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经的治疗方

 仙鹤草中医学堂 2017-09-19

告知:中医是慈善医学,是顺应天地生养之道的大学,是天人合一的大学。仁爱生养是天道,是物皆有灵。为符合生养之道,恳请诸位患者在治疗之时,心怀仁悯,以不伤生为基本,能用草药治疗就不要用动物药治疗,能用针灸治疗就不要用草药治疗,能用手法治疗就尽量不要用针灸治疗,能用祝由方治疗就不用手法治疗。顺应天地生养保全仁爱不杀,使天下无

戾气而长生。愿天下人无病,愿医生皆闲暇。


 原发性痛经属中医“经行腹痛”范畴,有虚实寒热之分,《医宗金鉴》曾记载:“腹痛经后气血弱,痛在经前气血凝,气滞腹胀血凝痛,更审虚实寒热情”。原发性痛经病机多为“不通则痛”,亦有“不荣则痛”,治疗当以“通”为法,助以“温”法。任脉总司精、血、津、液等一身之阴,维系胞宫,经脉循行经过胞宫的体表投影所在之处,与月经的生成息息相关,故在任脉施灸能够更好地起到温宫散寒、祛瘀止痛的功效。

    具体操作方法:将宽8厘米的桑皮纸铺于任脉巨阙穴(脐上6寸)与曲骨穴(耻骨联合上方凹陷处)之间,把2千克生姜捣碎成姜绒后,在桑皮纸上铺成宽6厘米、厚3厘米姜条,再将制作好的艾柱放于姜绒之上,点燃艾柱,艾柱充分燃烧熄灭后,换上新的艾柱再次点燃施以治疗,反复3次,以施灸部位红热为度。每次于月经前一周开始治疗,隔天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下次月经来潮前开始第二个疗程,一般连续3个疗程(即3个月经周期)可获明显疗效。

    任脉灸源于隔物灸,为透皮给药疗法,在施灸时沿所灸部位铺敷药物,通过灸疗的温和火力透过皮肤逐步把生姜温中的作用渗透至经络以温经散寒、滋养任脉、疏通经络,使气血流通,再借助灸疗缓急、发汗的作用,使阳气四达,体内邪气随汗外泻,从而将深伏于体内寒邪外达而解,全身气血贯通,通则不痛,因而腹痛自愈。



按摩手法:

按摩疗法一般在月经开始前一周开始,至行经时止,经期不宜按摩,一般坚持3个月即可见效。

 

手部穴位:①合谷穴 ②内关穴 ③阳池穴 ④骶骨反射区

 

①合谷穴:拇指按揉合谷穴1~3分钟,以感觉酸麻为宜。此法可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按摩时手法宜重,刺激要强,以增强其行气止痛的作用。

 

②内关穴:拇指按揉内关穴1~3分钟,以感觉酸胀为宜。内关穴对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有调节作用,按摩此穴有益于改善痛经。

 

③阳池穴:点按阳池穴1~3分钟,以感觉胀痛为宜。此法可迅速畅通血液循环,平衡激素分泌,暖和身体,今而消除手足发冷,缓解痛经。

 

④骶骨反射区:拇指推压手部骶骨反射区1~3分钟,以感到胀痛为宜。经常按摩这个反射区可以有效缓解痛经给患者带来的腰疼等病症。

治痛经偏方

 

柴胡、白芍、丹参、山药各12克,茯苓15克,香附、当归、郁金、莪术各10克,枳壳9克,川芎、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本方适用气滞血瘀型痛经,症见经期腹痛,经前乳房胀痛等。


治痛经方

 

处方:山楂、葵花子仁各30克, 红糖60克。月经来潮前3—5天,取 上药l剂,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同 煎,去渣取汤,分3次饮用,每日l 剂。

 

主治:痛经,中医辨证为气血两 虚型,症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 痛,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清 稀,面色苍白,疲倦乏力,舌淡,苔薄 自,脉细弱。 章春红



醋熨疗法治痛经

 

陈醋90克,香附30克(捣烂),青盐500克。先将青盐爆炒,再将香附末倒入炒半分钟后,将陈醋均匀地洒入盐锅里,随洒随炒,炒半分钟,装入10厘米×20厘米的布袋内,袋口扎紧,放脐下或疼痛地方进行热熨。



治痛经验方

 

小茴香15克,生姜4片,煎水分3次服,经前连服3-4天可有效缓解痛经;也可选泽兰、生香附各12克,桃仁、延胡索各9克,红藤3克,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月经前连服3-5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