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高祖时期,对契丹的管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谢耳朵馆长 2020-08-13

引言

唐高祖时期,对契丹的管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在唐朝初建时,契丹尚在突厥的控制之下。然而,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突厥的奴役压迫形成了对比,因此在高祖时,便有契丹部落主动与唐朝取得联系。唐朝为了方便管理,便为其建立了羁縻州。

对于唐代契丹羁縻州的设置,任爱君先生认为存在着两种形态的羁縻州,即“部落羁縻州”和“入内侨置羁縻州”。

任爱君先生将“部落羁縻州”解释为契丹八部所组成的羁縻府州,即太宗于贞观二十二年(648)所设置的松漠都督府。而在松漠都督府建立之前,就已经有契丹部落不间断地来朝,唐朝为安置他们,于边州地区设置了羁縻州。

这些羁縻州就是入内侨置羁縻州(即“入内侨蕃羁縻州”),这些羁縻州的组成人员就是那些在松漠都督府建立以前而来归附中原王朝的契丹部落与人口。

契丹早期历史及其与中原王朝交往述略

契丹是我国古代的北部边疆民族,于公元四世纪开始出现于我国历史文献中,契丹之名始见于《魏书》。在历史上,“契丹与奚言语相通,实一国也”。奚与契丹同源,源于东胡鲜卑,据《魏书》记载:“库莫奚国之先,东部宇文之别种也”。

初始,库莫奚是被慕容元真领兵击溃,奚族余众四处逃窜,最终藏匿于松漠之间的地域。“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

契丹与奚分开是在北魏登国年间,北魏出兵攻打奚族和契丹,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国军大破之遂逃迸与库莫奚分背”。他们分开逃窜之后,契丹与奚族如影相随的局面被打破了,两个民族开始分开发展。

契丹的风俗在史籍记载中“与突厥大抵略侔”,这都是因为这些游牧民族地域相接,且契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曾臣服于突厥,使得民族间的生产生活得以相互交流与融合。契丹民族“逐猎往来,居无常处”。他们居住的是可以随时移动的类似帐篷的圆形状的毡房,就像是现在的蒙古游牧民族所用的蒙古包,居住范围大致在西拉木伦河及其支流老哈河流域。

契丹的地域,森林、草原植被覆盖率高,野生动物品种齐全,有足够的猎物供他们射猎,这就为他们的游牧和狩猎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他们射猎得来的动物,可以用作吃食,也可以用来交易。而且动物皮毛还可以用来生产,制作衣物,冬天可用以御寒。

因为发达的畜牧业和狩猎经济,决定了他们的吃食主要就是肉类和奶制品。契丹的早期丧葬习俗与中原不同,死者不是入土为安,而是实行树葬。将死者尸体用蒲苇裹起,然后“以马驾车送入大山,置之树上,亦无服纪”。

经过三年之后,再来收死者的尸骨,用火焚烧,同时他们也会向死人祈祷,“冬月时,向阳食。若我射猎时,使我多得猪、鹿”,这反应出契丹早期的原始崇拜,对鬼魂、祖先、自然的崇拜。

且契丹作为游牧民族,以勇敢、强壮为自豪,家中父亲母亲或者有长辈死去时,不仅没有丧期,子孙还不能哭,子孙的哭丧会被认为是不壮、不吉利的;反之,家中如果有子孙死了,父母就要早晨哭晚上哭,因为他们是作为一个强壮的劳动力死去的,家中就又缺少了一个勇敢的青年壮力。

这样的哭丧习俗与忠孝没有关系,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变得更加强壮就是对父母的孝,这样的风俗习惯与他们的生存环境脱不了关系,反映的是北方游牧民族“贵壮贱老”的伦理。

契丹的东面与高句丽相邻,西方与突厥相接,在它的南面是中原唐朝和与其同源的奚族,北面与室韦相邻。

契丹在隋唐之前还是个弱小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经常依附其他强大的政权而存在,有时依附于临近民族势力,比如突厥、高句丽,有时也依附于中原政权,选择谁来依附这完全取决于哪个政权足够强大,这也是契丹的生存之道。

处于北部边疆地区的契丹的四面邻居中,除了中原,就属突厥和高句丽较强大,故而常常受到突厥与高句丽的双重夹击,他们的关系也是决定契丹与中原王朝关系的直接因素。

北朝时期,是契丹民族逐渐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一时段里,契丹与中原取得联系,并且在与中原王朝的往来中,基本保持了长久友好的关系。

直到北朝末期,中原大乱,分崩离析,突厥成为北方草原上的霸主,很多北方边疆民族改附突厥或是高句丽。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竖起大旗,结束了南北朝纷争时代,建立隋王朝,统一了北方。在中央集权的统一领导下,中原王朝宽容的民族政策与突厥的横征暴敛形成对比,突厥统治下的各民族争相内附。

隋王朝历经二代,存在时间不长,但却意义重大,奠定了契丹民族与中原王朝唐朝的关系。唐朝时,统治阶级有了胡族的血统,对他们的文化观念也可以很好地接受。“仁公生高祖于长安,体有三乳,性宽仁,袭封唐公。

隋文帝独孤皇后,高祖之从母也,以故文帝与高祖相亲爱”,隋文帝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和李渊的母亲同为北周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独孤是鲜卑姓氏。此外,太宗的母亲窦氏是边疆民族鲜卑族,太宗皇后长孙氏也是鲜卑人,故而唐朝能够打破华夷观念,制定的民族政策是更为开明的,也更有针对性。

唐初羁縻州的设置

唐高祖建国初期,时局混乱,内部有梁师都、窦建德、刘武周等割据势力的作乱。在中原北部边疆民族的实力对比上,强大的当属控制着大漠南北地区的以始毕可汗为首的东突厥。

隋朝末年,烽烟四起,有大量中原人投奔突厥而去“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视阴山,有轻中夏之志”。

唐建立之初,经常会受到突厥的挑衅。但唐朝当时面临的第一要务便是要完成中原内部的稳定,高祖忙于处理各地的割据势力,对边境“四夷”无暇顾及,面对强盛时的突厥,唐朝也没有足够的兵力与突厥争夺辽西地区的控制权。因此,唐建国之初在北疆东部的战略上以防御为主。唐代对边疆民族的管理,最大的特色就是羁縻府州制度。

为了维护边疆民族地域的安定与发展,维持好与边疆民族的联系,唐朝对于边疆民族的管理上制定羁縻府州制度,在契丹、奚族、回纥等边疆民族聚居地广设羁縻府、州。此制度确立于高祖,唐太宗时期开始有了系统的发展,是唐朝对边疆民族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模式。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所谓羁縻制度,就是本着“即其部落列置州县”的原则,在边疆民族居住生活地区设立羁縻州。

羁縻州内实行有限制性的自治,由中央任命部落首领为州、县长官,对于他们的民族事务的操办就按边疆民族的管理形式进行管辖。

羁縻府州类型

唐代的羁縻府州有两种类型的划分,学界将其分为了外蕃和内蕃,持这种观点的有谭其骧、章群。谭其骧认为,关于唐代羁縻州有两种分类:“一种就边外各国、部族的居住地而设称之为外蕃;一种设置于边外各族迁入内陆后的侨居称之为内蕃”。

而章群也持相近观点,他根据《册府元龟》“今诸番归降色类非一在番者则汉官押领入附者或边陲安置;风俗未通言语不达至于畜养实务绥怀宜令所在军州牧将等倍加存恤”的记载,将羁縻州分为“入附”与“在蕃”。

内蕃与外蕃,入附与在蕃,他们只是称呼不同,所指代的意思确是一样的。在对唐朝的契丹羁縻府州的理解上,陈巍、闰华芳解释道,“就奚与契丹而言外蕃指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内蕃指唐朝处置奚、契丹的边内州这些州分布在河北道北部幽州和营州一带”。

对于唐朝为契丹部落设置的羁縻府州的存在形式,任爱君也提出过相似见解,他认为“存在着部落羁縻州和入内侨置羁縻州两种形式”。

此处的部落羁縻州与入内侨置羁縻州和以上所说的于契丹而言的外蕃与内蕃,也就是意义相同的两种说法。针对契丹族的部落羁縻州和入内侨置州的管理方式,有着性质上的差别。

部落羁縻州虽然设立府州,但是生活方式是不变的,主要的义务就是帮助中原王朝捍卫边疆地区、朝贡述职、出兵征讨等。而契丹入附的侨置州则要承担兵役,并逐渐成为编户齐民。部落羁縻州和入内侨置州都要接受边州都督府和都护府的监察。

结语

总的来说,契丹部落羁縻州的设置是在羁縻府州制度成熟阶段唐太宗时期开始设置的,而侨置州的出现是在武德年间,唐高祖李渊就已经开始对入内的边疆民族设置州县。对于契丹内附部落设置侨置州也是在武德年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