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苗国栋专栏】之七:臆想往往是焦虑类精神障碍之源||渡过

 吴方军图书馆 2017-09-15


 

先说焦虑症。

 

焦虑症


几乎所有的急性焦虑发作(又称惊恐发作)患者,都有极度恐惧、惊慌、濒死感、窒息感或失控感的焦虑体验,并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这些症状在患者焦虑发作过程中始终存在。

 

这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如显著的心悸、血压升高、满色苍白或潮红、眩晕感、口干、恶心、腹痛、胸闷气促、尿频尿急、心前区疼痛、肢体震颤等。

 

由于极度恐惧和这些症状夹杂在一起出现,患者一方面被自己从未经历过的恐惧体验和躯体痛苦所震撼,另一方面则因为对结局不确定性,而猜想或臆想到自己生命垂危。患者此时往往因为显著的躯体不适而求救,家人也以为患者可能有危险,常将患者送往综合医院的急诊科就诊;在急诊科,内科医生会采取一些针对急性心脏病发作的处理措施。由于惊恐发作持续时间不长,患者的病情往往会自发缓解,于是相信是医生的救治让其起死回生

 

在面对各项检查都未发现器质性疾病的结果时,患者往往会坚信自己患了某种现代医学上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因此忧心忡忡,担心自己随时会死亡。

 

此后,患者只要身体稍感不舒服,就会立刻赶去医院急诊科就诊,要求医生采取急救措施。患者也往往不敢独处,担心自己一旦出现焦虑发作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从而变成严重依附他人的人,出现社会退缩迹象。

 

疑病症

 

再说疑病症。

 

疑病症的核心特征是患者对躯体的轻微不适或生理功能的轻微改变过度紧张和担心,到多家医院反复就诊;反复检查也没有发现相应器质性疾病,但仍不相信这样的结果。

 

在患病初期,患者的症状可能并不严重,但由此诱发对焦虑引起的躯体不适症状反复体验,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和出现频率。患者坚信自己的疾病在被医生不断“误诊”的过程中加重,乃至于坚信自己生命将尽、来日无多,焦虑不安等情绪日益加重。有些患者甚至会怀疑医生故意掩饰自己患病的真相或推诿医疗责任,对医生产生怀疑和仇恨,导致尖锐的医患纠纷。

 

强迫症

 

除了焦虑症和疑病症,强迫症患者同样也是在不断的担心、怀疑和恐惧中逐渐发生、发展其病情的。

 

例如,一位患者担心沾染细菌、病毒或有害化学物品,最初出现症状时,就会在脑海中想像或浮现感染或中毒后死亡的情景。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结局,患者竭尽全力去避免接触甚至接近其所担心致病的物体、环境,一旦接触或可能接触过这些物体或环境后,即刻不容缓地从事相应的清洁仪式——刻板重复的洗涤等活动。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逐渐形成了条件反射式的行为模式:只要接触其担心的“致病物”,脑海中一定会出现患病死亡的念头,或浮现出致病后死亡的情景。恐惧焦虑的情绪导致其立刻实施清洁仪式,直至患者确信或基本确信自己已经达到了规避受沾染患病死亡的风险为止。正是这种患者对臆想出来的悲惨情景的恐惧,导致患者病情不断加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成为符合强迫症诊断标准的患者。

 

同样,在其他焦虑障碍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患者被臆想出来的恐怖或悲惨结局“吓破了胆”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甚至有些精神病性症状特别是妄想也多与这类臆想性思维有关。

 

 

因此,对待这样的患者,除了要进行适宜的药物治疗,还需要引入认知行为疗法,多管齐下,调整其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并减少病情的反复。


作者为广州医科大学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苗国栋医生个人工作室主诊医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