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肉桂———为诸药先聘通使

 包羲老子 2017-09-15
 

肉桂———为诸药先聘通使

【性味】味甘而辛,性大热,归于心、脾、肝、肾经。

【功效】温阳散寒,通脉止痛。

【药论】有些医生在治疗某些喉间痈疮(如咽喉发炎)的时候会用肉桂,这是因为这些都是虚寒阴火的喉疾,非用引火归原之法不能治疗。肉桂用于治喉间痈疮,属特殊情况。现代人多数都不注重养生,小孩子则通宵玩游戏,成年人则色欲横流,以致肾精内耗而变生阴虚火旺之疾,当用此物以引火归原。其中道理,实质就是肉桂一物能有效地补益肾阳,为肾脏提供足够能量以灌溉四方。然此物不外树皮罢了,其何德何能可以直达肾脏之中?我家中种有肉桂树一棵,也常切其皮自尝以明其药性,此物入口甘香,开始不觉热性多少,然其后劲力量则甚大,弥久药力犹存,故而知肉桂确实能把药力保持到它被人体吸收至肾经之后,所以它在肾中还能有效地发挥其药力作用,并且能够把肾经的能量一直打通到咽喉这个关口。因此,肉桂给我的感觉就像真武汤的浓缩版本。

《雷公炮炙药性论》说,将桂钉入别的树根,那树就会死。李时珍对此表示认同。清朝的中医药理论家汪昂根据这个记载,便得出了肉桂能克木的结论。应用在医药理论上,也就是本品能抑肝风而扶脾土,此乃肝木盛则克土,辛散肝风,甘益脾胃之理。又土为木克,则不能防水,故行水方中,亦多用桂,如五苓散、滋肾丸之类。特别地,对五苓散中桂枝理解为肉桂,这个问题,历代一直在争论,核心是张仲景使用的桂枝,到底是细细的树枝、还是厚厚的肉桂?这是一棵树上不同的部位,有很多人认为是肉桂,因为张仲景总在桂枝后面标注要“去皮”,现在桂枝那么细细的,还哪儿有地方去皮啊?总之两种观点都有,现在临床中基本用的是细细的桂枝,但我们却认为是肉桂。首先是这里治疗部位在下焦肾与膀胱,所以肉桂优先,主要是取其补命门之火以行气化水湿。再有就是仲景注要“去皮”这个问题不在肉桂皮粗糙,其实肉桂的外皮其致密性很好,如果连它这样的质地都要去皮,那么所有用到树皮的中药都应该要去皮了,但仲景却没有这样做,只是在肉桂这里注明要去皮(所去的皮是最外层那薄薄的一层)。其中道理,主要还是大凡植物的外皮都有收敛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利用其味辛以开气结,同时作为动药的作用,所以要去皮。如果用上桂枝,则发散有余而补火不足。

张隐庵说:“桂本凌冬不凋,气味辛温,其色紫赤,冬对应水而紫红色对应火,这些现象都说明了肉桂是水中所生的木火。肺肾不交,则为上气咳逆之证。本品能开启水中之生阳,而上交于肺,则上气平而咳逆除矣。”

肉桂经寒冬而叶色更青翠,可推知其性必属大热之物,其得水气甚多,故能益肾水,其性大热,自然强于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类的疾病。问题是,考究肉桂的生长情况,易知其主产于南陲火热之地,尤以两广多见,而其性既是如此大热,那么,它又怎能在这样的地方生存下去呢?

我们知道,肉桂的皮里富含油脂,现在常称之为桂皮油。其油色黄,显然是经肉桂之大热与外界之邪热合而反复煎熬而成。但正是这个久经火炼的桂皮油,自然地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隔热屏障,使得外邪不得以入侵,故桂树才能在南方这样的气候下安存。否则,桂树必致阳盛阴衰而死。当然,即便肉桂生长在南陲火热之地,但多数是挑水液比较充足的地方生长,这也是寻求阴阳平衡的一个办法。

肉桂之枝,也就是桂枝,其性自当与肉桂相差无几,惟其尚小而其性稍弱,终不及肉桂之大热而仅属性温。所谓气薄则发泄,气厚则发热,故相比之下,桂枝善于上行温通心阳,而肉桂强于下行温补肾阳。桂枝以其为枝而能够横行手臂,这就是“以枝治肢”的道理。徐灵胎谓受风有热者,误用桂枝则吐血,诚是确当之论。按桂枝本善温通心阳而行血,若受风有热而再行其血,则血行而挟热,热迫血离经则必致吐血。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这是因为,汗在营为血,在卫即为汗,无汗则表实,故用麻黄发之;有汗则营虚,桂枝味甘能补,故用桂枝补之。毕竟,《神农本草经》里面明言桂枝能够“补中益气”。所以《伤寒论》的小建中汤也用桂枝。其实小建中汤本来就是以桂枝汤作为底方加减的,因为仲景很懂得“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的道理。

中国台湾的谭杰中说:“就病理而言,一般说呼吸浅的人是肾不纳气,所以桂枝或肉桂通阳的药性,在这里也很有用。如果去翻翻《傅青主男女科》,就会发现:要直接补肾的药,傅青主多半会加一点炮附子,可是,放在大剂滋阴药队中用来引火归元的方,就一定是用肉桂。《神农本草经》也说肉桂这味药是''为诸药先聘通使’,除了本身温补肾阳之力之外,它通阳的效果亦为其他药物形成了一种搭铁轨的效果。这个药性的特征在桂枝汤本方不显著,可是在桂枝龙牡汤、天雄散、桂甘龙牡汤、肾气丸之中,就成了相当重要的主结构之一。如果把桂枝通阳的性质也考虑进来,《神农本草经》中,它主''上气、咳逆、结气、利关节’等效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肉桂或桂枝,作为动药所具有的通阳效果,在临床配伍的时候显得格外重要。一般情况下,属于肝经的问题就用桂枝,属于肾经的问题就用肉桂。比如治疗阴虚型肝硬化腹水,就常在养阴柔滋淡渗的基础上,略佐桂枝5克左右以阳行阴而利小便。若遇重症尿毒症患者,水肿、呕逆、小便不通用西药无效者,如果用五苓散来治疗,就会考虑配合肉桂15克以使少火生气,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

唐容川说:“人身之气,生于肾中—阳实则借鼻孔吸入之天阳,历心系,引心火下交于肾,然后蒸动肾水,化气上腾出于口鼻。仲景肾气丸多用地黄、山药、左丹皮、山茱萸以生水,用茯苓、泽泻以利水,然后用桂导心火下交于水,用附子振肾阳以蒸动其气,肉桂之能此气者如化,乃仲景善用肉桂之妙,非肉桂自能化气也,若单用肉桂,及合血分药用,则多走血分,不是气分之药矣。又如桂枝,色赤味辛,亦是人心肝血分之药。而五苓散、桂苓甘草五味汤,均取其入膀胱化气,非桂枝自能化,实因茯苓、泽泻利水,引桂枝入于水中,以化水为气。与肾气之用肉桂其义相近,不得单言桂枝,便谓其能化气也。至如黄芪五物汤治血痹,当归四逆汤治身痛,皆取桂枝温血脉。可知心火生血,而秉火气生血,而秉火气者,入于血分。乃是一定之理。”

张锡纯说:“药物之性原有一定,善升者不能下降,善降者不能上升,此为一定之理。何以桂枝之性既善上升,又善下降乎?凡树枝之形状,分鹿角、蟹爪两种。鹿角者属阳,蟹爪者属阴。桂枝原具其鹿角形状,且又性温,温为木气,为其得春木之气最厚,是以善升。而其味又甚辣,辣为金味,为其得秋金之味最厚,是以善降。”

此外,张氏还举例“桂枝加桂汤用之治奔豚,是取其能降也”,并进行一番解说,但不能令人信服。奔豚是古代中医的一个病名,豚是小猪的意思,由于此病的证状是有一小团气自下焦往上冲,就像一头小猪往上奔跑一样,所以就叫作奔豚。西医认为这就是一种神经官能症,因为到医院去做各种检查,并不能发现任何异常。中医认为伤寒发汗过多就容易伤心阳,心阳被伤,下焦寒气水邪之类上冲,就引发了奔豚。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导致奔豚的病机,一个是心阳被伤,下焦寒气上冲;还有一个是心阳不足,水邪上冲;再有就是在《金匮要略》里提到的肝气郁结,郁火上冲。其中,水邪上冲的用苓桂术甘汤;郁火上冲的用奔豚汤;而寒气上冲的用桂枝加桂汤。很明显,张氏在论述的过程中只提及到心阳被伤而寒气上冲的奔豚。所谓桂枝加桂汤,就是在桂枝汤中,把桂枝的量由三两加到五两,加重桂枝在这里的作用很明显就是为了治疗被伤之心阳,通过加强温补心阳的效果,以强心振阳来威镇下焦寒气。所以,桂枝在这里尽管显效在降,但它的实际作用机制并不是这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