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兄弟」的「弟」《說文》的解释是:弟,韋束之次弟也。那么「韋束之次弟」怎么理解呢?先看一下「弟」的古文字字形: 「弟」的古文字由「弋」和「己」两部分构成: (「弋」的甲骨文和金文有些区别,是因为甲骨文刀刻文字,刻斜线比较困难。所以刻为两个小短横) 「弋」其实就古代兵器「戈」的木柄,叫做「必(柲)」,一般古籍如《考工记》称为「戈柲」,也就是没有上「戈頭」的木柄。由于是木头,都烂掉了,实物出土并不多。 「己」则表示木柄上缠绕的绳子,用来加固木柄和固定戈头。上古一般用是牛皮来制作绳子,牛皮绳称作「韋」。
所谓的「韋编三绝」: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 至此,「弟」的造字意图就已经相当清晰了: 象牛皮绳缠绕戈柄之形,整齐先后有序,故有次弟之义,又引申出「兄弟」的意义。 汉字「弟」是能与出土文物相互印证的,如下图「戈」的各部分称谓示意图: 用牛皮绳绑住戈头,也就是所谓的「韋束之次弟」: 综上分析可见: 汉字「弟」的本义是「先后次第」,「兄弟」是引申义,但是,引申义反而更常用,如下列出土文献: 所以引申义「兄弟」专职了「弟」字,就又为本义造了一个字「第」,表示本义「次第」,从而产生了分化。 这在汉字演变过程中是经常出现的现象:汉字一字多义非常普遍,为求明确记录语言不产生歧义,就加偏旁部首,为汉字的某一义项造一个字。比如: 「然」和「燃」、「其」和「箕」是为假借义造字。 「辟」和「僻」、「止」和「趾」是为本义造字。 「竟」和「境」、「景」和「影」是为引申义造字。 ------------------------------------------------------------------------------------------------------------- 参考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