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燔灼上炎、发病急速、传变较快;火热易伤津耗气;热为阳邪,热迫津泄,气随津脱;火热易生风动血:肝风内动、血热妄行;火邪易致肿疡:热盛肉腐。 55.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56.影响内脏气机,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58.痰饮所致病证,临床较为多见,故又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59.痰的部位及主要症状特点,肺:喘咳咯痰,心:胸闷心悸;痰迷心窍,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发为癫狂,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经络筋骨:可见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成阴疽流;头:可见眩晕、昏瞀;咽喉,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 62.正气与邪气的概念,正气,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的总称;邪气,存在于外在环境中,或人体内部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称 63.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64、邪正盛衰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65.实,即指邪气亢盛;虚,即指正气不足 66.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常见的有实中夹虚和虚中夹实两种。 67.实中夹虚,由于邪热炽盛,消灼津液而形成的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出现以高热、烦渴欲饮、尿少便干等主要表现68.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的病机变化。如脾阳不振。真实假虚证,称为“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证,称为“至虚有盛候” 69.阴阳失调病机,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胜、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 70.阴阳盛衰,阴或阳的偏盛,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阴或阳的偏衰,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71.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相当程度,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机制。 72.阴阳格拒,阴盛格阳,临床除可见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状外,又可见阳浮于外之症,如身热反不恶寒(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等假热之象;阳盛格阴,其临床除见身热、面红、气粗、烦躁等症状外,又突然出现四肢厥冷(但身热不恶寒)、脉象沉伏(但沉数有力)等假寒之象 73.阴阳亡失,是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74.亡阳,临床表现多见冷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精神疲惫、神情淡漠,甚则见昏迷、脉微欲绝等症状。 87.望色的临床表现和意义,白色主虚寒证、失血证,黄色为脾虚、湿蕴的征象。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阳黄,多属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多属寒湿,赤色主热证赤为血色,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戴阳证,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及惊风证,小儿高烧,鼻柱、两眉间及口唇青紫--惊风的先兆 88.望形体强、弱、肥、瘦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92.望耳鼻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鼻柱溃烂塌陷---麻风病或梅毒 93.望唇、齿龈、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口角流涎(或睡时流)---脾虚湿盛或胃中有热,亦见于虫积,口歪斜---中风 94.望齿,应注意色泽、润燥、形态几个方面,牙齿干燥---胃热炽盛、津液大伤,干燥如枯骨---肾精枯竭 100.剥落:苔的有无与消长变化,是正邪斗争互为消长的表现。若舌苔骤然退去,不再复生,以致舌面光洁如镜, |
|
来自: AB向往神鹰 > 《62.中医题库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