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懂儿童思维发展的本质 父母育儿会走很多弯路

 读书作乐 2017-09-15

客体永恒性——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

如果给孩子一些吸引人的玩具,就在他们要够着的时候,用布盖上玩具,挡住不让他们看见。小一点的婴儿会立刻停止够玩具的动作,把注意力转向别的地方;大一点的婴儿在玩具被遮挡时,会继续找玩具,他们会盯着布,用手把布掀掉,寻找布下的玩具。这就是经典的藏猫猫游戏。

通过观察发现,婴儿看世界的方式完全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东西存在与否完全取决于他自己对他们的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不断增加——大概要1岁以后——孩子才慢慢意识到事物是客观持续存在的。

说到客体永恒性,不能不提一下孩子的分离焦虑。

孩子大约从9个月到1岁左右开始,慢慢开始习得客体永恒的概念。但是在这之前,孩子的逻辑是非常决绝的:你在眼前,你就在。你不在眼前,你就不在。所以,对孩子来说,每一次分别,几乎都像是场悲壮的“生别离”。所以妈妈们会发现,有些孩子是妈妈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有些孩子夜里睡不安稳,需要妈妈在身边才能睡踏实。

从出生开始,孩子的概念里,自己就是和妈妈一体的。等到自我意识萌芽后,发现妈妈是会离开的,则又开始随时担心被抛弃。我认识一个朋友,她的孩子每两个月就会得一次湿疹。全家人都着急上火。问到我,我告诉她,这根本不是病,这是孩子情绪上出了问题。因为我这个朋友非常忙,每隔两个月就会出一次远差,持续一周以上。于是对孩子而言,每一次和妈妈的分离,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孩子会觉得恐慌,无法理解妈妈为什么周期性消失。中医讲,忧伤肺,肺主皮毛。所以皮肤上就有了变化!不要小看宝宝的情绪杀伤力,越快乐的宝宝,身体就会越好!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妈妈要短暂离开孩子,必须要让孩子知晓,并且在承诺孩子的时间范围内回到孩子身边。否则孩子就会认为你不要他了,由此引发更强烈的焦虑情绪。也因此,我们建议父母亲,尤其是母亲,在宝宝3岁前,不要长时间与孩子分离。

自我中心——尊重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孩子天生认识不到别人的观点可能和自己不同,他们完全以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

可以用经典的三山实验来解释这个术语。在孩子座位前摆着三座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山的模型,再出示给他们一系列从不同角度拍的山的照片,要求他们找出与他们看到的相同的照片。然后,在山模型的另一端放一个娃娃,要求孩子从相片中找出与娃娃所看到的相一致的一张。大部分学龄前的孩子会再一次指那张与自己看到的一样的照片。

通过这个实验可得出结论:这是儿童自我中心的表现——他们不能离开自己的角度,认识到别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同样的景色。皮亚杰提出的这个术语并没有贬义,只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跟自私无关。不能像看待成人那样,认为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膨胀、自私自利。

经常会看到一些爸妈,在两三岁的孩子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时责怪他,甚至给孩子贴上道德标签。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处于“自我中心”的时期,不肯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别人,是捍卫自我的一种外在表现。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把玩具留给它的主人,并为新来的孩子寻找其他替代物。

万物有灵——对孩子做生命教育

最初,任何物体都被孩子看成是潜在的有意识的,比如一块石头,他“知道”自己被移动。后来孩子认为只有动着的物体是活着的,比如自行车或被风吹的叶子。而生命也就局限到河流、风等自发运动的东西。最后,孩子认识到生命仅仅在动物和人类中存在,自然界中有生命和物生命的区别有根本不同。

去问问你的孩子吧,如果你的孩子处在认为万物有灵年龄段,完全可以借此来给孩子做一些生命教育。比如教孩子珍惜生命,爱护大自然,关爱小猫小狗等动物。

TIPS:认知发展是阶段性的吗?

孩子理解世界的发展过程是一系列的阶段性的,而不是一条连续的线。孩子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分为4个主要阶段,每一阶段都代表认识方式的本质上的不同。在每个阶段,孩子都会出现思维上的重新组合调整,而且虽然孩子达到这些关键阶段的年龄各不相同,但是发展的次序却是不变的,不能跨越。

感觉运动阶段(出生到2岁):依靠感官和动作来学习和理解他们的环境,尚不能再头脑中再现世界。客体永恒性就出现在这个阶段。

前运算阶段(2~7岁):能使用符号思维、语言、头脑中的形象来理解世界。假扮游戏出现,孩子能够清楚地辨别出现实和幻想的不同。思维是自我中心的,一直到这个阶段的后期,孩子才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获得了大量的心理操作能力。如,多重分类、逆向、序列以及守恒。逻辑思维在这个时候出现,但仍主要与具体事件而不是与抽象概念想联系。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在这个时期,能够进行包括纯粹抽象和假设的概念进行推理。他们不必经过实际操作就能想出大量解决方案,并有能力在完全假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思考越来越建立在想法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基础上。

不过,现在很多心理学家在进一步研究后,发现他们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孩子成功完成任务的年龄要早很多。在阶段性上也有很多质疑,大量的证据显示,认知功能的转变并不像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渐进的。

然而,不管是阶段性明不明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认知发展能力出现的顺序不会变化,只是会因孩子的个体特征而不同。了解了这些先后顺序,我们至少可以更明白:孩子在某个阶段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并非真正的问题,只是孩子内在发展的需求而已。

做从容的父母,从读懂孩子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