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耶胡达·阿米亥 1935年,随家迁居巴勒斯坦;后入耶路撒冷中学。 1936年,他笃信正统宗教的商人父亲,才给全家择定了新的希伯来姓氏阿米亥,意思是“吾民生存”。进入青春反叛期的耶胡达·阿米亥,开始对正统的犹太教信仰产生拒斥,令其父母大为沮丧。 1942年,中学毕业后,耶胡达·阿米亥自愿加入了英军的犹太旅,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法西斯战于北非。 1946年,加入了巴勒斯坦的犹太复国主义地下武装突击队帕马奇(Palmach),并参加了1948年的独立战争,在内盖夫沙漠地区与阿拉伯军队作战。战后在希伯来大学求学,开始在杂志发表诗。 1955年,阿米亥大学毕业,在耶路撒冷一中学内谋得教职。同年,在开始诗歌创作六年之后,他出版了自己的首本诗集《现在及他日》,是以色列文学史上第一代口语化的希伯来语诗歌。 1956年,由于苏伊士运河危机,阿以之间再度开战,史称第二次中东战争,阿米亥又从军上前线。 1962年,阿米亥发表了剧本《尼尼微之旅》,并陆续出版了数本小说。 耶胡达·阿米亥 1967年,出版诗集《耶路撒冷》。 1968年,出版诗集《此刻在风暴中》,受到评论界高度评价,大量被翻译成英文。 1971年,开始在伯克利加州大学做访问教授(直到1976年),发表第二部小说《野店》。 1973年10月,阿以战火再起(史称赎罪日战争),又回国从军;出版《耶路撒冷和我自己的诗》。 1977年,出版《阿门》,自己完成英文翻译版本。 1982年,因为“在诗歌语言上的革命性变化”,获得了该国最高荣誉“以色列奖”。 1993年,专程飞到中国北京出席《耶路撒冷之歌:耶胡达·阿米亥诗选》首发式。 1994年,罗伯特·奥尔特在《现代希伯来文学》杂志上撰文《不可译的阿米亥》,指出其对希伯来语的革新性贡献;同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获奖者之一、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亲自朗读其诗作《上帝怜悯幼儿园的孩子》。 1998年,出版生前最后一部诗集《开·闭·开》。 2000年9月22日,耶胡达·阿米亥因患癌在耶路撒冷去世,享年76岁。 主要作品
展开全部 以上参考 创作特点 主题 耶胡达·阿米亥 耶胡达·阿米亥 风格 耶胡达·阿米亥 耶胡达·阿米亥 获奖记录
以上参考 人物评价 耶胡达·阿米亥的诗歌对我提出了挑战,因为我们写的是同一片土地。他想依照自己所需来使用风景和历史,而这基于我被摧毁的身份。所以我们之间有一种竞争:谁是这土地之语言的拥有者?谁更爱它?谁写得更好?(巴勒斯坦诗人马哈穆德·达威什评) 耶胡达·阿米亥的诗透明而睿智,善于把日常与神圣、爱情与战争、个人与民族等因素糅合起来。他是我们的伟大诗人之一。他那平静、清晰、超然而热情的语调令人永远难忘。(《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评) 耶胡达·阿米亥的诗给予我的影响,便是把我自己的人生放在我面前——不知怎么就把它打开了,让我们从头再活上一次,展现每一时刻的全部丰富之处,并将我从自己的思想牢笼中解放出来。我想要做的,是保留阿米亥自己在英语里说话的音质和语调,对我来说,只有在这样的复原里,才会出现诗歌的奇迹般的真实。这也就是庞德所说的诗学的首要美德——“心灵的音调”。(英国诗人特德·休斯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