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荆芥———血中气药爱女科

 包羲老子 2017-09-15

 
 
 
 

【性味】味辛而苦,性微温,归于肺、肝经。

【功效】解表散风,宣疹透毒,散瘀理血。

【药论】荆芥味辛而苦,入以气血,且其物一茎直上,对枝对叶而生,虽说是解表之药,实则以治血为主。按荆芥善入于血分之内,其对枝对叶者故善治红,这个道理相信大家已经很是知晓。然其一茎直上,味辛而气芳香,所以它的实际功效应该是入于血而出于气。如果用它来治疗血病,一般都会加合一些气药来同用,荆芥本来就是血中气药,所以最是相宜。但如果用它来治疗气病,断不得合血药同下,因为担心这些血药会引邪深入。

辛温解表药中,能够宣疹透毒的药物并不多见,惟薄荷与荆芥拥有此功能。按疹毒隐陷于肌肉之中,所以如果要宣透它们,则所用到的药物就必须有入于肌肉之内的能力然后才能升发之。薄荷与荆芥,都是芳香之物,当然就善于入脾经肌肉之间而透发疹毒。只是其用终在于表,所以我们就谓其归于肺经。或者说,它们能入于脾却终不归于脾。又疹毒非红即紫,似属血证,而此二物皆味辛而苦,入血以治气,所以都有宣疹透毒的效果。

《本草新编》里面对荆芥的药用描述是:“荆芥,味辛、苦,气温,浮而升,阳也,无毒。能引血归经,消头目之火,通血脉,逐邪气,化瘀血,除湿痹,破结聚,散疮痍。治产后血晕有神,中风强直,亦能见效。但入之血分之药中,使血各归经,而不至有妄行之虞;若入之于气分药中,反致散气之失。荆芥性升,与柴胡、升麻相同,乃柴胡、升麻入之补气之中,能提气以升阳,而荆芥独不能者,以荆芥虽升而性浮动,补阳之药,尤恶动也。血过凝滞,荆芥之浮动则易流,所以可引之以归经。气易散乱,荆芥之不更助其动乎。气过动必散,此所以不可用之于补气之药耳。”

傅青主比较喜用荆芥,而根据相关考证,陈士铎的《本草新编》其实是傅青主所传,以托名陈士铎而公诸于世的。所以,如果要考究傅青主的用药思路,就不得不看看他在《本草新编》里面对荆芥的药性论述。纵观上文,则“引血归经”四字最为关键,毕竟这种功效对于女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现在的问题是,荆芥乃辛散之品,它怎么会有这种功效呢,它是如何引血归经的?按荆芥味辛而苦,味辛则入气,味苦则入血,现在苦辛皆现,二者相合则既不入气也不入血,而是相互牵制进入营分。而后,因苦克辛(火克金),则苦先发挥作用,先从营入血,以引那离经之血循环正常脉道。接着,才是辛味发挥作用,以散营分凝滞,或者从卫解表。

李时珍说:“荆芥归足厥阴经气分,擅长祛风邪,消瘀血,破结气,解疮毒。厥阴属风木,主藏血,相火寄于肝,故其为治风病、血病、疮病的要药。荆芥反鱼蟹、河豚,本草医方书中未提及,而民间书中常有记载。据《延寿方》的记载,食用一切无鳞鱼时须忌荆芥,若吃黄鳝鱼后食荆芥,会使人吐血,地浆水可以解救。与蟹同食,可致人动风。《辍耕录》谓,凡食用河豚,不可服荆芥,二物相反。《苇航纪谈》记载,服用荆芥风药时,忌食鱼类。”

大抵鱼类之卦象坎水,血亦水类,故鱼类自入于人体之后,经由营而入于血。而风药恰恰相反,其用在表,多是经由气而出于卫。故鱼类与风药性实相反,同食如果不发生相互作用则无事,否则就会相互牵制而发生病变。特别地,无鳞鱼与荆芥之反性更是明显,故其同用会使人吐血。而用地浆水可以解救,大概是取其含土性之缓和以缓急,兼且地气阴性能量能平衡此二种湿热药物的道理吧。按照相关经验,荆芥的用量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祛风升阳用在气分则量宜小(3克左右),舒肝散瘀用在气血之间则量宜适中(6克左右),理血止血用在血分则量宜最大(9克左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