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刹那定?

 宿缘回家路 2017-09-17

何谓刹那定?有两种刹那定:止禅的刹那定与观禅的刹那定。止禅有三种定,即:刹那定(预备定)、近行定、安止定。

 

这个刹那定,特别指缘取似相为对象,而生起于近行定之前的定力,这是就止观行者而说的。至于纯观行者,也有另一种刹那定。

 

纯观行者,通常必须从四界分别观开始修行。如果有系统地修行四界分别观,当他见到色聚,并且能辨识每一色聚中的四界时,他达到近行定或刹那定。

 

《清净道论》里说这种定是近行定;然而《清净道论》的注释解释说,这种定是刹那定,不是真正的近行定。由于这种刹那定的强度,与近行定力相当,所以注释隐喻式地说,它是近行定。

 

真正的近行定,非常接近安止定,在它之后,安止定会随着生起,因为它与安止定,是处在同一个心路过程里。

 

由于色聚中的四界是究竟色法,非常深奥隐微,而且色聚非常迅速地在生灭,禅修者无法深度地专注于四界。因此,修行四界分别观,无法达到安止定。

 

既然没有安止定的心路过程生起,修四界分别也就没有真正的近行定。因此,修行四界分别观的定力,只是刹那定而已。

 

在观禅中也有刹那定。关于这点,《清净道论》的安般念部份有解释。当成就安般禅那的止观行者,想要修行观禅时,他首先进入初禅。

 

从初禅出定之后,他辨识初禅的三十四种名法,然后观察这些禅那法的生灭为无常、苦、无我。然后,他以同样的方法修行第二禅等。

 

那时定力还相当强,他能专注于那些禅那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心不会转移到其它对象。这就是刹那定,因为其对象是瞬间生灭的。

 

同样地,当禅修者观照究竟名色法与其因缘无常、苦或无我的本质时,他的心通常不会离开那个行法。他的心,已沉入无常、苦、无我这三相之一里面。这种定,也称为刹那定。

 

在此必须了解,观禅的刹那定,乃是彻底地见到究竟名色法与其因缘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若还无法见到它们,如何能称为观禅的刹那定呢?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如果禅修者不修行任何止禅,就能清楚地见到究竟名色法及其因缘,那么他不需要修行止禅。

 

然而,如果无法透视究竟名色法及其因缘,则他必须修行四十种止禅其中的一种,以便能够办到这一点。

 

在《蕴相应》与《谛相应》里,佛陀也说:“诸比丘,你们应培育定力。有够强定力的比丘,能如实地见到究竟名色法及它们的因缘。”

 

所以,有定力的比丘能见到五蕴及它们的因缘,能见到它们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能见到它们在阿罗汉道与般涅盘时完全息灭。

 

因此,要了知五蕴、它们的因缘与它们的息灭,禅修者必须培育定力。同样地,要了知四圣谛,禅修者也必须培育定力。这是在《相应部.谛相应》中所提到的。

 

如果禅修者要辨识感受,他必须注意下列的事实:“诸比丘,如果比丘不能以三种遍知,来了知所有的名、色及它们的因缘,他将无法证悟涅盘。唯有能以三种遍知来了知它们的人,才能够证悟涅盘。”

 

这段佛经,是出自《相应部.六处品.不通解经》。同样地,佛陀在《相应部.谛品.尖顶阁经》中开示,若未能以观智及道智了知四圣谛,则无法解脱生死轮回。

 

所以,若禅修者想要证悟涅盘及解脱轮回,他必须以三种遍知,来了知所有名、色及它们的因缘。

 

什么是三种遍知呢?它们是:一、知遍知:即名色分别智与缘摄受智,它们是了知所有究竟名色及其因缘的观智。

 

二、度遍知(审察遍知):即思惟智与生灭随观智。这两种观智,能清楚地了知究竟名色及其因缘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三、断遍知:即从坏灭随观智至道智这些上层的观智。

 

《不通解经》与《尖顶阁经》中的教导非常重要。因此,若禅修者想要从受念处开始修行观禅,他必须遵照下列两点:


一、他必须已能辨识究竟色法;二、单单辨识感受是不够的,他还必须观照六门心路过程中的感受,以及与它相应的所有名法。

 

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教导说:如果比丘不能以三种遍知来了知所有的名色及其因缘,那么他无法证悟涅盘。

 

所以,在尚未彻底辨识究竟色法之前,如果禅修者只辨识感受(如:苦受等),那是不够的。这里的不够,指的是:他不能够证悟涅盘。

 

在刹那定或近行定的阶段,也会有明亮、闪耀的禅定之光或观智之光。以此光明,禅修者能辨识色聚、究竟名色法与它们的因缘。然后,他能够逐步地继续修行观禅,乃至证悟涅盘与道果。
摘自《如实知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