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瑞雪丨为什么不给孩子模仿?

 咨询师曹丽君 2017-09-15



模仿的敏感期

文丨 孙瑞雪


一位妈妈说:“我儿子现在1岁4个月,非常喜欢去厨房看大人炒菜、蒸饭、烧开水,喜欢自己打开橱柜,拿出勺子、铲子、油桶、酱油瓶、水壶玩耍。我个人认为只要安全,又有大人看着小孩,就尽管让他看,让他玩儿。他玩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而我婆婆认为要让小孩懂规矩,要让小孩明白这些是厨房用具,不能用来玩儿,认为我太惯着他了。真不知哪种观点是正确的?”


模仿”这个词,使用在这个1岁4个月的孩子身上是最合适不过的。只是很多老人并不知道“模仿”是0~3岁期间很重要的智力发展过程。


模仿”是指孩子重复原型所显示的行为,表明儿童的心智已经发展到领悟和掌握某行为背后的能力的时候了。


模仿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就好像儿童可以停在某一种系列的动作中,然后将此动作重复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由于它是身体的,因此是动作的模仿。这也是刚开始的模式,发展到后来,当然是对更抽象的事物的模仿。比如,语言的模仿、个人气质特质的模仿、风格的模仿……

成人后,模仿也是启动与模仿者心智相接近的某种智能和生命内在的需求,最终超出模仿者,形成自己的特质。但开始无一不是从模仿开始的。这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成长模式。就好像一个音乐家在听完一首美妙乐曲时,可以在乐器上重复一样,只是人们不称其为模仿。就如同一个学生喜欢他的老师的一切:行为、气质、语言、思想、思维模式等等。事实是,那就是模仿。模仿是成长的一个临界点,模仿存在于人的一生中,一直发展到确定他们所属的范畴,也就是将自己的属性归类,模仿才结束。


对于儿童来说,如果他看到某一行为自己无法确定而不能完成时,就不会模仿,而会苦恼焦虑。或是儿童根本没有发现这个行为的时候,也不能模仿。两岁左右最明显。


在许多儿童的科教片和儿童认知发展的教材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例子:“婴儿躺在垫子上,父亲的脸对着他,伸出舌头,婴儿也伸出舌头,父亲笑了,婴儿也报之以微笑。”这是婴儿在几个月时,有选择性的模仿。因为这时候,婴儿对自己口的使用是最有能力的。如果做出同样手的动作,儿童的敏感度就不够或者根本不会察觉和模仿。

当孩子的年龄成长到2岁时,孩子不但模仿各种行为,而且开始模仿社会性行为,并且可以把行为协调起来,系列模仿。儿童选择性的模仿,基本集中在对父母行为的模仿上。所以父母炒菜,他也炒菜;父母扫地,他也扫地。与此同时,我们会发现孩子还会经常性地重复父母的语言、表情,重复父母的某些特定行为。


儿童要透过这一个过程由一个简单的生命状态过渡到一个更高的状态中,也是儿童从内在世界走向外部世界最早期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会持续半年的时间。表面上看这一阶段的孩子似乎没有自我,但我们要知道的是,孩子必须通过这一阶段才能形成自我。


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很好地度过,这一阶段的发展就会滞后,所以我们也常常看到五六岁的孩子模仿老师或一些大孩子的行为。


上面那位妈妈说的模仿行为相对更容易接受。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看起来似乎更加无聊的模仿,比如有些孩子模仿摔倒,再摔倒,再摔倒……每一次摔倒都带着巨大的喜悦。父母不明白孩子为什么重复这样毫无意义的举动,就会制止儿童。而这个制止的过程恰恰破坏了儿童敏感期的正常发展,从而妨碍儿童智能和认知的发展。智能发展的阻碍必然会伴随相应的心理问题的出现,这都是成人后大脑平庸的一个早期的现象。


J·凯根说:“对于儿童,模仿可以是一种获得愉快、力量、财富或别的渴望目标的自我意识的尝试。”所以我能给父母的最好的建议就是:

一、让孩子去做,模仿没有对与错;

二、尽量放慢自己的动作,满足儿童模仿的需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使孩子平稳地度过这一时期。


 

2017年,

爱和自由公益讲座免费录播视频来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