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子问详解2017年高考英语完形填空

 咨询师曹丽君 2017-09-16

编者按

主持人 / 李俊和

参与讨论嘉宾 / 李静纯 鲁子问 陈新忠 毕勤 程惠云 程岚 孔彬 甘露


鲁子问:完形填空


鲁子问:我们知道,完形(gestalt)意指一个整体,或是一个完整的形式、模式或是形体。一个完形或者说是一个整体,需要考虑到包括整个事物或人及其脉络,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完形是一项促进心理健康及个人成长、解决人际冲突、增进个人效能、改善沟通的工具。完形形式是至今仍在设计领域广泛运用的技术,以帮助读者较好地获取所需信息。完形能力是从不完整结构中,甚至非显性结构中,建构完整结构的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最终完成系统建构的能力。


下面图1是一个最基本的完形结构图,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白色四方形并不显性存在,而是通过我们的完形能力(把四个不完整的圆形所缺部分的方向联系起来,构成我们所见的四方形),而发现其存在。完形填空就是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这种心理能力。当然,这个完形非常简单,三、四岁的孩子一般就已经具有这种能力。


图1.

图2.


鲁子问:上面图2是一个难度显著增加的完形结构。我曾以此图示于多位大学生、大学教师,很多人只能看出线条、菱形,只有五分之一能看出其中的立方体。显然,这样的完形要求更高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从而完形的能力。


李静纯:完形填空早在十多年前就被专家判定是最有区分度的试题,且具有智商测验功能。


鲁子问:高考英语的完形填空,是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是在给定语境中、运用恰当语词、准确表达语义、建构语篇完整语义结构的能力。另一部分名为“语法填空”的试题,则是考查学生运用语法结构建构语篇完整语义结构的能力。


高考现行完形填空是先语篇、再选项的排列形式。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在无选项干扰情况下先阅读不完整语篇,然后再选择恰当的选项。但我们知道,完形填空的选项排列本身有多种形式,如文中呈现选项、文侧(大多为右侧)呈现选项。经我们进行小样本检测,不同形式对完形填空试题难度或测试焦虑度可能有不同影响。


我国高考英语的这种完形填空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选择所给语词建构给定语篇的完整语义的能力,能力基础是认知所给语词的语义,能力关键是选择在语篇设定的语境中语义恰当的语词,能力高度是建构给定语篇的完整语义。即:先得认识所给的词,然后得判断在这个语篇中该选哪个词,制约选择的有语句层面的语境,也有语句之间层面的语境,还有段落与整个语篇的语境。


要考查学生这种判断力,就不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语境,否则不需要判断了;但也不能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语境,否则需要的判断力太高,那就是考查学生的判断力,而不是考查语言能力了。所以,用于评价完形能力的语篇,通常是学生有些了解、但不甚了解的语篇。2017年全国I卷完形填空试题的这个语篇符合这一要求:学生对学校生活了解,但对于美国大学生的生活,特别是选修课的相关内容,并不完全熟悉。显然,这类语篇具有考查完形能力的价值。


既然语篇合适,那我们就需要看看作为选项的语词了。全部80个选项中,有12个(perform, embarrassed, major, request, prohibit, register, ignore, attract, steady, obvious, sponsor, organize)高中词汇,其他全部为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的词汇,如love, idea, dream, learn, story等,不少甚至是答案项,而且其语义基本是该词在词典中的第一义项。这一特点说明:全国I卷完形填空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基本语词的基本语义建构设定语境语篇意义的能力,而不考查偏词、偏义、难词、难义。


所给选项中,经常出现要求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词性的词之间选择恰当的词,如41题的A. searching与B. planning是现在分词,而C. natural与D. formal则是形容词,但四个选项此处功能均为修饰名词process。显然,这是要求基于功能而选择,而不是基于形式而选择。


还有一些小题的选项之间,并非相同范畴的词,如42题A. progress(进展)  B. experience(经历)C. major(大学专业)D. opinion(意见)几乎从不会同时出现同一范畴,但均可成为changed my的宾语。这说明,此处要求学生不是基于逻辑范畴选择答案,而是基于语境的语义关联选择答案。


以上特性要求我们高中英语教学:一要关注小学、初中基本词汇的运用能力,不要过于追求高中阶段所学的“大词”;二要关注基本词义,不要过于关注偏义、难义;三要关注所学词汇的功能,而不只是关注其形式。


以下对每一小题的教学启示进行探讨。在分析时,我们不讨论每一小题命题的科学性,因为这不是我们一线教师所能控制的;而专注于试题的教学启示,因为这是我们一线教师所能把握的。为分析试题的教学启示,我们请两位高二学生进行了试做,我们在学生试做后与他们进行了做题过程的讨论(请学生试做然后分析,是我们十多年分析高考试题的一种方法,发现其所发现的教学启示较为直接,故而此次故技重施)。以下分析的部分内容来自于讨论。


While high school does not generally encourage students to explore new aspects of life, college sets the stage for that exploration. I myself went through this    41   (A. searching  B. planning  C. natural  D. formal)process and found something that has changed my    42    (A. progress  B. experience   C. major   D. opinion) at college for the better: I discovered ASL-American Sign Language(美式手语).


I never felt an urge to    43    ( A. choose  B. read   C. learn  D. create) any sign language before. My entire family is hearing, and so are all my friends. The    44    ( A. official  B. foreign  C. body  D. spoken) language were enough in all my interactions(交往). Little did I know that I would discover my     45   ( A. love   B. concern  C. goal  D. request) for ASL.


41. 此题要求学生在ing分词与形容词中选择恰当语义,显然要求我们从功能角度讲解ing分词语义及用法,而不只是从语言形式进行讲解。本来说明searching的语境来自整个语篇,但两位学生均因前面的exploration而直接判断答案是searching。这说明语句之间逻辑联系对完形能力具有显著作用,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这类能力。


42. 此题progress与experience语义较为容易混淆,但与major, opinion不会混淆。所以,我们不能只是关注语义容易混淆的词,更要关注同一语境下,可能出现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基于语境进行语义词汇图,而不只是语义本身。


43. 这四个词都是初中级别的词汇,显然要求我们更关注这些非常基础的常用词汇在具体语境下的教学。不过,urge这个词反倒让试做学生出现困顿,尤其是此词就在空格之前,导致有一位学生迟疑数十秒,并最终告诉子问不记得这个词的语义,影响了后面的选择。这位学生因为不认识urge而认为这个词难,应选择一个难词匹配,于是选择了他认为最难的create。但另一学生则从any language而判断应选learn这说明搭配对完形能力有显著作用。


44. 此题有一位学生坚持答案应该是C,不应该是D,因为D是作为language不言自明的。这既说明学生思维的偏向,也说明此类命题对学生造成的陷阱,这非常值得关注。


45. 学生认为此题答案过于简单,但也有学生认为discover my love不是很好的搭配,该学生认为应该是feel,这说明学生的汉语思维会严重影响学生做题。另两位学生都因此句句首的Little而可以寻找倒装句,这说明学生的语法意识,对完形有积极作用。


The     46   (A. meeting B. trip  C. story  D. task) began during my first week at college. I watched as the ASL Club     47   (A. recorded B. performed  C. recited  D. discussed) their translation of a song. Both the hand movements and the very     48   ( A. idea  B. amount  C. dream  D. reason) of communicating without speaking    49   (A. disturbed  B. supported  C. embarrassed  D. attracted) me. What I saw was completely unlike anything I had experienced in the     50   ( A. end  B. past  C. course  D. distance).This newness just left me     51    (A. showing  B. acting   C. saying  D. wanting) more. 


46. 学生认为这个题太简单,整个语篇就是一个story。所以只有这一个可能。这说明语篇体裁判断,对完形能力有一定作用。


47. 此题两位学生都认为答案应是discuss,当得知答案为perform时,两位学生都认为perform应为“表演”的意思,不能呈现translation的动作。这说明学生对于perform的语义理解有一定偏差,而且对其搭配不够熟悉。或许关注搭配和关注词义对完形填空而言一样重要。


48. 此题的very给学生带来困顿,一个选择了amount,一个选择了reason,前者反思时说自己不清楚答案,凭直觉选了B,后者表示very reason说得通,very idea说不通,因为这不是idea,而是reason。在被追问“有reason就可以问why? 那么这里可以问什么why”时则不能说明。显然,完形的结构性还需要显性。


49. 学生认为这里disturbed, embarrassed作为负面意义的词完全可以直接排除,supported和attracted则后者更符合语境,这说明情感判断可成为完形能力的组成都分。


50. 此题四个选择并非同一逻辑范畴语词,仅仅是in the的常见搭配(course除外,面实际上course是语境紧密度最高的),学生认为had done结构肯定了答案是past。这说明语句内部关联是完形能力的基础。

51. 此题4个选项全部是小学词汇,语义非常简单,学生认为互相之间几乎不构成干扰。显然,把握基本语义即可。


After that, feeling the need to   52    (A. exercise  B. explore  C. express  D. explain) further, I decided to drop in on one of ASL club`s meetings. I only learned how to    53   (A. print  B. write  C. sign  D. count) the alphabet that day. Yet instead of being discouraged by my    54   (A. slow  B. steady  C. normal  D. obvious) progress, I was excited. I then made it a point to   55   (A. chair B. sponsor   C. attend   D. organize) those meetings and learn all I could.


52 .两位学生几乎都在第一时间选择了explore,反思时皆是因为语篇第一句的exploration,以至于四个选项均以ex开头,似乎没有真正起到干扰作用。这种关联性对完形能力影响非常直接。


53. 此题虽然sign从名词转义为动词,但因全文都是关于sign language,学生都表示自己答案肯定正确。这说明语篇主题对完形能力作用很直接。


54. 此题两位学生均认为steady是更好的答案,因为这个人肯定有进步,不可能选择slow。当学生被要求关注Yet instead of...的结构的语义应该与主句相同还是相反时,学生才接受slow。这说明对比结构等对完形能力构成障碍。


55. 这里chair变成动词,有一个学生选择此选项,因为chair those meetings才与excited相符。这说明对语义关联解读过度,会影响完形能力。两位学生均认为sponsor属于“打酱油”的选项,因为绝对不可能。


The following term, I    56   (A. missed  B. passed  C. gave up  D. registered for) an ASL class. The professor was deaf and any talking was    57   (A. prohibited  B. welcomed  C. ignored  D. repeated). I soon realized that the silence was not unpleasant.    58   (A. Lastly B. Thus C. Instead D. However), if there had been any talking, it would have    59   (A. required  B. caused C. allowed  D. expected) us to learn less. Now, I appreciate the silence and the    60    (A. easy  B. popular  C. quick  D. new) way of communication it opens. 


56. 此处为了和registered for形式上一致,C项列出了gave up, 而其实大学里放弃一门课程是drop,而不是gave up。另外有一位学生指出class不合适,应是course,因为这个class导致他差一点选择了与之搭配的missed。这说明完形中非选项部分的语言,对完形能力干扰作用也很大,教学中需加以引导。


57. 学生认为这里的repeated也是“打酱油”的,因为既然deaf重复也没用。两位学生均直接基于deaf而直接选择了A。


58. 两位学生都没有选择instead,因为他们认为前面已经出现这个词,老师讲过,前面已经出现过的大词,不可能在后面作为答案出现,“否则答案太容易”,而Lastly作为“打酱油”选择被排除,一人选B,一人选C。这说明学生对命题小技巧过于迷信。建议我们一线教师少讲命题规则,因为命题的偶然性肯定存在。


59. 学生基于前文语义,直接准确选择了答案项,这说明到了语篇结束时,答案选择难度降低,因为语篇语义已经基本建构完整。


60. 同前一题分析。此题告诉我们应关注基本词汇的基本词义。



分析具体选项,我们还可以发现:2017年全国I卷的选项主要是动词,共项43项,超过总共80项的一半,占54%(含现在分词与过去分词,动词短语记为1项,spoken记为过去分词);其次为名词,共20项,占25%;再次为形容词,共13项,占16%;最后为副词,仅4项,占5%。而我们知道,真正影响语篇完整语义建构的更多是副词、连词、代词,甚至介词等。而2016年全国I卷完形填空还有多项此类试题,选项达到22项,超过四分之一,如


43题

(A. Since; B. Although; C. As; D. If)

44题

(A. each; B. another; C. that; D. his)50题

(A. then; B. again; C. finally; D. even)

53题

(A. for;B. so; C. and;D. but)

55题

(A. as if; B. unless; C. in case; D. after)

甚至59题的一半

(A. for certain; B. for consideration; C. reported; D. checked)。

2017年试题的词性选择这种方向性变化是无意而致还是有意为之,尚不得而知。此显著变化值得注意,因为如此设计选项,语篇衔接功能的把握被显著弱化了。


2017年全国I卷真正需要基于全文选择的选项几乎没有,基于两个语段逻辑关联的选项也几乎没有,基于两个及以上语句的选项也不多,大多是基于语句之内的选项。这也说明,我国现行高考完形填空试题,重点不在完形,而在基于语篇语境选择恰当语义,而语词的语义则重点在于基本词汇、基本语义。


我们接着讨论空格间距,因为空格间距是完形能力的组成部分。以下案例充分说明间距对完形能力的影响。以下对比图说明不同形式对完形能力具有影响。两张脸之间间隔少时(图3),脸部认知难度较低;两张脸之间间隔较大时(图4),脸部认知难度加大。这说明,完形填空的设空间距,影响完形能力,也是考查完形能力的组成部分。


图3.

图4.


表1.2017全国I卷题间间隔不准确统计(含标点、汉字,换行按1词计算,括号按1词计算,可能存在误差)


分析可知,2017年全国I卷完形填空试题,间隔10词以下5处,间隔10—19词13处,间隔20词及以上3处。两位学生做题对第一题感觉有些疲沓,读了数秒中才读到第一题,焦虑感较大。这里46、49题前间隔很小,但因为答案非常明显,学生并无焦虑。


这说明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合理对待间隔。我们训练时,要注意间隔与选项难度的合理搭配,方可使学生的完形能力不受焦虑影响。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