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行-22〗漳州:江东桥

 轻风无意 2017-09-19
〖福建行-22〗漳州:江东桥

在角美镇乘漳州23路至江东收费站,4元。说来惭愧,来福建之前对江东桥知之甚少,甚至没有列入设计好的行程单。对于古桥兴趣的骤然提升,很大程度上要感谢洛阳桥和安平桥给予我的心灵震撼,当然也和我的工科教育背景有关。对于工程师而言,如果自己的作品能够像这些古桥一样以百年为单位安全矗立下去,甚至最终升华为镌刻着历史的伟大雕塑,那才是最能证明自己价值的事情。


江东桥附近的农村景象。


沿九龙江东岸向北。


看到江东桥的第一眼,居然怀疑自己走错了路。这座现代桥梁怎么能是“国保”?


待到走近了些,目光移向西岸,这才恍然大悟,江东桥其实是一座新与旧的结合体。


眼前这座桥亭显然是为了防止机动车入内而建。江东桥已经垂垂老矣。不管曾有多么耀眼的荣光,也总有黯然退役的一天。


取代老江东桥的是不远处的江东大桥,不过作为国道319线与国道324线共线路段,江东大桥也早已超负荷运转,难当重任了。好消息是,第三座江东桥很快就要开工建设。


向上游看去,风景还算不错。


在桥面之上感觉不得任何作为文物的迹象,因而加快脚步,很快就到达西岸。


这才发现色彩鲜艳的“江东古桥”国保牌。


当时以为这就是正式的国保碑了,后来才知道,江东桥的国保碑其实静静矗立在漳州文庙一角。


江东桥,原名虎渡桥、通济桥,是我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与泉州的洛阳桥、晋江的安平桥、福清的龙江桥合称“福建四大石桥”。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榜山镇马崎村东,横跨于九龙江的北溪与西溪交汇入海处。南宋嘉定七年(1214),郡守庄夏始于此垒石为桥墩,但因水深流急,难于奏效。一天,工匠看见老虎负子渡江,于是沿虎渡水线选址筑墩,终于成功,因此称为“虎渡桥”。《漳州府志》卷六则说此处“为郡之寅方,因名虎渡”。宋绍熙元年(1190年),这里曾架过浮桥,嘉定七年(1214年)郡侯宗正少卿庄夏始建石墩木桥,嘉熙元年(1237年)木桥毁于火,于是在漳州郡守李韶倡议下,建成梁式石桥。《龙溪县志》记此石桥“广二十尺,长二千尺”,桥孔“十有五道”。明、清、民国时期历经天灾战乱毁坏,多次修建。抗战中,为阻止日军进犯漳州,当局于厦门沦陷后炸毁该桥。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款修复。196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面。


靠西岸公路桥下,尚存江东古桥的五座完整桥墩、两跨桥面及残墩基9座和东西金刚墙,残长100.35米。桥墩以0.35×0.4×5.2米的条石交错叠砌,呈舰首形,通长11.4米,宽5.3米。墩间每跨以3-5条石梁铺成桥面。


江东桥的石梁每条长22至23米、宽1.15至1.5米、厚1.3至1.6米,重达近200吨。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62年4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说:“我国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也说:“江东桥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性问题。”国家文物局编辑的文物教材之一、罗哲文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书中,第一章就提到:“虎渡桥重达二百吨的石梁,工匠们如何把它们架上波涛汹涌的急流之上,至今仍然令人为之惊叹。”


江东桥在前些年曾遇到过险情。2007年,九龙江北溪洪灾泛滥。6月2日,大桥西岸护坡被大水淘空,第一个桥孔被冲断,6条老桥板被滚滚的洪水冲入九龙江,桥身断了十多米。6月9日,固定在断桥板下的四根工字钢被洪水冲走,悬空的桥板出现20多厘米的裂痕。不过重达200吨的老桥板并没有被冲毁,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图中右侧颜色发白的一段,正是冲毁后修复的部分。


幸存的两跨桥面。不知远处那跨为何下部有小桥墩支撑?小桥墩是后加的吗?


本以为这些小拱是用于支撑上部公路桥桥面的。现在想想,大概也有防止石梁涨水时被冲走之功用。


对于巨无霸石梁而言,200吨自重所产生的应力已经不是个小数字了。作为脆性材料,从受力合理性和材料经济型而言,石材都不适合用于抗弯,因而最经济的石桥形式是能够充分利用石材受压潜能的拱桥。这就是为何巨型石梁桥至后世越来越少,而拱桥最终成为石桥之主流。


回看江东桥全貌。没有精雕细琢,没有矫揉造作,这座桥,属于工程师。


至西岸,进入漳州市区,下面继续福建行最后一天的行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