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中医医院跟师心得

 邈思遐想 2017-09-16



本次来北京中医医院学习中医的理论和临床,我收获颇多,有幸现场聆听多位老师讲课,尤其是跟随马家驹老师学习,受益匪浅,现谈谈我的跟师心得。


在跟师学习过程中,我领悟了老师讲的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中医思维在我的头脑中越来越清晰。现举两例说明之:


1、初诊:2017.8.29

患者:高xx,女,53岁,咳嗽2周,无痰,咽痒,喷嚏,易出汗,口干,喜热饮,大便干,夜尿3~4次。舌淡苔薄,脉沉弱。给予五苓散合桂枝汤加减。


猪苓10g 茯苓30g 泽泻15g 炒白术15g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10g 生姜10g

大枣10g 黑附片10g 枇杷叶10g 灯盏细辛10g


2017.9.5复诊,咳嗽基本痊愈。汗出不明显,口不苦,夜尿1次。上方加减化裁,再开3剂,加以巩固疗效。


分析:患者咳嗽,口干、喜热饮、夜尿3-4行,属于水饮内停,喷嚏、汗出属表证,舌淡、脉沉弱属阴证,故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故以五苓散合桂枝汤加附子等治之。

 

2、初诊:2017.9.5

患者:张x,女,46岁,咳嗽10天。咽中异物感,咽干,汗出,二便调。舌淡齿痕苔薄白,右脉滑、左脉细弱。给予当归芍药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当归15g 川芎10g 白芍15g 桂枝10g 

炒白术15g 泽泻15g 猪苓10g 清半夏15g 

紫苏梗10g 厚朴10g 茯苓30g 生姜10g 

灯盏细辛10g

上方7剂,2017.9.12 复诊,诸证皆消。


分析:患者咽部异物感为痰气互结之证;咽干、舌淡、脉细弱乃津液不能布达于咽部,属太阴病。因左脉细弱明显,考虑存在血虚水盛,合用当归芍药散。概括辨证过程,该患者表现为内有阴证兼有水饮,故拟当归芍药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无论是理论课,还是临床中,马家驹老师始终给我们传授中医的整体思维和前辈的经方理念。比如,病人看的是咳嗽,说的是咳嗽的症状,通过四诊合参、辨证之后,从方药上看,治的却是整体的病机、证候,而不是单纯的咳嗽症状,常听到病人复诊时欣喜地说“咳嗽好了!”


在跟随马老师临床时听到病人说的最多的是“这药神了!”我听后心中一次次荡起对中医的敬佩之情,下决心一定要学好中医思维、整体观念;读经典,勤临床,在基层把中医药用好,让农村的老百姓真正地享受到绿色医疗,在家门口就能花少钱,治好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