白蝠纹大盘(图19),寓有福寿双全、多福之意,为雍正朝较少见的官窑大器珍品。


  图20


  图21

  乾隆时的红彩应用广泛,有朱红、矾红、珊瑚红等。色有深浅之分,深者施彩稍厚,光亮不足;浅者施彩极薄,光耀而柔和。常见的器物有饰单色红彩花卉的甘露瓶(图20)、龙纹小杯及青花加红彩九龙大盘等。天鸡高足碗式(图21),始见于明永乐年间,清朝仿其式亦有烧制,并非为实用器皿,而用于宫廷陈设,此碗为清宫原藏之物。


  图22 清矾红花鸟棒槌瓶

  嘉庆朝的红釉与前朝大致相同,器型较前朝呆滞。如清矾红花鸟棒槌瓶(图22),矾红色泽稳定,橙红艳丽,从造型、釉色及纹饰上可以确定为嘉庆时期的产品。


  图23 清光绪款矾红海水描金万字碗

  晚清瓷器的发展滞后,矾红釉亦如此。如此件清光绪款矾红海水描金万字碗(图23),胎薄体轻,色彩亮丽,是清晚期的宫廷传世品。


  图24 清乾隆款珊瑚红釉双如意耳杯

  珊瑚红釉始于康熙朝,盛于雍、乾两朝。它是将红釉吹在白釉之上,烧成后釉色均匀、光润,能与天然珊瑚媲美,故称“珊瑚红”。雍正时釉色闪黄,乾隆时釉层厚、颜色深。康、雍两朝,珊瑚红曾用作底色,上面绘以五彩或粉彩,器物的造型、制作、彩绘极为精细。乾隆时多在珊瑚红上描金,或用此装饰器耳。如清乾隆款珊瑚红釉双如意耳杯(图24),器外所施即为珊瑚红釉,器形别致,上描金缠枝花纹,两侧杯耳为如意形,底六足分饰描金如意云头纹,体现了乾隆时期的制作特色。


  图25 清同治款粉彩红地喜字盘

  清同治款粉彩红地喜字盘(图25),亦是一件珊瑚红地粉彩描金器。从颜色和纹饰上看,当是同治帝大婚前由御窑厂烧制的瓷器,整件器物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气氛。


  图26 清乾隆款青花抹红海水异兽大碗

  除上述矾红与珊瑚红釉外,抹红釉亦属低温红釉,为珊瑚红的一种。它不采用吹釉法上,而是刷抹釉,故称“抹红”。抹红釉层不均,并有刷痕,色泽清丽温润。清乾隆款青花抹红海水异兽大碗(图26)、清嘉庆款白地青花抹红花卉杯(图27),为清宫原藏抹红釉的典范。


  图27 清嘉庆款白地青花抹红花卉杯

  金红釉

  金红釉为康熙时期从西方传入中国。它是以金为着色剂的低温粉红釉,根据呈色的不同,在釉中掺入不同比例的黄金,因此也称洋红。金红釉首先在康熙年间的珐琅彩瓷上使用,此后雍正、乾隆两朝成熟,成为宫廷用瓷器中的名贵品种。金红釉是在预先烧成的薄胎白瓷器的外部再施以金红釉,经800~850℃的低温烧成。根据呈色的浓淡,金红釉又可分为胭脂红、胭脂水、粉红袖等。胭脂红釉是在釉中掺入万分之二的金,烧成后釉汁细膩,釉色匀净,色如浓艳的胭脂;如釉中掺人万分之一的金,烧成后则为胭脂水,呈浅粉色,红白相映,瑰丽非凡。


  康熙时期的金红釉胎体轻薄,釉面有波浪纹,常见的胭脂水瓶、盘、杯等,上署“又辛丑年制”款。雍正朝的金红釉器形精美,造型规整,胭脂水色如桃花之嫩粉色,匀润雅洁。一般常于器物外壁满吹此釉,器内白里无纹,或绘粉彩和珐琅彩人物(如仕女、婴戏等)、西洋的景致,绘工精致,色彩细腻入微。金红釉多为小件器如小碗、小瓶、小高足杯、菊瓣盘等。如清雍正款胭脂水小碗(图28),造型优雅,小巧玲珑,其底釉极白,胭脂水釉粉嫩娇艳,代表了清代胭脂水的最高成就。


  乾隆时期的金红釉器物胎体逐渐增厚,早期还能与雍正时期的接近,之后则愈行愈远。如清乾隆款青花胭脂水地莲蝠格盘(图29),以灰蓝青花和胭脂水釉组合制成,造型别致,胭脂水色浅淡。乾隆朝之后,金红釉也偶有烧制,但呈色远不如雍正时期。如清道光款青花胭脂水八仙过海大碗(图30),口腹宽广,为斜壁矮式,底有圈足。碗里、外均以灰蓝色青花、胭脂水釉绘“八仙过海”图,该碗为沈阳故宫原藏之器。

  综上,红釉瓷器自元代开始进入宫廷,深受帝王喜爱。清朝满族贵族入主中原之后,失传了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器的烧造又在康熙年间的景德镇窑厂得以恢复,可见红釉瓷器依旧是清朝宫廷中至尊至贵之物。除郎窑红外,清代宫廷内还有许多红釉名贵品种,《陶雅》一书中曾列举12种,计有豇豆红、苹果青、苹果绿,窑红郎、美人霁、朱红、醉红、宝石红、鲜红、祭红等。另外,因其形色近似某物而命名外的鸡血红、牛血红、橘红、珊瑚红等。由此可见,清代的红釉瓷种类繁多,呈色丰富,扩大了红釉瓷器的范围。其素雅柔和之色,其天然无所修饰之美,在清代宫廷红袖器上展现得琳漓尽致。亦正因为此,红釉瓷深得帝王的推崇,体现出皇窒的尊严,其地位远远超出其美学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