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院作品选登
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寄语: 首先祝贺同学们完成学业,在你们成功毕业的今天,你们将开启一扇新的大门,这也许是一条未知的通道,但你们无法抗拒这充满冒险和挑战的世界,这是一个飞速变革的时代,充满机遇的时代。央美给了你们志向和才能,我相信你们大多数人都能胜任未来发展的基本要求,也会有一些人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诱惑和磨难中保持人性的光辉,因为赢得自己的尊重并非易事。我经常说,中央美院的文化密码是“品德、品格、品味”, “品德”者,体现了一个大写“人”的处世态度;“品格”者,就是他不会随波逐流,是一位知识分子的操守;“品味”者,展现了专业的判断、视野和高度。 “人文”才是央美人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人文”所蕴含的是央美人特有的处世态度、人格风骨、思想情怀和学术风范,作为一生的操守,绝非易事。 在人生的舞台上,重要的是可以给自己一个完美的谢幕。 祝福你们的明天! 《公共艺术讲述城市故事》 40x40x40cm 4组 综合材料 作者:陈增华 指导教师:王中 作品阐述: 作品以青岛海滨雕塑园为创作背景,通过对在地文化的梳理,以四组故事化的空间作品来讲述城市与大海,历史文脉和未来展望的故事。 《琅琊问月》秦皇汉武等帝王多次驾临地,探究天文历法,铸就“琅琊时间”。 《崂顶仙风》崂山是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哲思问道久负盛名。 《守山望海》大海见证了城市的历史更迭和悲欢离合。 《诗与远方》无畏艰险与挑战继续前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阳台星人(一)》 80x80x150mm 作者:陈芃芃 指导教师:田海鹏/张乃仁/郝凝辉 《阳台星人(二)》 80x80x150mm 作者:陈芃芃 指导教师:田海鹏/张乃仁/郝凝辉 作品阐述: 作品基于传统珠宝盆景艺术的金属工艺研究,结合当代消费文化审美情趣,赋予了家居摆件以愉悦性和功能性。 作品全系列十五件盆景均为作者亲自制作,每一件都通过可拆分的结构有着不同的附加功能,希望能将以手工造物见长的民族文化得以承传。
银/铜 2017 作者:李孟彤 指导教师:田海鹏/张乃仁/郝凝辉 作品阐述: 该系列艺术衍生品以苏新平老师《奔走的人》为创作基石,以日常生活艺术衍生品为载体,寻找艺术衍生品、人与社会现状互动的可能性,使高高在上的艺术原作走进平凡的大众生活,让更多的人在熟悉的艺术作品前多停留片刻。
光敏树脂/综合材料 作者:刘毅恒 指导教师:田海鹏/张乃仁/郝凝辉 作品阐述: 作品通过搜集城市中不同的声音来源,通过参数化的形态演变,灯光与机械的结合,构成了声音在视觉形态中的呈现。 《闽南记忆——天一总局环境改造设计(一)》 109x510x150cm 作者:卢伟平 指导教师:卓凡/林学明/樊绯 《闽南记忆——天一总局环境改造设计(二)》 1300x132x220cm 作者:卢伟平 指导教师:卓凡/林学明/樊绯 作品阐述: 闽南侨乡近代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是中国近代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产物,这些建筑记录了侨乡近代社会文化的变迁;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地域性建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天一总局环境改造设计,主要立足于如何改造历史建筑,为村落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活化空间,更好的延续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精神。以闽南青石和惠安传统石雕技艺运用于这些建筑的改造设计方案的模型中,力求使建筑雕刻模型在表达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更具有艺术表达。
《轰趴主题空间总体设计》 布料/亚克力等综合材料 作者:覃枢 指导教师:黄建成 作品阐述: “轰趴”是英文“HOME PARTY”的英译发音,指的就是家庭派对。通过对整个空间环境色彩情感的营造以及空间构成的不同研究分析,设计一个区别于以往人们认知的休闲娱乐主题空间。
4200x1600mm PVC/ABS板/亚克力/木 作者:王燕燕 指导教师:林学明 作品阐述:
作者:熊淼 指导教师:陈晓荭/尹刚/舒霄/曹田泉 作品阐述: 本片以荒诞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工业文明进程中异化人生状态的反思和感悟。 《摄氏度0哈尔滨展示体验模块设计》 2800x900mm 混合材料 作者:殷其雷 指导老师: 黄建成 作品阐述: 我们都知道方盒子代表着现代建筑,而古典建筑中常常会出现球形的穹顶。提炼出三维的立方体和球体,让两者进行交叉融合的对话。现代建筑的立方体盒子用于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中使用性便利,但在展示空间中直角的实用性缺少了一丝趣味。将立方体对角分开,再去除球体的交集,就成为一个公共展示空间的模数单元体。在摄氏度为零时,水与冰的状态不会产生变化。新老建筑的进化与演变不是简单的替换,而是一种传承的迭代。 《水之梦》 167x170x94mm 铜/玻璃 作者:牛继敏 指导教师:田海鹏 作品阐述: 探索一种全新的用水体验卫浴产品,从水的清澈、柔美、安静、自然界中存在的形态、刚与柔的哲学内涵中提炼设计语言,创造优雅、禅境的多维感受;以及自然体验回归和对环境的反思。 建筑学院作品选登 《黔东南郎德上寨环境设计》 作者:蒋轲 指导教师:丁圆 作品阐述: 设计着眼于对于文化景观的研究,当我们把存续千年的价值因素纳入考量范围时,会发现它对我们的设计产生着明显的引导和限制作用——铺装、植被等平常设计中大有文章可做的景观要素对于特定的文化族群来讲变成了具有图腾符号内涵的特定样式,承载着精神意义,不可随意更改和破坏。因此,设计在整合街巷系统,创造活动空间的同时,力求对影响聚落景观的价值因素加以保护和强调,同时尽量避免精神内涵与象征意义的滥用。 《西安曲江文化中心设计》 作者:李强 指导教师:刘彤昊 作品阐述: 探寻非建筑领域与建筑的联系一直是建筑师与艺术家的兴趣所在。但建筑毕竟是一项复杂而实际的建造活动,需要控制的因素非常多,很多深入而严谨的理论,面对复杂的建筑,显得力不从心。笔者希望通过对建筑与竞技体育的研究,丰富非建筑领域与建筑关联的理论内容,并从竞技体育运动认识经验中寻找一条能够指导建筑形式生成的实践方法。本设计选取西安市曲江遗址公园东侧一处用地作为建筑基址,作为将研究理论应用于设计的一次尝试。 《郭家庄村民活动中心设计》 作者:板玮天 指导教师:王铁 作品阐述: 乡村内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各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不断的交叉重叠,其动态性不是设计师能够把控和掌握的。设计师面对乡村这个庞大的关系网络,是一种微弱的存在。我们能做的,可能只是关系中的一条线,连接其中的几个要素。所以设计师应该是低姿态的,这种态度反映到具体的设计中便是是对乡村的低影响、微介入式的参与,在乡村的语境下,对人、建筑、场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应。 《乡愁与民宿——“十六家”民宿设计》 作者:曾梦楠 指导教师:韩光煦 作品阐述: 在中国现代化、工业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文化与生活环境在不断加剧的城市化进程中受到冲击。一方面乡村必然向城镇化转型,另一方面乡村旅游成为时尚。民宿正是这两股潮流的交集点。“乡愁”不仅仅是个人的感情抒发,是一种基于共同社会经验而产生的“身份认同”。作品从情感线上探索一种属于建筑的语言,结合实践为乡村民宿的建筑设计提出一个新的视角与可能性。 《教堂设计》 作者:冯晓晨 指导教师:王小红 作品阐述: 叙事性一直是建筑师们热衷于讨论的话题,但是什么是叙事性以及如何营造叙事性,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修辞叙事学家费伦提出了叙事性的俩个变量,文本动力与读者动力很好的解释了叙事性的强弱问题。叙事性的本质在于传递情感,而光影一直以来都是表达情感的利器,本设计以教堂为载体研究了空间中光影的叙事性是如何建立的。 《首钢产业园区改造及媒体化设计》 作者:刘晶晶 指导老师:常志刚/杨洲 作品阐述: 作品说明:本作品是对旧工业遗产进行的一场改造,它基于新媒体的技术;是将旧建筑与新科技相结合的一个尝试,是新与旧的对话;是通过新理念将公共艺术与场所精神以老建筑为载体进行的一次探索,以激发老工厂园区的生命活力为目的。 《乡村综合体设计》 作者:刘晓东 指导教师:王铁 作品阐述: 作品说明:乡村综合体,是以村庄为基础,以农业为主导,融合工业、旅游业、创意、文化、商业、娱乐等三个以上产业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产业经济综合体。 本次设计对南戴河老建筑的元素加以提炼,形成独特的建筑符号。在新建建筑中加以使用,按照“海滨家园,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围绕建设海滨特色旅游型民居这一载体,打造多种空间结构从新组合并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新型综合体建筑空间。 《乡村图书馆设计》 作者:谭钰琳 指导教师:王小红 作品阐述: 该图书馆位于黄果树瀑布地区的安庄坡村,通过论文研究对文化建筑与场所精神营造所提出的设计策略,创造表达场所特质的内部空间和开放的中庭空间,建立人与环境的视觉联系,使人们在建筑内部获得场所精神的感知。建筑功能的多样性,使之成为各种行为活动相遇的场所和文化活动的集结点,让人们获得生活的意义。内部空间的营造让人们在连续的空间秩序中产生独特的空间体验,从多维度感受场所的意义。 《七巧 · 水世界 · 鲯鳅》 1500x1500mm 布上油画综合材料 作者:杨陆峰 指导教师:陈曦 《七巧 · 水世界 · 乌贼》 1500x1500mm 布上油画综合材料 作者:杨陆峰 指导教师:陈曦 作品阐述: 任何群或者有关群落的意识形态都会产生矛盾对抗:个体间的独特性、自私性与排他性;群体间的防卫性、攻击性和互溶性,它们彼此排斥,相互消解。正是这些隐形机制所蕴含的力量不可预知,错综复杂,盘旋上升产生了一股动势,产生了一种抽象的能量。这种能量也映射到文化的发生,发展及消亡的过程中,引发了从个体到群体,再回归于本我的思考;引发了对于自我身份认知重新架构的欲望。 《“曲”形态设计语言下空间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作者:翟张华 指导教师:邱晓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