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风舞三湘 2017-09-15
  宋朝邵雍於《無名公傳》曾云:「﹝無名公﹞年四十求學於古人,年五十求學於天地,遂盡天下之情。」道出了求學之真諦。

  不管大家學的是甚麼學科,探求真理就必須走一條艱辛之路,從無知一直走到有為,此路是漫長而遙遠,相信這一步一脚印的艱苦歷程你與我都曾經走過,不知大家對此歷程還記得否?

  其他學科不去談及,就以書、畫、印這三個界別而論,學書、學畫、學印此三者都會從一張白紙開始,一直不斷學習,將這一張白紙慢慢添上色彩,到最後,這張白紙會變成一張色彩燦爛之圖畫,這就是我們所謂之求學歷程。

  學書、學畫從執筆姿勢、坐姿、基本筆劃及漢字結構開始,然後學習臨摹,到理論學習,直到自己創作,這就是大家顛顛簸簸走過之路,正如孫過庭於《書譜》所云:「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就是說明大家學習中必須走的道路一樣,此乃千古不易之理。

  在這小天地,當然以篆刻為主體,談的內容亦是與篆刻有着相關之問題,學習篆刻亦如學書、學畫一樣,從一張白紙基本開始,亦是一步一腳印在漫長之學習之路走過來,自習篆、初刻、讀譜、臨摹到自己創作,此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是日復日,年復復年之事,不經過這長時的學習洗禮,你是不會在篆刻界能有立足之地,更不用說能於篆刻界有所作為的。

  大家不妨看看過去篆刻界一些名師或開山之祖,誰沒這走過這樣之艱辛路,尤其在臨摹這方面來說,更不用多說,這些名師或開山之祖在臨摹方面更加狠下功夫,他們在臨摹方面所用功之狠,非現在印壇中人所能理解,為何印壇中人一蟹不如一蟹,一代不如一代,歸根究底,現代印人就是缺乏了這種狠下苦功之心,祗一味追求速成之結果。

  說到臨摹,第九則「誰人曾予評說」系列,就以一部臨摹印譜說起,看看前人是怎樣進行臨摹苦練,進而成為一代名手,此譜名為《青琅玕館摹古印譜》,而刻印者是胡之森(篔谷)先生。

  印譜按傳統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以古璽印鈐拓而成之印譜,稱之為「集古璽印印譜」,一類是以篆刻家集自刻印而成之印譜,稱之為「流派印譜」,若以此兩類印譜細分,「集古璽印印譜」可以分四小分類,一類為自藏「古璽印印譜」,一類匯輯各家藏印而成之「集古璽印印譜」,一類為「摹古印譜」,一類為「木刻印譜」。

  「集古璽印印譜」四小分類中之「摹古印譜」存世印譜其實不少,最有名的莫如甘暢的《集古印正》、陳鉅昌之《古印選》、程遠之《古今印則》、吳雲之《兩罍軒印考漫存》、李陽之《漢銅印原》、羅福頤之《待時軒仿古印草》、謝庸之《梅石臨百二古銅印譜》、張朴之《仿漢吉語印譜》及《仿古璽印譜》、吳樸堂之《小璽彙存》、葉為銘之《周秦古璽印譜》、尾崎蒼石之《蒼石摹古印存》等等,上述所列之「摹古印譜」待有時間的話會一一為大家紹介,讓大家知道這些印壇前輩怎樣狠下苦工。

  《青琅玕館摹古印譜》書齋中藏有兩種版本,第一種是五冊本,得自二十數年前一次拍賣,一直希望得到第六冊配成一套完整本,可惜等了若干年都未曾配齊,滿以為配齊是沒望,事有湊巧,在十年前恰巧有一冊第六冊出現,終於可以配成整套,不幸後購之第六冊是殘本,首尾之序跋均有缺失,但能配齊一套已算是萬幸,人生根本沒完美的,沒有完美才是真正人生。

  在去年嘉德秋拍中,有一套完整之《青琅玕館摹古印譜》六冊本出現,為了補齊那一冊殘本所缺之序跋,請北京友人為我競拍此套印譜,可說皇天不負有心人,此套完整之《青琅玕館摹古印譜》惟我所得,算是完了我完整之夢。

  不管是《青琅玕館摹古印譜》五冊本也好,六冊本也好,前五冊均是摹印,冊一,錄秦漢小璽及王、王后、君、公、侯、子、男、大將軍諸印;冊二,錄偏將軍、裨將軍、將軍、將、督、軍諸印;冊三,錄司馬、軍曲、侯、大夫、太子、史、令諸印;冊四,錄丞、長、稻農、府、事、相、宰、佐、內、士、官、使者諸印;冊五,錄父老、倉及蠻夷王、君、侯、長、邑長、仟長、佰長諸印;冊六則為自刻印。

  胡之森(篔谷)先生所摹古璽,可以說用功之深,是現今印壇中人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在此敬告有志於篆刻者,若要於印壇有所作為,摹刻一道是不能偷懶,用功越深,收穫越大,此乃千古不易之理。

  話說回來,此套《青琅玕館摹古印譜》雖說是「摹古印譜」,但其鈐拓及篆刻功力卻是不錯,雖然不是甚麼大名譜,但讀來亦是賞心悅目。

《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五冊。胡之森(篔谷)摹古璽印而成《青琅玕館摹古印譜》此譜。是譜板框粗線墨刷,田字格,橫七點三,十一點五公分,封面有「青琅玕館摹古印譜」隸書題籤,署「撫棠題籤」,書口有「摹古印譜」字樣,附卷數、葉碼,下端署「青琅玕館藏」,卷一扉葉有「廉普太史鑒定,摹古印譜,青琅玕館藏」題耑一則,繼有王成璐、顧翃序各一則。印下註印文、印材、印鈕製式,間附考釋。每葉鈐拓二印。冊一,四十八葉,十五葉題耑、王、顧序,三十三葉鈐印,每葉鈐印一至二方不等,錄秦漢小璽及王、王后、君、公、侯、子、男、大將軍諸印,印下註印文、印材、印鈕製式,間附考釋,錄印五十五方;冊二,四十七葉,四十七葉鈐印,每葉鈐印一至二方不等,錄偏將軍、裨將軍、將軍、將、督、軍諸印,印下註印文、印材、印鈕製式,間附考釋,錄印八十五方;冊三,五十四葉,五十四葉鈐印,每葉鈐印一至二方不等,錄司馬、軍曲、侯、大夫、太子、史、令諸印,印下註印文、印材、印鈕製式,間附考釋,錄印九十六方。冊四,四十葉,四十葉鈐印,每葉鈐印一至二方不等,錄丞、長、稻農、府、事、相、宰、佐、內、士、官、使者諸印,印下註印文、印材、印鈕製式,間附考釋,錄印六十三方;冊五,三十八葉,十一葉王成璐、陳淵泰跋各一則,另胡之森撰摹古印譜錄,附合印色法一則,二十七葉鈐印,每葉鈐印一至二方不等,錄父老、倉及蠻夷王、君、侯、長、邑長、仟長、佰長諸印,印下註印文、印材、印鈕製式,間附考釋,錄印三十九方。以上各印均標明釋文、材質、鈕種,且多加以簡單考釋;冊六,為附本,尺寸大小有別於首五卷,是譜板框粗線墨刷,日字格,橫七點八,豎十一點六公分。扉葉有胡篔谷署「廉普太史鑒定,青琅玕館印存,胡篔谷手鐫」題耑一則,繼王成璐小引一則。尾附顧翰、方朔跋各一則,書口有「青琅玕館印存」字樣,附葉數、卷數,六十葉,十四葉題耑、王成璐小引、顧、方跋,四十六葉鈐印,每葉鈐印一方,印下繫釋文、無邊款,錄印四十六方。全譜六冊,總錄印三百八十七方。成書於道道光二十二年(1842)。

附註:                                

此譜另見有胡之森《青琅玕館摹古印譜》五冊與《青琅玕館印存》一冊之合輯本,又有《青琅玕館摹古印譜》四冊五卷本及《青琅玕館印存》二冊一卷本。

書籍外觀:線裝10.10X18.70cm       

編著者:胡之森(篔谷)                         

印人小傳:                              

胡之森(篔谷)。1843│?。湖北江夏(今武昌)人。號篔谷、昀谷。齋堂為青琅玕館。工篆刻,畫竹得文與可風趣。篆刻善摹古印,得遇王成璐,盡觀其家藏《印鼎》、《印藪》、《印叢》、《印錄》諸譜,遐搜旁摭,參互考訂,復取石章一一摹之,藝遂益進。有《青琅玕館摹古印存》存世。

編輯者小傳: 

胡之森(篔谷)。1843│?。湖北江夏(今武昌)人。號篔谷、昀谷。齋堂為青琅玕館。工篆刻,畫竹得文與可風趣。篆刻善摹古印,得遇王成璐,盡觀其家藏《印鼎》、《印藪》、《印叢》、《印錄》諸譜,遐搜旁摭,參互考訂,復取石章一一摹之,藝遂益進。有《青琅玕館摹古印存》存世。

序跋者小傳:                                                        

顧翃(駿孫)。生卒年不詳。江蘇無錫人。字駿孫,號南崖。齋堂為金栗庵。貢生,官昭文訓導。亦能印,嘗雲:「往予喜從當代篆刻諸名家遊,博觀秦漢古印,因得摹印之法,心識其法外之意,與意到而法不必皆到,而實未嘗無法者,於是知印人之運攬,殆如庖丁之刀,輪扁之斤,秦越人之鍼石,有不能喻之於言者存」。存世有《金栗庵集》。嘗為胡之森《青琅玕館摹古印譜》撰序。

陳淵泰(上之)。生卒年不詳。江蘇青浦(今上海)人。字上之,號醇甫。道光十二年舉人,性肫懇,幼承世父琮,父瓏緒論。好古敦行,其治經也初學虞氏,易後尤致力於三禮。珠溪剏建書院,延淵泰爲院長,敎後進必勖以古學,居鄕力持名義,凡里中設賭厰、演花鼓戲,輒白有司嚴禁之。著有《吉祥止止室詩稿》存世。嘗為胡之森《青琅玕館摹古印譜》題辭。

王成璐(佩湘)。1794│?。江夏(湖北武昌)人。字佩湘,號廉普。齋堂為敬愛堂。嘉慶戊寅貢士。道光癸未翰林。善治印。嘗為胡之森《青琅玕館摹古印譜》撰序。

方朔(以蕃)。生卒年不詳。浙江遂安人。字以蕃,號硯樵。山水古秀,得荊、關遺意。好遊,每采藥瀛山寶石間,經旬不返。著《硯樵集》存世。嘗為胡之森《青琅玕館摹古印譜》撰跋。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誰人曾予評說(之九)﹒﹒﹒﹒﹒﹒閒話《青琅玕館摹古印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