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凡的诗人—耶胡达·阿米亥

 浅予叶 2017-09-19


诗歌:人的一生

作者:耶胡达·阿米亥


人的一生没有足够的时间

去完成每一件事情

去容纳每一个欲望

《传道书》的说法是错误的

人不得不在恨的同时也在爱

用同一双眼睛欢笑并且哭泣

用同一双手抛掷石头

并且堆聚石头

在战争中制造爱并且在爱中制造战争

憎恨并且宽恕,追忆并且遗忘

规整并且搅混,吞食并且消化

那历史用漫长年代

造就的一切

人的一生没有足够的时间

当他失去了他就去寻找

当他找到了他就遗忘

当他遗忘了他就去爱

当他爱了他就开始遗忘

他的灵魂是博学的

并且非常专业的

但他的身体始终是业余的

不断在尝试和摸索

他不曾学会,总是陷入迷惑

沉醉与迷失在悲喜里

人将在秋日死去,由于一颗无花果

萎缩,甘甜,充满自身

树叶在地面干枯

光秃秃的枝干直指某个地方

只有在那里,万物才各有其时



自《圣经》时代的大卫王以来,被翻译最多的希伯来语诗人;

以色列士兵必带两样东西,一是行李,二是阿米亥的诗集。


他是以色列最著名的诗人,也是现代希伯来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诗深受以色列国民的喜爱,亦广及于世界大部分地区。他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政治上的鸿沟让他自己也深知,他永远不可能站到那文坛盛名之巅。


耶胡达·阿米亥(Yehuda Amichai,1924-2000),诗人,犹太人,耶路撒冷人。

从“犹大·普佛伊费尔”到耶胡达·阿米亥。


我们先从他的名字说起吧。

1924年5月3日,耶胡达·阿米亥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乌尔兹堡,“耶胡达”是个典型的希伯来名字,乃“犹大”一名的现代拉丁拼法,但“阿米亥”不是他的本姓——他出生时有个德国姓氏:普佛伊费尔(Pfeuffer),只是在1936年移民到巴勒斯坦后,他笃信正统宗教的商人父亲,才给全家择定了新的希伯来姓氏。阿米亥的意思是“吾民生存”。

定居巴勒斯坦,使阿米亥一家逃脱了600万犹太人遭难其中的大屠杀,这本属不幸中的万幸,但阿米亥无法摆脱心灵深处的内疚。他不断地在诗中写到这种感觉:


我不是死在大屠杀中的六百万人之一,

我也不是其中的幸存着。

我也不是出埃及的六十万人之一。

我从海上来到应许之地。

——《我不是六百万人之一:我的寿数有多长?》(黄福海译)


从儿童时代起,阿米亥便开始学**希伯来文,后来上宗教学校,研**犹太教典籍,尤其是祈祷书。当他在12岁随父母移民耶路撒冷时,已能讲一口流利的希伯来语。


进入青春反叛期的阿米亥,开始对正统的犹太教信仰产生拒斥,令其父母大为沮丧。好在反叛的日子没有延续太久,二战期间,他应召进入英军的犹太旅,与法西斯战于北非。1946年,他加入了巴勒斯坦的犹太复国主义地下武装突击队帕马奇(Palmach),并参加了1948年的独立战争,在内盖夫沙漠地区与阿拉伯军队作战。


战争结束后,阿米亥进入了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研读《圣经》和希伯来文学。但他涉猎广泛,大量阅读英国现代诗人的作品,如T·S·艾略特、狄兰·托马斯和W·H·奥登(后入籍美国),尤其是奥登,阿米亥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受到他的很大影响,两人日后也成了很好的朋友。不过奥登比他复杂得多,就外表简洁这一点而言,阿米亥也许更像另一位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而特德·休斯一度被称为阿米亥的“发现者”,因为他最早在1970年代便将这位希伯来语诗人介绍到了西方世界。


非凡的诗歌人生

1955年,阿米亥大学毕业,在耶路撒冷一中学内谋得教职。同年,在开始诗歌创作六年之后,他出版了自己的首本诗集《现在及他日》(Now and in Other Days),其诗风让人耳目一新。《现在及他日》是以色列文学史上第一代口语化的希伯来语诗歌,标志着一种全新风格的诞生。


1956年,由于苏伊士运河危机,阿以之间再度开战,史称第二次中东战争,阿米亥又从军上前线。

他这一时期的诗歌表现出明显的爱国主义,以及对新生的以色列国家的认同,诗中大量用典,包括圣经语汇,且广涉犹太人的历史。但他随后的作品愈加简洁,口语化的特色更为明显,评论家指出,这明显是受了英国诗风的影响。


1958年,阿米亥的第二部诗集《两种分离的希望》(Two Hopes Apart)出版,从此奠定了他在以色列诗坛和作为“帕马奇一代”(指以色列独立战争期间有从军经历的作家)代表人物的地位。此时的阿米亥,在诗艺上的革命性姿态更为明显,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成了诗作的主体,那些传统上被认为不宜入诗的语汇,如坦克、飞机、汽油,以及某些专业术语,都出现在他的诗中,并混以《圣经》的句式,或祈祷书的语气,以及德国的抒情诗风和英国诗的现代主义。一方面,他让古老的希伯来语焕发了青春;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方式肢解和重构着古老的希伯来**语。


他的诗完全是现代的。


阿米亥坚信,现代诗万不可回避现代主题,但又不能完全脱离传统。他以十足的个人化和口语化,与希伯来诗歌数千年来面对民族苦难时的集体声音决裂。他第一次用希伯来语唱出了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歌。


阿米亥十分多产,一生写有1000余首诗,出版了25本诗集,两本小说和一本短篇小说集。他不仅仅是诗人,还是小说家、剧作家、随笔家,甚至儿童文学作家。

1962年,阿米亥发表了剧本《尼尼微之旅》(Journey to Nineveh),并陆续出版了数本小说,包括1963年的《非此时,非此地》(Not of This Time, Not of This Place),它以复杂的叙述结构,讲述一个犹太移民到以色列寻找身份的过程,被视作以色列后现代文学的先驱。此后,他先后出版了诗集《耶路撒冷》(Jerusalem,1967)和《诗集》(Poems,1969),受到评论界高度评价。

20世纪70-80年代是他诗艺和出版的高峰。

他晚年的作品在形式上变得更为松散,主题亦不再那么精确,甚至放弃了主题。1998年,他出版了生前的最后一部诗集《开·闭·开》(Open Closed Open)。2000年9月22日,耶胡达·阿米亥因患癌不治,在耶路撒冷去世。


诺贝尔文学奖之谜

阿米亥的诗歌已被译成30余种语言,罗伯特·奥尔特(Robert Alter)甚至说,他是自《圣经》时代的大卫王以来,被翻译最多的希伯来语诗人。他在英语国家影响极大,几乎所有诗集都曾被译成英文。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他都有大量读者。在人口只有几百万的以色列,他受欢迎的程度更令人叹为观止。人们不仅可以在婚礼上,也可以在葬礼上听到他的作品。而在199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当年的获奖者之一、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亲口朗读了他的诗作《上帝怜悯幼儿园的孩子》。

阿米亥诗歌最早的系统中译者之一傅浩,还屡次提到一个不无夸张的说法:以色列士兵上战场,必带两样东西,一是行李,二是阿米亥的诗集。


“在过去20年间,他哪一年都该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在2000年12月10日的《纽约时报》上,乔纳森·威尔逊(Jonathan Wilson)这样评价去世不久的耶胡达·阿米亥,“但是他知道斯堪的纳维亚的评委们关心的到底是什么,不论他的个人政见如何,尽管他无疑属于鸽派,但他来自栅栏错误的那一边。”


这就是说,阿米亥要想得奖,必须得过政审关,但政审是讲出身的,而来自以色列,本身就是个不可接受的障碍。

他是和平主义者,但不是反战分子,他深知战争造成的苦难,又认为战争有时不可避免。他在晚年表示:“我的口号,可以这么说,近年来一直是:不是是什么,而是不是什么。理想不再是和平,而是没有战争。”他不回避政治,但从未受其左右,并反复拒绝人们把他推上以色列国家诗人的高位,他说,自己无法像以色列诗人纳坦·奥特曼(Natan Alterman)那样振奋民心,他只代表他自己。

著名的巴勒斯坦诗人马哈穆德·达威什(Mahmoud Darwish)把阿以冲突解读为“两种记忆之间的斗争”,阿米亥深得他的敬重。


“他的诗歌对我提出了挑战,因为我们写的是同一片土地。”达维什如此描述他与阿米亥之间的文学/政治关系,“他想依照自己所需来使用风景和历史,而这基于我被摧毁的身份。所以我们之间有一种竞争:谁是这土地之语言的拥有者?谁更爱它?谁写得更好?” 


阿米亥性格谦和,为人低调,成名后也一直保持简朴的生活,自觉远离政治,甚至文坛,无帮无派,不搞圈子。傅浩与他有过密切交往,并在阿米亥去世后,由衷地用“像父亲一样”形容对他的印象。


除了在诗歌上的个人成就,阿米亥对现代希伯来语和以色列文学亦有极大的贡献。


希伯来文学有漫长的三千年历史,以色列文学却只有六十年可以讲述。文学上的断代,不得不借助政治事件,即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的成立。以色列文学——指以色列作家的希伯来语创作,便由此开始。


以色列的第一代国民来自世界各地,主要是欧洲各国的犹太移民,所操语言五花八门,幸得19世纪犹太复国主义者中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让希伯来语从一门早已退出日常生活,只用于宗教生活的“已死的”语言复活。但语言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语法和词汇,还需要依靠伟大的文学作品,建立起这种新语言的表现力,以及意义上的深度和使用上的广度。阿米亥对于现代希伯来语的意义,就像歌德之于德语,塞万提斯之于西班牙语,乔叟之于英语一样。他和“帕马奇一代”作家们的文学实践,不仅奠定了新生的以色列文学的基础,也定义了现代希伯来语作为一门文学甚至世俗语言的诸多可能。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凸显了传统希伯来诗歌中难得一见的世界视角,不再单纯描摹与上帝的交流,对故土、神和父亲的爱,或是狭隘的情诗,以及回忆犹太人历史苦难的哀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