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其实不稀奇(1)

 百科知识博览 2017-09-17
    前言

    中国人如果不学英语,会读得懂英文书籍吗?现代人如果不学文言文,会读得懂我们的古文书籍吗?而商周以来的炎黄子孙们,如果不懂得象的语言,能够读得懂我们象形文字产生之前的古人作品——《易经》吗?

    我们要知道,《易经》的语言是象,她至少是六七千年之前伏羲、女娲时代的作品,而后经过了炎黄时代、尧舜禹时代,再到商周时代。

    而我们现在所谓的古文书籍,最多不过是春秋时代的作品。春秋时代离伏羲、女娲时代,少说也有三四千年的间隔,这个间隔比我们现在到他们那个时候的间隔还要长。

    而且,不说社会的离乱与变化,单说语言的变化,从象的语言,到象形文字,再到金文、甲骨文,这个变化,也比从春秋时代的文字到我们现在的文字的变化要大得多。

    我们不能通过商周以来的文献,完全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化,我们凭什么相信,春秋时代的人们,对于伏羲、女娲时代的了解与记忆,就比我们对于春秋时代的了解和记忆还要多呢?我们凭什么相信,春秋以来的古籍,对于《易经》的理解与记载,就是全面的、准确的呢?

    《易经》的语言是象,而商周或者春秋时代,有几个人读得懂象的语言?他们又在哪一部作品中向我们介绍过象的语言?商周或者春秋以来的古文书籍,又有哪一部文献,是通过翻译象的语言,来向我们解释《易经》的呢?

    《易经》扑朔迷离,到底是我们不懂商周或者春秋时代的语言呢?还是商周人根本就没有搞懂《易经》的语言?

    《易经》其实不稀奇,语言不通,才使她变得很神秘。

    而面对这个语言不通的神秘作品,我们现在的一些爱好者或者研究者,都没有试图回到远古,去研究和熟悉《易经》之作者们的生活,从而理解和学习他们的语言,而是普遍地通过反复地翻阅商周以来的古籍,试图从古籍里搜索出她的秘密。

    可是,相对于我们,难道商周以来的人们,比我们更多地了解《易经》所在的那个时代吗?笔者认为,恰恰相反,相对于商周以来的前人,我们现在倒还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就是通过考古,回到一个真实的、没有被错误的记忆所干扰的伏羲、女娲时代。

    所以,我们能够通过考古,来熟悉伏羲、女娲时代的生活,从而了解他们的语言,进而读懂《易经》。

    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比春秋时代的人们,更熟悉伏羲、女娲时代,更懂得《易经》呢?

    当然,除了考古,我们还可以结合古籍记载、结合民俗学、人类学一类的知识,来印证和加深我们的判断。

    第一章 太极图

    一、回到古人的时代

    这里,我们来看一些图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这里的图片所展现的文物,都是属于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

    其中的图一,是表现古人在跳舞。

    跳舞是一种娱乐,但是,她更是一种祭祀,是一种祈祷或者庆祝。

    图二是在表现一个祭师的形象。

    这个祭师的耳朵和下巴两边,各有一条鱼。

    为什么鱼会在祭师的耳朵和下巴两边呢?

    我们可以通过图三和图四,联想到鱼文化是仰韶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文化。

    实际上,鱼是当时的一些部落中的神灵或者图腾。

    而鱼之所以会在祭师的耳朵和下巴两边,是因为当时的祭祀活动,有这么一个形式。

    《山海经》中,多次提到一些地方的民俗:“珥两青蛇,践两黄蛇”。

    这种珥蛇的形式,和上面图片上的形式,是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只不过,是珥鱼换成了珥蛇。

    在红山文化中,我们更多地发现了这些耳坠:

图五


图六


图七


    这些耳坠,无疑就是这种珥文化的衍生品。

    那么,我们由此可以想到,《太极图》是怎么来的呢?


图八


图十


    联系这些图片,我们可以知道,《太极图》就是来自于鱼文化。

    在仰韶文化的鱼纹彩陶中,珥鱼,本身就是两个鱼神左右相对。而在珥鱼的形式之外,也有着多种形式的两鱼相对。

    仅图九中,就在珥蛇之外,又有两种形式的两鱼相对;图十中的一种两鱼相对,就更加清楚。

    她们实际上也是强烈地暗示了珥鱼的含意。

    而《太极图》,不过是这些两个鱼神相对的一种较为典型的形式而已。

    二、《太极图》的含义

    那么,《太极图》到底表达的是一种什么含意呢?

    我们再看一些图片:

图十一


图十二


图十三


    这就是所谓的《伏羲女娲交媾图》。

    实际上,伏羲和女娲,交媾就交媾,用得着一方持规、一方持矩吗?

    一边交媾,一边手持规矩,这分明就是说,既然双方已经结为夫妻,那就要遵守契约,讲究规矩。

    这幅图,分明就是表达一种理念,强调大家要遵守婚姻契约,维护家庭的稳定。

    为什么要强调这么一种理念呢?

    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现实,确实是有这么一种强调的必要吧。

    在1984年出版的《高明县志》习俗一章有言:农村妇女旧俗,有素年“不落家”之风。妇女结婚后长期在母家居住,仅逢年过节才返夫家一宿。这段生活少则五七年,多则10余年,直至以后由于年岁过大,或怀孕之后,才正式回夫家居住。

    而与这种“不落家”的习俗对应的,则是“杀首子”的习俗。就是,丈夫要把妻、妾所生的第一个孩子,杀掉或者丢弃。

    为什么要这样呢?这就是在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过程中,男女之间为了争夺与捍卫各自所应有的权利,而必然发生的现象。

    在母系社会中,女子可以与多个男人性交,很自然地存在着所生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现象。这种原始的繁衍方式,是母系社会的存在基础。

    但是,这种繁衍方式,是以漠视男人对于生育活动的贡献,剥夺男人对于亲生子女的亲情权为基础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于体力等诸方面的优势,男人们的社会价值开始提升,逐渐在氏族内占据统治地位。到相对的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逐步形成之后,男人们因为具有相对较多的个人财产,而开始声索自己对于子女的亲情权。

    这对于具有爱情基础的女人们来说,并不是不可答应的。为了满足心上人的心愿,也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有一个稳定的依靠,女人,是愿意前往男人一方,将心上人作为自己唯一的丈夫的。

    但是,这对女人所在的部落,却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如果所有的女人都外嫁到其他部落了,那本部落还怎么繁衍?香火还怎么延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部落之间必须签订协议,我方嫁一个女孩到你方,你方必须还嫁一个女孩到我方。

    虽然具体的协议方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个人婚姻不能损害部落与部族的香火传承。

    然而,这样一来,婚姻,就变成了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事情,相当多的女孩和男孩,就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婚,而是因为部落的指令、指派而结婚。这是对爱情的践踏与亵渎,是对个性的压迫与束缚,必然要遭到女孩们的反抗。

    这样,结婚而“不落家”的事情,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并且演化为一种习俗。

    而在这种习俗之下,女人到愿意回到夫家,为丈夫生孩子时,她的第一个孩子,还有可能是丈夫亲生的吗?

    而丈夫是肯定不愿抚养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的,这样,“杀首子”的习俗,也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

    “不落家”的行为,对丈夫是无情和不尊。而“杀首子”的结果,则更是让妻、妾蒙受巨大的痛苦与屈辱。这都是对家庭关系的极大伤害,是不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和稳定的。由此,强调契约,强调规矩,就是很有必要的。

    所谓的《伏羲女娲交媾图》,实际上就是当时举行结婚仪式时所使用的神符,她的作用和意义,就是强调婚姻双方要遵守契约,保守规矩。

    那么,这个《伏羲女娲交媾图》,与《太极图》又有什么关系呢?

    很显然,《伏羲女娲交媾图》,与《太极图》具有形式上的联系。

    她们都是由神灵组成的阴阳对立统一。只不过,她们的神灵有所不同,一个是蛇神,一个是鱼神。

    而蛇神和鱼神,是什么关系呢?

    她们是先神与后神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蛇神产生于渔猎时代,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进行渔猎的时候经常碰到蛇,因为恐惧而产生崇拜。鱼神则产生于农业时代,是因为生活富足了,鱼获不再是用来活命,而是用来调节口味了,所以,就产生一种向往性的崇拜。

    所以,崇拜蛇神和崇拜鱼神的人,实际上是属于同一个部族,只不过是时代不同而已。

    那么,《太极图》与《伏羲女娲交媾图》,就是一种继承性的关系,《太极图》和《伏羲女娲交媾图》一样,也是表达一种秩序观念,表达一种规矩与契约精神。

    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经文,及其另外的传文诸篇。经过二十余年的整理校勘,以后陆续发表。这是一批未经后人任何改动的汉初隶写今文资料,所以,就为研究《周易》古经本旨及汉代经学史上的今、古文学,提供了极为可贵的资料。

    在《易传》之《系辞》中,今本“易有太极”,帛本作“易有大恒”。

    结合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恒先》篇中“恒先”之义考之,当以帛本“大恒”为确。“太极”当由“大恒”而来。

    可以认定,帛书抄写的年代,在汉高祖刘邦至吕后执政的二十余年间。而今本“十翼”之文,是在帛《易》基础上修订完备而成的,其时间应该在文、景之后的汉武帝时期,即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时或之后。帛本《系辞》之“易有大恒”,在今本中改为“易有太极”,是帛本抄写时汉文帝刘恒尚未称帝,无须回避其名讳;到抄写今本时,刘恒已经称帝,要回避其名讳的缘故。

    所以,《太极图》原来当为《大恒图》。

    从《大恒图》这个名称中的“恒”字,我们也可以知道,《太极图》的本意,是表达一种秩序,是希望秩序的稳定。

    不过,《太极图》与《伏羲女娲交媾图》,还是有所不同的。

    《伏羲女娲交媾图》中,阴、阳神一方持规,一方持矩。这是明示规矩。

    而《太极图》中,虽然阴、阳鱼相对,就必定有其关系的协调,必然有其规矩,但是,这个规矩是含蓄的,是没有直接宣示出来的。

    另外,《伏羲女娲交媾图》中,阴、阳神左右相对,都是头上尾下。这个关系明显就很固定,表示规矩一定,就是不可更改的。

    而《太极图》,是阳神在上,尾朝下甩;阴神在下,尾朝上翘,显示了一种阳极而阴,阴极而阳的互动、互转的态势。

    这表明,由于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强调秩序,强调稳定的共同意识之下,前人的秩序是静态的,后人的秩序是动态的;原来是讲规矩,后来是讲道理。

    这显示的是:宗教,已经在向哲学转化,前人是主观规定,后人是客观认识;前人是严肃应对,后人是乐观其成;前人是只讲眼前,后人则视界高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