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成为机关办文高手?

 奋斗的猴 2017-09-20

改 稿

搞文字工作的人,大概都有过自己修改自己的文稿,别人修改自己的文稿,自己给别人修改文稿的经历。这里所说的“改稿”是指由办公室的文秘人员将起草好的讲话、总结、计划安排等公文性质的文稿,呈送领导修改。领导处于话语权的支配地位,自然对改稿拥有绝对的自信。一般来说,领导站得层次高,对现行政策理解得深,对上级的意图吃得透,对单位问题看得准,脑子里储存的信息量大,还有很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修改起文稿就得心应手,改好的文稿也总是让下属不但认可,还受益非浅。这样的领导,让下属起草文稿时,有时会列出个大纲,交待清楚自己的思想和意图,还能详尽到要写哪几个部分,每一部分要分别阐述什么问题,有的还把观点明确表达出来。这种文稿在起草过程中就比较容易,其后,领导对文稿的修改量也不会很大。将此称之为理想状态的改稿。

就象有各种性格的人一样,领导也有各种不同的对待文稿的处置办法。有的领导,或者本来就没有什么想法,或者不善于文案工作,或者干脆心思就没有用在这上面。还有的领导本身没有思路,只能在你写的内容的基础上产生联想,生发思想,从面上进一步拓展,从内容进一步深化。在这种状况下去做文章就很难了。如果你与这样的领导有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还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去揣摩他现在的心思。如果连这种情况也不具备,那也只有硬着头皮误打误撞了。

在办公室工作时,我曾经历过各种脾性的领导改稿。记得秘书会议值班,不但要完成与会议有关的大量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会后还要立即拿出时效性很强的会议纪要。这类文稿比较单纯,没有什么理论阐述,也不需要什么起转承合,只要把事情交待清楚就行,照例要由办公室主任审稿。一天,一位深谙此道的成姓同道对我大发牢骚,指着面前的文稿说,主任把他起草的纪要重新写了一遍,但起草人落款还是成。连打字员都清楚:这是恶心人。这种小的伎俩每天都在上演着,形成一种氛围包裹着你,你感觉得到,却无法脱身。

还有一次,一位刘姓主任不知为啥与周姓局长有了过节。主任给局长写了一份讲话,贴的,修的,补的,画的,洋洋洒洒三、四十页纸,两万多字。当第二天早晨呈送到局长面前时,局长粗略的翻看了前面几页,突然动怒,几把将撕碎的文稿投掷到主任身上。据说这是刁钻的下级利用文稿糊弄上级应得的报应,也是这位还算老实厚道的上级对敢于冒犯者的痛击。

当然,上述这些亊情,在机关的运行体系中,或者说在文牍体系中,都是一些上斤不上两的小事。记忆较为深刻的是一位我与他走得比较近的领导。这是一位有个性、有能力,也很讲究文稿质量的领导。多数情况下,给我们布置的只是一些单项的文字工作,一些综合性的大材料是由当时局里有名气的处级笔杆子们来完成的。一开始每次领受任务后,我总是以最快的速度来完成,把写好的文稿呈交领导。领导的效率也不低,很快就将修改成一塌糊涂的文稿交我清稿。我一笔一划的、工工整整的,连标点符号也不含糊,重新抄写一遍。再次呈送领导,又再次如法炮制。看着不断清稿又不断改写的文稿,我有些犯傻,对自己有了怀疑。同行的孙小声告诉我,他要的东西前一天给他就好。果不其然,此招行的通。还有一位细心的仁兄说,他将领导改过的稿子仔细比对后,竟发现修改后的三、四稿与他的原稿没有区别。

每年职代会的工作报告,是总结工作,布置任务的重要文稿。职代会前一个多月一班人就开始草拟这个文件。动笔前,笔杆子们就坐在一起充分讨论,理出思路,拿出大纲,作出分工。待执笔人搞出细目以后再集中讨论。执笔人将各自的部分完稿后,再由总纂人拿总,做横向的平衡和纵向的贯穿。完稿后再集中讨论进一步修改完善。由字写得好的秘书一字一格抄写整齐(那时没有电脑)呈送领导。会议召开前,办公室要准备会议材料,装袋分发,主任也是怯生生的一趟一趟催促领导。会议召开前一天,好不容易从领导那里拿来了不知修改、清稿了几遍的文稿,赶快安排打字员(机械打字)连夜突击。象接力赛一样,打印的蜡纸一张张送到校对人员手上。就在大部分工作行将结束的时候,早过了下午下班的时间。这时领导突然通知担任起草工作的处级干部和办公室的所有人员处待命状态,将一大叠打印、校对好的文稿,再拿到领导的办公室。领导比我们还辛苦,在浓浓的烟雾里,用笔在蜡纸后面的棉纸上做大段大段移植性的修改。看得我们心惊肉跳,因为蜡纸不宜反复的修改,更不宜大段的增加与减少,那样蜡纸会破烂,无法油印。领导当然用不着去管这些细枝末节的事,只管按照自己的思路挥动大笔驰骋纵横。有时还站起身来,猛吸香烟,踱着方步,寻找思想的高度和深度。一遍一遍的修改在心急如焚的等待中进行。不耐的秀才们早已停止了打发时间的闲聊,打着疲惫的呵欠。时针已指向凌晨一点多,领导的改稿终于完成。余下的任务要由办公室的文秘和打印人员来完成。重新打字,重新校对,油印、折张、装订、封袋,一条龙式的工作结束的时候,已是早晨六点多了,赶紧回家吃点东西,上午的会议还有大量的会务工作需要我们完成。

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多了,不免使人产生联想,大家虽然嘴上不说,可还是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企业毕竟不是学术单位,公文何至于比科研报告还要严谨,这些工作原本可以提前进行,就不会这样紧张了。

一天,看到妻在揉面,我突然胡诌出一个“揉面理论”:面要用强力反复的挤圧拉拽才能成为顺顺溜溜、光光滑滑的型状。如果这种所谓的“理论”成立的话,下属在上司面前不但在实际中矮了半截,还会在心理上慢慢丧失做人的信心,在工作中也会丧失做事(书写)的信心,难道领导的权威只能靠唯唯喏喏、诚惶诚恐和低三下四来建立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