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时期楚地、吴越风格青铜簋

 芝润斋 2017-09-16

簋,周青铜重器,功用为食器,与鼎共同形成礼器组合,被认为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见之于《周礼》。实际楚国遗址考古所见,簋大多只出现于高规格大墓之中,且数量很少能达到《周礼》所称的数量,地位较低贵族墓,往往用陶簋代替。但毫无疑问,青铜簋是春秋楚国重要的青铜礼器。

收藏见证历史(6-26)极富特色,春秋时期楚地、吴越风格青铜簋

---鄬子倗簋,春秋晚期,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高30.5,口径27公分

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由于鼎的品类更加丰富,功用更多,包括豆、簠等越发被重视,簋渐趋简化,大多制作较为简朴,这是一个明显的趋势。但这件楚国令尹的簋承西周早中期之风格,制作十分精美,其妻墓中有器形基本一致的另一件,尺寸稍小。

此器盖、身一体,成卵形;四道高凸起龙形扉棱,两侧高浮雕具象兽耳,彰显霸气;盖顶有环形镂空捉手,取下倒置,成为另一个较小的簋,而捉手成圈足,设计极巧妙,实用性极强;主器圈足上铸三只高浮雕兽首,平衡整器,协调自然,极富审美情趣,同时又增加了被献祭的兽的数量。

纹饰以西周晚期流行的横槽纹间隔,盖沿、器颈部、圈足等处饰细密的,如指纹一般的交龙纹,下腹部饰龙骨纹,整体纹饰春秋风格明显,密不透风之感。

这种圈足簋流行于整个春秋时期,在晚期开始出现下有方座(方禁)的簋,并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

春秋同期曽国簋与中原地区类似,器形较简,多三小足,纹饰朴素,部分无纹。

吴越地区,不同于中原及楚地,青铜簋极富地区特色。

收藏见证历史(6-26)极富特色,春秋时期楚地、吴越风格青铜簋

---吴越青铜簋,春秋晚期,江苏无锡北周巷出土,高7.6,口径26.3公分

这件器物从器形到纹饰,都是典型的吴越风格,可以作为标准器。

春秋吴越风格青铜簋,扁腹、矮圈足、耳大多为装饰型,甚至无耳。此器为阔口,也有敛口形。

纹饰为连续细密的简化龙纹符号,类似印文硬陶纹饰。

事实上,从器形,到纹饰,这类吴越风格青铜簋都是印文硬陶器的翻版。而流行于商周时期的印文硬陶本就是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地区的特色产品,相同的功用,区别只是在材质的不同,更何况青铜器所用范,就是陶土所制,因此吴越地区流行与印文硬陶器型、纹饰类似的青铜器,实属正常。

我们今日所见,吴越地区,包括百越,群舒地区,青铜器制造极发达且富有特色,事实上与这些地区陶器(包括原始瓷)的发展密不可分。长期供应中原地区所需的陶器及原始瓷器,本地工匠从器型的把握,到纹饰的演化,从审美能力的培养,到工艺技术的掌控,都有极高的认知,再加上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悠久的用铜历史,这些都打下了吴越地区青铜器发展的坚实基础。

收藏见证历史(6-26)极富特色,春秋时期楚地、吴越风格青铜簋

---乳钉纹青铜簋,春秋晚期,江苏丹徒司徒窖藏出土,高14,口径21公分

这是另外一类吴越地区青铜簋的标准器,模仿西周早中期青铜簋的器形,侈口,束颈,腹较深且微鼓,高圈足,两兽形耳有垂珥。

纹饰也极有特色,如果了解西周早期青铜器纹饰,这个不难理解。乳钉纹实为兽眼,细密的菱形纹饰是早期三层花纹饰的地纹,也就是兽体纹,组合一起代表数量众多的兽(或者龙)。

收藏见证历史(6-26)极富特色,春秋时期楚地、吴越风格青铜簋

---几何纹簋,春秋晚期,安徽屯溪出土,高18.8,口径27.2公分

这件器物非常有意思,整体器形为仿早期中原地区青铜簋,而纹饰则充分体现印文硬陶装饰的风格,可看出兽面,一些简化龙纹,及布局极富特色的竖直线纹及其他一些几何形纹。地区特色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