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综合50-100个考点

 AB向往神鹰 2017-09-15


51.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燔灼上炎、发病急速、传变较快;火热易伤津耗气;热为阳邪,热迫津泄,气随津脱;火热易生风动血:肝风内动、血热妄行;火邪易致肿疡:热盛肉腐。
52.疫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是引起疫疠病的致病因素;疫疠指温病中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其中也包含一些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在内;种类:大头瘟、霍乱、天花、鼠疫等。
53.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54.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55.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56.影响内脏气机,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57.痰饮,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

58.痰饮所致病证,临床较为多见,故又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59.痰的部位及主要症状特点肺:喘咳咯痰,心:胸闷心悸;痰迷心窍,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发为癫狂,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经络筋骨:可见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成阴疽流;头:可见眩晕、昏瞀;咽喉,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
60.瘀血的形成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瘀滞。二是由于内外伤,或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引起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61.发病与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62.正气与邪气的概念,正气,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的总称;邪气,存在于外在环境中,或人体内部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称

63.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64、邪正盛衰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65.实,即指邪气亢盛;虚,即指正气不足

66.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常见的有实中夹虚和虚中夹实两种。

67.实中夹虚,由于邪热炽盛,消灼津液而形成的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出现以高热、烦渴欲饮、尿少便干等主要表现68.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的病机变化。如脾阳不振。真实假虚证,称为“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证,称为“至虚有盛候”

69.阴阳失调病机,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胜、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

70.阴阳盛衰,阴或阳的偏盛,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阴或阳的偏衰,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71.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相当程度,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机制。

72.阴阳格拒,阴盛格阳,临床除可见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状外,又可见阳浮于外之症,如身热反不恶寒(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等假热之象;阳盛格阴,其临床除见身热、面红、气粗、烦躁等症状外,又突然出现四肢厥冷(但身热不恶寒)、脉象沉伏(但沉数有力)等假寒之象

73.阴阳亡失,是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74.亡阳临床表现多见冷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精神疲惫、神情淡漠,甚则见昏迷、脉微欲绝等症状。
75.亡阴临床表现多见汗出不止、汗热而黏、手足温和喘渴烦躁,或昏迷谵妄、身体干瘪、皮肤皱褶、目眶深陷、脉疾躁无力等症。
76.气、血、津液失调病机,气失调:主要指气不足和气行失常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血失调:是指血不足和血行失常(出血和血瘀)的病理变化;津液失调:是指津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津液不足和输布排泄障碍的病理变化。
77.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78.未病先防,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
79.既病防变的基本措施,早期诊治,控制疾病的传变。
80.康复康复,在中医学中多指病后身心的恢复。
81.康复的原则,形神共养,调养气血阴阳
82.常用康复疗法药物康复和康复器械的辅助疗法,针灸推拿气功康复法,体育娱乐康复法,自然康复法。
83.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
84.基本原则,审内察外,整体统一,四诊合参,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85.四诊,它包括望、闻、问、切四个内容。是诊察疾病的方法,又称为“诊法”。
86.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色、质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了解疾病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87.望色的临床表现和意义,白色主虚寒证、失血证,黄色为脾虚、湿蕴的征象。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阳黄,多属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多属寒湿,赤色主热证赤为血色,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戴阳证,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及惊风证,小儿高烧,鼻柱、两眉间及口唇青紫--惊风的先兆

88.望形体强、弱、肥、瘦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89.望头形主要观察头的形状及动态,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伴有智力发育不全---肾精亏损囟门迟闭,头项软弱不能竖立者--肾气不足,发育不良
90.望头发主要望发的质和色的变化,发稀疏易落,或干枯不荣--精血不足证
91.望目色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小儿睡眼露睛---脾虚,气血不足,瞳孔散大---精气衰竭,白睛黄染---黄疸目眦淡白,属气血不足

92.望耳鼻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鼻柱溃烂塌陷---麻风病或梅毒

93.望唇、齿龈、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口角流涎(或睡时流)---脾虚湿盛或胃中有热,亦见于虫积,口歪斜---中风

94.望齿,应注意色泽、润燥、形态几个方面,牙齿干燥---胃热炽盛、津液大伤,干燥如枯骨---肾精枯竭
95.斑疹斑和疹都是全身性疾病反映于皮肤的一种证候表现,斑疹常见于外感热病,亦可点大成片,或红或紫,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谓之斑;色红疹点小如粟,高出于皮肤,摸之碍手(亦有不高出皮肤,抚之无碍手之感),谓之疹,深红如鸡冠色---热毒炽盛;色紫暗者---热毒盛极、阴液大伤
96.白(疒咅)又名白疹,多系湿郁肌表,汗出不彻所致。
97.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98.望苔色,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黄苔:主热证、里证
99.望苔质,腻腐:腻苔,是舌面上覆盖着一层浊而滑腻的苔垢,腐苔,苔质颗粒较大,松软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刮之易脱

100.剥落:苔的有无与消长变化,是正邪斗争互为消长的表现。若舌苔骤然退去,不再复生,以致舌面光洁如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