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初期,唐太宗对契丹的管辖政策有哪些?

 炫叶楓雪 2022-05-07 发布于广东省

唐太宗时期对契丹的管辖唐朝在唐高祖统治时期,对于契丹的管辖都是局部部落的管辖,在安置契丹归附部落的问题上,高祖为其建立的是侨置羁縻州。唐太宗继承皇位后,在对契丹的管辖上,首先是继承了高祖时期的管辖政策,即延置契丹侨置羁縻州。

其后,在贞观二十二年(时,契丹首领窟哥率领众归附中原,唐太宗为其设置了松漠都督府,开始对契丹进行系统管辖。

一、契丹侨置羁縻州的延置

1.突厥内乱

武德九年八月,高祖传位于秦王李世民,是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太宗时,边境也还没有安定下来,太宗对内安抚,同时注重对边疆将士素质的提升。在对契丹族的管辖上,首先是继承了高祖时期的侨置羁縻州的制度设置。贞观元年,突厥颉利可汗由于连年发动战争,人力物力财力损耗颇多,加上他们在此时又不断向下属各部征收繁重的贡赋与税收,“由是下不堪命,内外多叛之”。东突厥汗国统治下东部的白霫、奚及阴山以北的薛延陀等族陆续脱离突厥统治,突利可汗受命追回。然不仅没有追回,还使突厥兵力损失严重,“颉利怒,拘之十余日”。

因为此事,突利可汗对颉利可汗产生怨恨。太宗借此时机,积极与突利可汗联系,贞观二年,“突利遣使奏言与颉利有隙,奏请击之,诏秦武通以并州兵马随便应接”。突利可汗既与唐亲近,在他统领下的契丹、奚等族自然就顺理成章地与唐朝交往较以前增多了。后遇北方天降大雪,突厥的大量羊马被冻死,饥荒的到来使得东突厥的国力大减,突利可汗在他所掌管的契丹、奚族等臣属地区“征税无度,诸部多怨之”。

相反,中原王朝,在太宗即位后,继承了高祖的怀柔政策。社会经济的快速恢复,轻徭薄赋,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国家实力发展速度之快是突厥无法比拟的。随着各种割据势力的消亡,中原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在民族关系的处理上,制定了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契丹族在这样的周边局势之下,做出了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契丹部落开始逐渐背离东突厥,转而投奔唐朝。契丹、奚族等数十部的相继背叛,使得突厥的威信大大受损,对辽西地区的控制减弱。唐太宗趁此时机,“以内稽部落地辽州为威州”,由原来隶属于营州都督府改为由幽州大都督府管辖,这便增强了对辽西这一地域的掌控。

贞观二年,突利可汗与颉利可汗之间矛盾加剧,四月,颉利可汗出兵攻打突利可汗。内乱下的东突厥已处于灭亡边缘,这种形式下的突利可汗自然也无力管理臣属下的边疆民族。这一年,摩会率领部落从突厥的奴役中解脱出来,开始内附中原的唐朝。唐太宗“以松漠部落地置昌州”,以昌州领松漠部落,隶属于营州都督府。对于这个结果,颉利可汗是极为不安的,突厥不愿看到边疆民族与中原有所联合,不想契丹有强大政权的庇护,更不想因为契丹的归附而使唐朝进一步壮大国家势力。

于是颉利可汗派遣使臣来唐进行交易。颉利可汗想要用梁师都来交换契丹,太宗回复到:“契丹……今来降我,何故索之?师都本中国人……突厥无故容纳之,我师往讨,便来救援;计不久自当擒灭,纵其不得”,太宗最终也是没有用契丹去换梁师都的。从这一番话中,可见唐朝作为一个中原大国的诚信以及唐朝廷对契丹笼络的经营政策。贞观三年一月,摩会再一次来唐,唐太宗“赐鼓纛,由是有常贡”。

2.分化瓦解

同年,唐朝在契丹与室韦的交错地带设置师州,兼领契丹和室韦两部落,隶属于营州都督府。这样,营州直接管辖的羁縻州范围就扩大了,延至今天的吉林省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白城一带,自此以后,突厥对辽西的控制就微乎其微了。八月份,唐朝正式出兵攻打突厥,因突厥内部的不和及唐朝不断增强的国家实力,唐朝军队于贞观四年最终击败了东突厥政权。

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唐朝的北部边疆的政治格局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原本受突厥奴役的其他边疆民族纷纷投奔中原,接受唐朝对他们的管辖。这段期间,契丹充当了中原与其他北部边疆民族的中间使者。突厥被灭后,“营州都督薛万淑遣契丹酋长贪没折说谕东北诸夷”。

在契丹酋长的游说下,奚族、室韦等多个边疆民族来唐,从此内附中原。此举为唐朝经营北方边疆地区打好基础。此后,契丹更是频频向唐朝朝贡。如贞观五年十一月,“奚、契丹俟斤并来朝”;贞观六年六月,“契丹渠帅来朝”,闰八月“契丹、奚并遣使朝贡”;贞观七年正月,“契丹、奚渠帅来朝”。三年之内,契丹如此频繁地来唐,说明了契丹族对于中原唐朝的向往,意欲与唐朝交好。

东突厥灭亡后,东北部边疆民族都相继与唐朝取得联系,接受唐的统治,力图建立友好关系。唐朝因此建立了很多羁縻州,各羁縻府州交错设置。为了加强对羁縻州的管理,唐朝需要设置一个总理这些归附民族事务的机构,营州都督府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得以担此重任。随着营州都督府下辖民族成分的不断增多,营州都督府的地位得以大大提高,一点一点成长为东北地域内最为紧要的一个统辖机构。

营州都督府管辖范围及力量的不断壮大,意味着唐朝对整个东北地区的控制也进一步增强。贞观十年,契丹乙失革部落归附了唐朝,太宗“以乙失革部落为带州”,治羁縻孤竹县。贞观二十年,契丹辱纥主曲据率领部众奔赴中原,唐太宗接收了曲据部落众人,以“曲据部为玄州”。

辽州、昌州、师州、带州、玄州这五个契丹羁縻州,“就是所谓入内侨置羁縻州的最早组织形式,他们都已脱离本土部落而进入唐朝边地州郡之中,并拥有了内稽、乙失革等新的部落名号”。

二、松漠都督府的设置

唐朝时,对边疆民族的治理政策主要就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在边州地区广设都督府、都护府,于边疆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在唐朝,都督府作为一个重要的边疆民族管理机构及地方行政机构,可分为不同性质的两类:一类就是在中原临近边疆地区设立的边州都督府。

边州都督府开始设置于魏朝黄初二年,两晋南北朝以后普遍设置,至隋朝时,都督府改名为总管府。唐高祖时,在“其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置总管府,用来统管军事。到武德七年二月,高祖再次改总管府为都督府。都督府的地位是在州县以上的,都督府的职责是“都督掌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廪,总判府事”,即统筹管理诸州的行政军事事务。

1.都督府的职权

唐朝在北方设立的都督府有营州都督府、幽州都督府等,这类性质的都督府的都督由唐朝直接任命。另一类是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的羁縻都督府,这类的羁縻都督府制度是在唐太宗统治期间为了更好处理边疆突厥民族的问题而采取的一种中央管理边疆民族的政治制度,如松漠都督府、黑水都督府等。

据《新唐书·地理七下》的记载,这样的羁縻府州大约有八百五十六个,这类的都督府名义上是唐朝的一个辖区,实际上还是一个有一定的自治权的地方政权。

这种羁縻制度是适应当时的历史情况的,首先应用于突厥。贞观四年,唐朝灭掉东突厥后,突厥余众溃散逃跑,有的向北依附薛延陀,有的向西奔走西域,余众降唐尚有十余万。对于如何安置这些余众,李大亮上书太宗,书中言道:“其自竖立称藩附庸者,请羁縻受之,使居塞外,必畏威怀德,永为藩臣,盖行虚惠,而收实福矣”。对此,唐朝内部展开了争论。

北狄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祸患,在安置突厥余众时,多数人主张拆散突厥部落,应使突厥部落散居在各个州县,削弱其战斗力。也有的认为,不应该置于国内。边疆戎狄弱则请降,强则叛乱,本性如此,应该给他们王侯封号,居于塞外,瓦解他们的权势。而“唯中书令温彦博议请准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心;若遣向河南兖、豫,则乖物性,故非含育之道”。

最后唐太宗采取了温彦博的策略,保全了突厥部落和土俗,使突厥诸部保持相对自治的状态。在突利可汗的管辖区域内,设置了四个都督府,分别是顺州都督府、祐州都督府、化州都督府、长州都督府。其后又将颉利可汗所管辖的区域分成六个州,设置定襄都督府和云中都督府对颉利可汗统治下的突厥余众进行管理。这一做法,较为妥善地安置了突厥降附部落,也开创了唐朝以至后代解决边疆问题和地方行政机构建设的先河。

从此,唐朝的统治机构中,出现了一种不同于内陆府、州的机构,这就是所谓的“羁縻府、州”。“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成为了设置羁縻府州的基本方针,应用到各个依附过来的边疆民族。羁縻府州制度在北部边疆沿边州县的大量设置,使得中原王朝的北部边疆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稳定局面。唐太宗对契丹的管辖也是采取了羁縻府州的管理形式,即将统治内陆的经验推广到契丹地区的做法。

2.北方的格局

高祖武德二年就开始设置侨置州安置契丹归附部落。贞观四年,东突厥灭亡,自此完全扭转了北部边疆的政治格局,“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原本受突厥奴役的其他边疆民族纷纷投奔中原,接受唐朝对他们的管辖。这个时候的唐朝对于北部边疆的民族来说,是很有威信的,但是唐朝却没能代替突厥完全控制住契丹所在的辽西地区。

直至贞观二十二年,才在契丹地区设置松漠都督府,这中间,薛延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与东突厥的战争中,唐朝本身并不处于绝对优势,他也需要借助周边力量,于是极力拉拢薛延陀。贞观二年,“突厥北边诸姓多叛颉利可汗归薛延陀,共推其俟斤夷男为可汗”。薛延陀的初兴,曾一度引起唐朝的忧虑,“三月……壬戌,李靖为关内道行军大总管,以备薛延陀”。然在贞观三年,薛延陀首领夷男可汗派遣他的弟弟统特勒来朝见唐太宗,想要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对薛延陀主动来唐的行为,太宗是比较称心的,于是“厚加抚接,赐以宝刀及宝鞭,谓曰:'汝所部有大罪者鞭之’”。唐朝这样做无异于授权薛延陀令其君临漠北。唐朝为了在颉利可汗的北面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力量,以共同夹击东突厥,随即便“遣游击将军乔师望从间道赉册书拜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赐以鼓纛”。在唐朝的扶持下,薛延陀逐步发展壮大,以致薛延陀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漠北的强权,“东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碛,北至俱伦水;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霫诸部落皆属焉”。

另据《册府元龟·外臣部·降服》记载“(贞观)二十年八月车驾幸灵州,次浮阳顿。……契丹、奚、结、浑、斛薛等十三姓各遣使朝贡,奏称:延陀可汗不事大国,暴虐无道,不能与奴等为主人……奴等各有分地,不能逐延陀去也”。

由此可见,突厥衰败后,薛延陀强盛一时,在这期间,阻扰了其他边疆民族归附中原,所以在贞观初年,唐朝对契丹乃至辽西地区的控制都是不全面的。在突厥衰败后,契丹虽降附唐朝,但也有部分部落是在薛延陀政权的控制下,还有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的部落,就与突厥强盛时的局面相差无几,不同的是,薛延陀的实力没有当时的突厥强盛,加之唐太宗朝时,国力强盛,所以薛延陀对唐基本上也是属国的存在。薛延陀首领夷男死后,贞观二十年,其内部发生祸乱。

唐朝趁机攻打薛延陀,在其牙帐设立之处郁督军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北)大败薛延陀。随之,薛延陀政权瓦解,唐以其地设置六府七州。在唐朝解决完薛延陀势力,于贞观二十二年,契丹才完全归顺了唐朝。高祖和太宗统治时期,在契丹归附的部落中,设置了一府、十四州。一府即为松漠都督府。贞观二十二年十一月,窟哥带领契丹众人来依附唐朝,自此契丹本土部落才是完完全全开始内属中原。

结语

为了管理前来归附的契丹族,唐太宗开始设置松漠都督府,隶河北道。唐太宗以其率领八部分置九州,“以达稽部为峭落州,纥便部为弹汗州,独活部为无逢州,芬问部为羽陵州,突便部为白连州,芮奚部为徒何州,坠斤部为万丹州,伏部为匹黎、赤山二州”。契丹的这九州分别以每个部落的酋长任刺史,统一归松漠都督府管制。这九州归松漠都督府管辖,松漠都督府又隶属于营州都督府,需受制于营州都督府。

松漠都督府及其属下诸州,是在契丹八部的基础上设立的,此外,在贞观二十年以曲据部落设置的玄州也划分给了松漠都督府管辖。以契丹本土部落组成的羁縻府州共一府十州,首领窟哥被任命为左领军将军兼松漠都督、无极县男,并赐他李姓,李姓是唐朝统治者的姓氏,在当时,赐予边疆民族李姓会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誉。松漠都督府的设置,标志着契丹纳入唐朝的行政管辖范围,正式归附唐朝。契丹在唐朝的扶持下,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发展,契丹族部落组成的大联盟也得到了发展以及进一步的稳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