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培成--神仙之术

 meimengyouyou 2017-09-20

欲知神仙之术,首先要明白古代一个失传了的学说,这个学说就是人鬼学说。下面贴出的是人鬼学说的全篇,而不是医理发微里的半篇。

人鬼学说

人鬼者,皆象形之字,人是人的侧面象,而鬼上面是个大头,下面是个变形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古代医学里,人首先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能动的,如气血津液等,这些物质周流全身,无处不达,因能动而属阳。而另一部分就是不能动的,比如头手足等,这些虽然能够做适量的运行,但不能离开他的生长部位,比如手就不能长在头上,头就不能长在屁股上。因为他们不能动,所以属于阴。阳化气,阴成形,成形的可以用象形字,于是就出现了人这个字,而不能成形的怎么办?那就以器而象之,其性虽动,不离于人,离于人则无有此物,故以变形之人而象之,犹以头为诸阳之会而画大头,故而成鬼。
可见,人所以能动,所以能长,全在之周流全身,动而不息。其形虽不可见,但其用却无所不现,比如你说话,你打字,你吃饭穿衣等,都是鬼在支配。这叫什么?阳在外也,阳在外为什么不流走呢?原来他是受了人的指使,他是为了满足人的所有需要,故曰阳在外,阴之使也。而人只所以不亡,又全在阳气之守护,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鬼字是阳,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孤阳不生,孤阴不长,故后代写鬼多说只能在夜晚出现,以阳气若重遇阳气,则两阳相搏,而孤阳不生,不生则绝也。而人作为有形之阴,亦不可与阴重合,故要日落而息也。反此者皆为病。
作为古代最经典的阴阳人体学说----人鬼学说,为什么在后代的医家著作里却很少引用了呢?这和医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随着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不断提高,医家们认识到在人体内的鬼原来还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就如同天上的云,是可见的鬼,是气化了的鬼,而另一部分则如果白天一样,纯属纯阳之气,是这种纯阳之气推动了云的运行,这种理论直接产生了魂魄的诞生。就如同天上的云一样,是阳中之阴,就如同白昼之光,是阳中之阳。因为阳中之阳的推动,才有了阳中之阴的运行,因为阳中之阴的运行,才有了阳不外脱。这种魂魄学说在内经时代大放光彩,以肺主一身之气,凡诸气贲郁,皆属于肺,其性象天,故而藏魄。以肝为阴中之阳,为脾肾之牡脏,其位居下焦,却得精阳之气,其体藏血,而象云,故而藏魂。
当魂魄代替鬼的时候,人也没有闲着,这儿的人与鬼说的是阴与阳,这个人不是后来三才学说中的人,而是三才学说中的地。他们都是与生俱来。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也就是人鬼学说实际上说的就是天地之学。因此要说明这个人的变化,就要明白三才学说。在三才学说里,人就是地,而三才的人却是天地所生之物。


接下来,我们还要明白一个概念,
在黄帝内经中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里首先要弄明白一个概念,那就是心,心是什么呢?在人体,心是一个很特别的组织,他不同于其它组织或用月作部首,或用页作部首,这说明他有他的特别之处,按词典的解释,他是象形字,这也是近乎所有人的解释,说中间象心形,三点是心包络,这种说法实在有点好笑,心之包络到现代解剖如此发达的西医都还没准确定义,倒是商周的中国人却还能象形!这个字我个人认为他不是一个象形字,而是一个指事字,中间的那个象一个器物,这个器物有开口,说明他是用来承接物体的,承接什么物体呢?这不,还有三点呢!这三点就是天、人、神。古人认识到,人一生下来就是阴阳相合之体,阳是什么?德。阴是什么?气。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个德是行走、登高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代表的运动。这个运动就是鬼。而这个气就是阴,也就是地,因为地气成形,所以成人。这就是人鬼学说。只有人鬼相合,也就是两精相搏,才能产生神,也就是有了生命的人。这个生命就是三才学说中的人。因此心外的三点实际上就是天地人,天在前,而地在后,两精相搏,却神在上头。这样就能解释含有心旁的所有字,比如懒惰,典型的心之地气厚了,天人之气相对不足,所以人就不愿意动,而生懒惰。再比如惭愧,典型的心中阳气太足,也就是心中有鬼,所以地气无法包涵天气,而生羞愧之心。再比如思念,典型的心中人气太胜,人气太胜,则天地之气显得不足,所以就会气血俱亏。
      说了这些题外的话,只是为了说明心是任物之器,正是开篇引用的第一句话,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而心有所忆谓之意。心有所忆,说明还有心没有的忆,原来这个忆就是回忆的意思,也就是对事物的回放,对客观发生的事物所认知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是向物的,是根据物质或物质运行才产生的,因此实际上他就是一种阴的功能的浅表表现。我们知道鬼是人体阳的部分,是能动的,而阴是不能动的,阴对外界所发挥的作用,就是忆。如果这种忆被心所承受,我们知道心是任物之器,当然能承受阴阳之气,阳气魂魄之气可以出入,而阴气同样可以进去,因此当忆进了心,被心所认知,就会产生意。因为在任物之器中,所以就会对人之神、魂、魄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就会迫使同处一室的神、魂、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是阴之所使,他们又直接作用于形体,使人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因为忆入于心而引起的。称这种能够让人产生反应的忆为意。可见意就是意识的意思,因为意识的产生,人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有目的的运动。当然按现代医学所说,人分为潜意识或者显意识,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如果意识被人神所认知,而长存,就会产生。志的产生会使人能够更加从容的应对曾经发生过的事,或者曾经出现过的物。
分析到这儿,可以看出,意志实际上是古代人鬼学说中人的最本质,最终结的产物,就如同鬼成了魂魄一样,人也就成了意志。意志魂魄的出现,使古人对生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使人鬼学说最终成为了历史。
或许有人会说,不是还有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个思、虑、智为什么不是古人的人的分支呢?虑从思来,智从虑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这样的:会意兼形声。从心,从囟(xìn),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实际上不是心脑合作,而是人鬼合作产生了思。思的过程不仅仅是阳的运行或者阴的意志,他是阴阳共同运行的结果。也就是神的作用。因此从思而来的物质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天地之气也就是人鬼共同的作用,是人的最重要生活指标。因此叫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志为人,变为鬼,人鬼合行,谓之思。可见思、虑、智就是人神的表现形式。
现代还有词语说人意志坚定,意志属阴,阴主静,故用坚定来形容意志,而不是说魂魄坚定。也可见古人之思。
人鬼学说在医学之初,他发挥了他应有的作用。后来因为医学的发展,他也完成了他的使命。而走上了不归之路,被文学家所引用。

神仙之术
,会意。从示申。“申”是天空中闪电形。示,会意。小篆字形,“二”是古文“上”字,三竖代表日月星,可见神就如同天上的星辰,虽居高位,却能视能现,是阴阳之合体,又如阴阳相激之闪电。总而言之,阴阳相搏之产物就是神。
神是从人鬼学说中脱胎出来的产物,在人鬼学说中,我们知道能动的阳也就是三才学说中的天,就是鬼,而不能动的阴,也就是三才学说中的地,就是最远古的人,而能够承受他们的就是心,所谓任物者谓之心。在心里,人鬼相搏,从而神生。这个神的出现正如上面释字一样,也是天地相激,阴阳相搏(tuan)的产物。但这个产物一经产生,他就凌驾与人鬼天地之上,从而成为生命的主宰。只所以这样,是因为在神未生之前,鬼是自鬼,人自是人,各不相干,各分阴阳,然而神的产生,使他们有了一个联接的点。这样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阴阳互根,从而使阴阳不可能脱离对方。因此,神的有无是决定阴阳能否离决与融合的根本。也就名正言顺的成为了生命的主宰。
神不仅仅是生命的主宰,并且他是生命最主要的表现形式。阴阳之相合,其表现形式不是阴,也不是阳,而是阴阳相合的神。就象两片云相激,其表现形式不是A云也不是B云,而是闪电雷鸣一样。因此,对于生命而言,是有神则生,无神则死。这就直接的指明了什么是死亡?那就是神的消散,没了神,人也就没了命。这就是死亡。
种种因素,都决定了神必需凌驾与天地之上。也就是说在三才学说里,天地虽大,而人神却独上。这种上造成了心的写法由甲骨文的单独象形,象一个盛物之器变成了现在的大家认识的字,也就是加了三点的心。在三点之中,左为阳,右为阴,而上面的就是神。
可见神有二个特点,一个是阴阳的主宰,一个是必需在天地之上。这样就使古人认为神越上越好,甚至于要轻身,只有轻身才能使神上,神上才能阴阳不灭,阴阳不灭才能与天地同寿。由于这种思维的出现,另一个字就出现了,那就是,仙就是人在山上,也就是说人神很高,足能够在人鬼之上。仙是神的提升,神达到一程度就是仙。而人人心中都是神,却不一定都是仙。
可见,神与仙本是一物二境,神是统称,而仙特指最好的神。神在人体内的表现形式有三种,即思、虑、智。这三者都是意志与魂魄的综合产物。是神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古代文学里,神仙大多都是大智慧,远思虑,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也是这种思维的体现。实际上,在古代哲学文化之中,神仙本不是天上的产物,鬼怪也不是地下的精灵,他们都是人体中必不可少的精气。只因为这种知识掌握在极少数哲学家或者医家等人物之中,普通人是不知道的,于是神话中便大量的引用了这些概念。就象古代的女娲、黄帝等人一样,其实他们都只是普通的人,不过被文学家神话了而已。
神仙之术,也就是轻身之术,只有轻身了,才有可能让神成仙,从而阴阳不灭,达到与天地同寿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所有人的梦。也正是本经中很多药物都有轻身延年不老神仙作用生动解释。没有明白这一点,就无法去诵读本经。
那么为什么轻身了,神也就成就了仙呢?这个身字大有讲究,是一个大肚子的人,文字学家就分析了,说是怀孕之形,然而甲骨文中另有孕字,此字是大肚中有一小孩之形。为何还要创立身字?细细观之,身字正是心之任物,魂魄意志神之共处,故以大肚而形之,以示是体内之精气(虽大肚而内无物,以示以精气之不可见也)。与体相对,体者,四肢百骸之所谓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后来身成了整个人体的代名词,因为它本身就是人的根本。可见,轻身,轻的就是这个精气。而不是简单的后代的身体。
此篇文章为读本经必备之物,若无此篇,则本经之神仙、轻身、不老、延年皆成虚妄之词矣。


钻木取火话元神
元神
经过对神仙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神仙这一概念已经是三才学说的内容了。三才即天、地、人。天地之精相搏,而生人神。合称精神。都是先天之本。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在古代哲学和医学说至关重要的字------元。
元,甲骨文即写作。这个元字是典型的三才遗物,上面的二横,表示的是魂魄,下面的二个象人脚的东西,表示的是意志。魄加于魂,从意志之上划过,就会产生神。在这个元字里,还没有表示神的笔划。可见,在古人眼中,魂魄意志就是元,有了元,才有神。没有元也就没有神。在很多神话传话里,还将元神并称,用来表示人体的根本。元神其实也就是精神。元是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他们与生俱来,故后来引申为元始。
元字在哲学时代大放光彩,也在医学中无所不入。实际上他就是天地二精。由精到神的产生,标志着生命的开始,神才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神存而命存,神亡则命亡。这个产生可以看一个古代的传说,即燧人取火。相传上古的时候,有个国家叫遂明国。遂明国有一颗树,叫“遂木”,大树下到处闪耀着美丽的火光,有一个联明的人来到这颗树下,看见树上的鸟不时用硬喙去啄树干上的虫,每啄一次,就发出灿烂的火光。于时,他想,是不是用硬物去击这颗树,都能产生火光呢?他拾起一段硬树枝,用力的击打遂木,果然击出了火光,从此人们便小心翼翼的守护着这已点燃的火。唯恐熄灭。这就是钻木取火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这个燧人,也就那个聪明的人,无疑相当于魄,而那个树枝,也就是他拿的用来敲击树木的工具,无疑相当于魂。而这颗遂木无疑就是意志。意与志本来就有点相似,一个是正在进行的,一个是永远保存的。他们相互为用。就象遂木下的水土,遂木正是这一方水土的合产物。如此相击,自然就产生了火,也就是人神。在燧人钻木取火的故事中,无疑火才是主体。没有火,这个故事就没有任何意义。假如火与人神是一样的话,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能更进一步的理解神的重要性。
神有三个作用,这三个作用就是在思、虑、智。,思是心脑的合作,也就魂魄与意志的相遇,即元这个字,二者相搏就会产生灵感,这个灵感就叫思。如电石火花一瞬,则思出矣。人可以在神的作用下,不断的思考,从而提高境界,这个境界是不会通过客观事物观察到的。只有客观事物化为意志之精,而得魂魄之擦方可为思。虑是谋虑,即考虑周全,电石火花一瞬之思,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人神就会罗列出其它的各种可能,从而虑及其它方面,使事物达于周全。可见思是向好的方面,是解决问题的灵感,而虑是向坏的方面,是考虑其它方面对这个方案的影响,因此,虑后来引申为忧虑,即担心。虑这个字也有意思,上面是虎的花纹,下面是个思,即慮。虎在古代没有火器的时候,对中国古人的生命威胁是最大的,通过联想虎皮的花纹,当然仅仅是联想,而不真的出现了虎,让人感觉到恐怖,即不利的方面。是与思相反的。思虑由于都是魂魄与意志的摩擦,就象火柴与火柴皮的摩擦一样,虽然不断的擦亮,但却使火柴与火柴皮严重耗损,也就是说,思虑是伤神的。他们对神的伤害是通过不断的伤害元,即魂魄意志来实现的。因此有此思虑过度的人,常常有人形容叫“失魂落魄”。失魂落魄,充分的表明了思虑对人的伤害。这也就是先古哲学叫人要恬淡虚无,佛教教人四在皆空,道教教人道法自然的原因。只有少思虑,自然元神无损,而得登仁寿之境。智,是神的主要表现形式,由于思虑对人体的作害是比较大的,于是神出现了智的作用,智的作用就是将已经思虑过的事物,或者认为周全了想法,通过意志的存贮作用存贮起来,随时取来运用,这种运用只要神的单独作用即可,而不需要象思虑一样用魂魄去划意志。因此是不伤魂魄与意志的。智上面是知,下面是日,知就是出口如箭矢,比喻不经思考而随时取用。下面的日就是常的意思,如日出之常在。表示此种方法是曾经思考过的,举过例子,一加一等于几,小时候,我们会瓣手指头去数,得出是二。经过不断的思虑,当别人再问我一加一等于几时,我已经不需要思考,就会直接说出二。甚至在说二的时候,可能我们还在考虑其它的事。这就是智。可见智是不断思考的结果。这也就是人的脑子越用越灵光的原因,因为你越用,你的智就越多。你的智多了,自然也就聪明了。
在燧人钻木取火的故事中,还有一个关键,那就是火产生以后,人们是小心的守护的,为什么要小心守护呢?就是怕他再灭,可见燃之不易。而在人体,也是一样,当两精相搏的时候,神就生了,神生了,他就需要不断的守护,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体的需要,有了体,有了府,有了气血津液,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给神添油,让神永不磨灭。可见神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养护而使之常存的。这就通过神将人体整个的联接了起来。他即需要后天的不断养护,又全是先天的相互作用。
在神产生以后,就全靠后天形体的护养,那么是不是就可以不要魂魄意志了呢?当然不行,神是可以通过养护,但是养护的神却只能用于智,而不能用于思虑,因此人要思虑就要不断的用魂魄与碰撞意志,让他们产生火花。从而出现神的思虑。
由于思、虑、智是神的不同作用,而心主任物,还要承接魂魄意志,并且魂魄还要不断的运行出入,即要有进,又要有出,这样就使古人认为大智之人心要有九窍,这九窍就是思虑智意志以及魂魄出门之窍。九窍全是思维上的分法,而不解剖,更何况人之心本就无法解剖,凡能任物者,皆谓之心。故有手心,脚心等。


人鬼学说之做人之法
今天给大家开始讲一个新的命题,这个命题是继人鬼学说的。看过人鬼学说的人应该不会忘记,我一走讲来,从鬼讲到神仙,但一直没有说人,那么是不是人就不重要呢?不是,正如身与体的关系,身是一身精神,而没有体,这一切都没有表现的地方。由此,到了不得不讲人的时候了。
说鬼是从二个方面说的,说有魂魄,有意志,现在说人,人也分为二部。花开二朵,各表一枝,就从能动的那部分说起吧............
当我们说到中国哲学关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时,我们说有二点,一是阴阳规律,一是普遍联系的规律。其实凡是说问题,我们都要从两个方面去看待,这正是阴阳规律的普遍性。现在我们要说的气血精津液也同样不可能脱离阴阳规律。
人体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注意这里我们是说的组成了,也就是结构,我们是说一个结构的整体,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人,完整的人应该是结构和属性两个方面。属性我们将在藏象里说,我们现在只说结构里的一大部分。
人的结构同样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固定不动的,他们只会在一个地方长久下去而不会到另一个地方,比如手,就只能长在胳膊上,不能今天跑到头上,明天又跑到脚上,这成了怪物。还有一部分是无处不到的,这就是气血精津液。细心的人就会发现,这和人鬼学说里的话是如出一彻。然而,以三才来看,人鬼学说说的是天,而此处将要说的却是地。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气血精津液有这样几个特点:一 它们是无处不到的,也就是说它们广泛的参与了人体的所有生命活动,因此在人体的所有属性里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参与。二它们运动的物质条件是管道,也就是说人体的固定结构说穿了就是各种各样组织构成的各种各样的管道,这些管道只要有结构的地方就有,所以气血精精津液才能无处不到。三 他们永远在运动之中,是不会停留的,他们停留的状态也就成了病态,他们的运动是人体能够运动的基础。四他们虽然无处不到,也就是有气的地方,也有血、精、津、液。但是他们的运行路径可以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循环,这是因为他们除了完成共同的功能外还要分别完成各自特殊功能的原因。因为这样才有了他们单独瘀积而成病的现象,因为他们的无处不到,也才有了热邪这一病理邪气。五他们只在固定结构内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是根源于固定结构的,没有固定的结构也就没有气血精津液,他们和固定结构的关系是阳与阴的关系。六他们与五脏属性的关系并不是一对一的,每一个属性都是他们共同参与的结果。
明白了这些特性对我们深刻的理解他们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不研究固定结构而研究这些运动的物质呢?和藏象是一样的,因为当时的条件限制了对器官组织的研究,那么研究气血精津液就有条件了吗?他们因为运动不是比不运动的器官更难研究吗?正因为他是运动的,我们才好研究,因为他们无处不到,当然我们就可以在外象中去探讨他,但脏器并不是如此,大多在体内,肉眼不可能看穿,他又不会自己跑到体表来让我们去看,因些内经用一个非常经典的话:“其死可解剖而视之”,是的,不是我们不想象现代西医那样去研究器官,而是我们没有办法在活的人身上看到他的器官,只能等到他死后才能解剖而视之,这显然有点事后诸葛的意思,所以才将重点转到能够自己能够到外表来的气血精津液,如果我们有透视的功能,我们也会去研究脏器,并不会比西医差,去找华佗看看吧,听说他因服用了一种药后有了透视的功能。


说了一段闲话,言归正转。就从开始吧。
气的概念世界哲学认为世界起源于单一,这种单一可能是物质(见唯物论),也可能是精神(见唯心论)。只有单一是肯定的,中国哲学也是这样,认为世界起源于单一的气,就象爱因斯坦解释光的波粒二象性一样,中国哲学也认为精神是气的一个方面,物质是气的另一个方面,他们本来就是一个东西的两个不同表现形式。不管它正确不正确,中国的先人们就这样将气认可为世界的本源,任何物质都是由气组成的,因些广义的气是指构成世界一切事物的本源,这当然也包括人。因为气的无处不到,无处不有,既有物质,又有精神,所以在不同的事物中又有不同的气,这就是狭义的气,狭义的气是指在某一事物或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因素。在人体内,气也一样,广泛的参与了人体的各种生命代谢过程,首先有构成生命的元气、接着有抗击外邪的卫气,又有推动血液的营气,还有宗气、五脏之气等等,其实都是来说明某一事物或过程中的不可见但却又客观的关键因素。这样知常达变,说不定你也可以推测出几种什么气来,有谁见过中医的气?气本来就是用哲学和逻辑总结推演出来的,这就象声带、咽候齐备,可是要发声,必需要振动,这个振动是什么引起的呢?就是气,至少中医是这样认为的。没气你发什么声?
气的功能气在人这一个整体内,注意啦,气是无处不在的,现在我们说的是人这一个整体层面的功能,这一点必需牢牢记住,这就象西医的解剖学姿式一样,如果没有一个标准,我说这个层面,你说那个层面,就不好了,中医学永远在说人的整体这一个层面,这必需记住。因为中医是哲学的实用科学,而哲学是无尽的,可以不断的分,所以一定要确定层面。气在这一层面发挥着五大作用,一个就是推动作用,这当然是说心的炎上,就象局部永远要推动整体的发展,又象老百姓要交税供养国家一样。这是一身动力的来源,如推动心血的运行,等等,二个就是防御作用,这就说到肺的从革了,从革就是顺从和革命,所以要有自己的武装,要抗击对自身不利的因素,这就是防御。三个就是固摄作用,这就说到脾的稼穑属性了,稼穑其实就是种和收,种也好,收也好,总有地方,不能在半道上掉了吧?所以要固摄住,这个作用以固摄血液为主,为什么固摄血液?因为血是一身的营养,是脾从水谷之中吸收的精华以及肺与外界交换的产物。就象收获的粮食一样,不要让它掉了。四个作用就是温煦作用,人体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才能共生共荣,这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是谁创造的呢,哦,原来是肾,肾的属性就是润下,也就象是国家对人民的作用,五个就是气化作用了,书上说,当然不是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以前的书上说是膀胱的气化作用。现代中基上的原文如下: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即是指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例如气、血、津液的生成,都需要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之精气,然后才能再化生成气、血、津液;又如津液经过代谢气化之后,方能转化成汗液和尿液;而饮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之后,其残渣方能转化成糟粕等等,这些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王冰注曰:“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所以说,气化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即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明白了吧,什么膀胱气化,其实应该是肝的曲直属性,曲直是被环境改变的程度,当然也就是新成代谢之类了。如果气化功能失常,则能影响到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及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到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从而形成各种代谢异常之病变。最后说明一点,现在中医基础上说气还有营养功能,这也是无可非议的,因为气是一切事物的关键因素,随便你怎么说,怎么想。
从上面这些可以看出,其实气是藏象理论中的关键因素,他的功能就是五脏的功能。任何事物都不会是空穴来风,说不清道理的事物是没有的,只有我们还没有找到道理的事物。
气是如何产生的呢?按照内经的说话,天地合气,名之曰人。这就说明了人的本身就是气,从天地而生,而天地也是气,人体的气是以各种器官为基础而产生的功能,这种功能一开始是由单一脏器发生的,但随着脏器的增多,功能却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大于了相加的功能,产生了各种复杂并且任何一个脏器也无法完成的功能。
血精津液说完了气我们开始说另外几种能够无处不在,运动变化的物质,也就是血、精、津、液。为什么要一同说呢?这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作用----桥梁。在器官与功能之间他们就是这个联接点。他们即是一种客观的物质,这和脏器很相似,不相气那样完全靠逻辑推理出来的,同时又是运动的,这和气的无处不到又很相似,且区别与固定脏器的不能移位。这些都说明了他们是联接气与肢骸的物质基础。是一个构成整体的桥粱,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整体,没有他们,人不过是一类物质简单的堆积,也不会产生新的、复杂的功能。有了他们,这一个简单的堆积的物质变得相互沟通,变成了一个整体。这就象砖与房屋一样,一大堆砖放在那儿,还是一堆砖,只有建筑工人到了,才将他们变成房屋,而一旦成了房屋,就不能再以砖的功能去看待,血精津液就象建筑工人一样。
说到这里,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沟通的。血起着营养作用,他要带着各种必需的物质去各个地方,保证各种正常工作,这和后勤的功能很相近。精的作用是保证后勤的物质,这一点可能有点难度,他在中医里是这样的: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是水谷之精,他们是人体的必需物质,这和米是一样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血液再好,没有了精,你送什么啊?其实也有简单的比喻:血好比后勤,精就好比钞票。这样有铜臭的话也说得出来?别骂我,不就是说明一个道理吗。没有钱,你去菜市场买东西啊?这….这…….,唉 ………..。
津与液其实是水的不同形态,他们是构成血液的基础,同时又有充填组织,濡养组织,润滑关节的作用。有了津,就象空气有了湿度,美眉才得以有水灵灵的眼,蜜桃一样漂亮的脸等等,有了液,人体才得以如此丰满,使人害怕的骷髅才有了生机,变得这样好看…….
可见,气血津精液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整体,因此我们可以引用经文来解释,《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第三十》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这段经文明确的指出,精气当液血脉其实就是一种气。为了研究的方便,将他们分为六个不同的部分研究。因此,大道就至简了,简单到凡是事物产生,就必然有关键因素,凡是这个事物产生的关键因素,那就叫气。而人之能动者,唯气而已。由此也就产生一些治疗的指导思想,比如你要想一些淤积的东西运走,要怎么做?首先要将他气化,只有气化了,才能在人体内运行,因为在人体内能行者,唯有气耳。比如淤血,要让他行,可以加入温通的药,再比如痰饮,典型的水液停留,因此要“病痰饮者,当以温药”。为什么要加温药呢?也很简单,就象水,你加热了,他就容易分解,也就容易变成气了。温热会使物质气化,气化就化运行,运行了不通的也就好了。这是说的药理。不仅药理如此,就连病理上也要用到这个理论,比如痈疽,这人好端端的怎么就生了痈疽?内经就说了,这是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营本也是一种气,但他不走正道,在肉腠之中不得行走,不行走就要淤积,人体识别于他,就要将他气化,气化的结果就是发热,化脓。再比如这个人扭伤了,人身识别了这一不利因素,他就要自己去气化,他的气化就会使局部温度升高,局部的温度升高,就会使淤积的物质气化,气化了就能运行,运行了也就好了。


经络
经络的起源
一直以来,经络的起源象谜一样困绕着世人,然而经络在中医眼中又是那样无所不在,学之所始,工之所止。历来对经络的研究汗牛充栋,本文不再一一引用,将直入主题,看书者须查阅古今资料,以求证之。
实际上,经络是经与络的合称,经的起源与络的起源是不一样的。经按照常规解释是直而纵行者谓之经。实际上,经者,常也。经就是常在的意思。常在又是什么意思?就是部位,是人体气血等能动的物质必须经过的地方。要明白这一点,还得看内经中的一段话: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第十五》。这里说明了人有二十八脉,上应二十八星宿。这二十八脉在王洪图教授的文章时有详细解释,就是人体十二正经左右各一,加上任督冲脉,然后男子取阳跷,女子取阴跷。共合二十八脉。而二十八星宿这是路人皆知的东西,即东方苍龙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宿者,住宿之谓。凡日月星辰流行,要描述他们的部位变化,就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在天体上划分二十八星宿,有了这些星宿,行星的运行就一目了然了。可见宿也就是常的意思。是对天体区域的一种划分。
现在我们明白了,经脉与星宿实际上是一样的概念,不过所针对的对象不同而已,星宿针对的是天体,而经脉针对的是人体。他们象旅店一样,是精气留止的地方。人是效法自然的。可见经脉一定是从星宿中类推而来,也就说明了经脉不是由简到繁,由少到多,而恰恰相反,经脉首先就是有了二十八脉,随着他们功能的发现,各取所需,由繁返约。这就使得很多的经脉只有一个概念在那儿。而没有具体的穴位。
最早对人体部位的划分,并不是就是现在成熟的经络,但无疑都与二十八星宿有关,比如头角之气的角,还有骶、尾等部位,都是二十八星宿的一些星宿名,至今还有意义的是亢,亢是二十八星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的一宿,东方入主于肝,在人体部位的划分是人体颈项的前面,称为颃,现在还有一个古证名,叫肝阳上亢,这个亢不是亢盛之亢,而是指肝阳上冲咽喉,即亢的部位,由于亢的部位是人体气血上下的必经之路,从而有突然昏到等证状。随着经脉理论的完善,这些简单的部位名称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由于二十八脉是一种对部位的划分,所以其规律性相当明显。但是,他们与人体其他的组织是没有不一样的地方的。这就象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一样,如果你一定要找出他们与其它星星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的地方不一样而已。
同时,由于凡是人体气血津液,只要他在动,就必然有动向,这个动向就是经脉的走向,不是经脉在动,而是气血津精液在动,这一点十分重要,他意味就人体对经络的依存不是必然的,有了这条经络固然是好,没有这个经络也不是人就不行了,气血同样运行,不过他们的途径发生了变化而已。比如一只手断了,手三阳三阴没了半载,人体是不是就不活了?就必然要死?当然不是,人们的气血运行到断的地方,就转身了,他们还在周流不息,生命就还在运行。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明白了,古人们为什么那么重视经络,那是因为有了他们就如同直视脏腑一样,可以清楚的描述人体阴阳之气的运行,可以从容的研究各种生理病理变化。经络真是伟大啊。正如二十八星宿的伟大一样,如果没有行星的运行,二十八星宿就什么意义都没用。有了行星,二十八星宿就突然变得必不可少。
经络的发展
二十八脉的出现,使中医第一次有了共同的语言去描述各种病理、生理现象,由此他必然使得所有关于医学的中医研究都将建立在其基础之上,无论内外妇儿,无论什么病证,如果离开了他,都将无法理解,无法准确的描述。比如一颗行星运行在虚宿旁二分,如果没有这个星宿的划分,遥无边际的天空中谁能说清其运行?反之,有了他,无论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古人记载的这种文字,天文学家可以清晰的知道这颗行星在什么地方,这正是他的伟大魅力。
随着各门临床医学在经络上的发挥,逐渐的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经络体系,其中以十二正经为最主要。
用以研究时间对人体影响的医学家们和古代的所有医学家一样,认为人就是一个小天地,天地之象必应于人。历法的完善,出现了天干地支,地支运行,要应于人,他们也就想到经络,为此便选出了十二条具有特征性,比较有规律的经脉来说明。这就是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经以应之。十二经应十二月,是为了时间医学的发展,同时也是因为这十二条经具有明显的规律走向,合符于终而复始的十二月。
十二经的抽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表明营卫气血的运行,古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结了这些物质运行的规律,发现他们存在一定的走向,这种走向的描述必然要依靠经脉,原因我们在上面已经说过了。由于这种走向在十二经中交替进行,也使得十二经理论大放光辉。内经云“色以应日,脉以应月”,这里的脉就是经脉。也说明十二经就是用来对于十二月的。
经络的发展还经历了十一脉灸经、十四经等各种不同的研究。他们都为中医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然而总的来说,要完善的说明经脉,还是以二十八脉,或者十二正经加奇经八脉为最主要。
经的另一个发展是络的出现。我们知道经者常也,是常宿的意思。气血从不会在某一处久留,他们总是周流不息。同时经也不是某一个单一的点,而是指一个相对独立的地方,比如北京、纽约等,不是一个单一的点,他实际上有一定的范围。这个范围,古人引用了络,络者,联络之意。比如中国,就络有北京、上海、广州等无数个地方,络的出现弥补了经的不足,使人体更加精密,他无疑是使经络理论完善的标志之一。
经脉中运行的物质
经脉是一种对人体部位的划分,因些所有物质的运行都可以通过他们来记录和解释。这儿我们要特别说明在十二正经中运行的是什么。这对我们理解伤寒论等古代著作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早在内经时代就已经说明了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然而气血内入于五脏,外达于肢支,很多人对他并不是十分的了解。这里我将用自然现象来肤浅的说明一下。我们知道人体经脉始于云门,当然云门之前还有一个中府穴,不过他的出现比较晚,并且只相当于一个房子的意思,只有叫门的还是起始。因此我们可以说经脉起于云门,终于期门。
云门,顾名思义,就是云的门,这就意味着经脉里面运行的应该是什么?对了,应该是云,云是怎么动的?那是风吹动的,风是怎么来的?那是气的运行才产生了风。这样一分析,我们明白了,经脉运行气血虽然正确,但并不是十分的具体,他实际上就是相当于风云的变化路线。现在还有一句话,叫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然界的风云和人体的祸福一样,是因为人体的祸福也是人体内部风云变化引起的。
这里说了十二正经在正常情况下运行的与自然界风云一样的物质。就有必要说明一下在古代医学里,风实际上是人体一种正常的现象,不是一种病态。凡是气的流行都被称为风,在内经里有百病生于风、百病生于气等不同的说法,实际上是说的同一个东西。这在敦煌医学考里有证据,《敦煌古医籍考释.马继兴.1988》明堂五脏论.“夫人在身有六百四十九穴,三百六十五穴是气,二百八十四穴是风…..”从这里可以看出,风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之一。
如果加上阳,我们就能更全面的理解气,在古人眼中,气有三态,其炎谓之阳,其静谓之气,其动谓之风。风气、阳气等都是对气的不同称谓。他们被称为三阳,阳为太阳,气为阳明,风为少阳。他们在经络中相互变化,相互为用。就象一个男人,在妻子面前是丈夫,在父母面前是儿子,在外人面前是经理一样。
更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理解云,实际上就是津,汗出溱溱是谓津,他是水的一种气化状态,地气上为云,正是因为阳气的蒸化,才有了云。那么地气不上升为云会是什么呢?如果他不上升,而郁蒸就会是湿,如果他不气化,就会是水,是液。在这里可以看出他们的关系:水气化了,就成了湿。湿动了,就成了云。云降了,又成了雨水。水、湿、云他们被称为三阴,湿为太阴,水为少阴,云为厥阴。三阴实际上就是一阴,是阴的不同状态,这和气是一样的道理。
刘渡舟前辈总结毕生经验,认为伤寒论全在气化二字,实在是启古人之思。惜未言明。余愚笨之人,浅论之而已。
最后一句话
分析了经脉,也分析了经脉中的运行物质,我们现在应该总结一下,实际上就是一句话:阴阳在经脉之中相互气化变化。说穿了,三阴三阳不是经脉,但又离不开经脉,经脉不是三阴三阳,但却是因为三阴三阳的存在而存在。



精者,米之青者也。用来代指经过选择的精米。故现代汉语解释为挑选过的好米,上等好米。而说文亦解释:精,择也。可见精是经过选择的在同类中最好的。那么,米之青者就怎么成了最好的米呢?这得看这个青的本意,青可不是青色,未成熟的意思。如果那样,就成了青米,未成熟的米,那就不是好米了。青,会意。从生,从丹。金文字形上面是个“生”字;下面是“丹”字,丹是井字之变。生的意思是长地上的草木,上面象木,下面的一横象土地。加个井字,意思就很明显了,青的本意是长在有水的土地旁的草木。大凡草木,长在肥沃有水的地方,都是绿得光亮。故用来表示绿色。即草木之色。正是因为如此,精用了米之青者,即长在水土肥沃地方的米。不要看到说文说精,择也,就认为是用手选择。这个择,是指选择地方的米。从本意来看,这个精,择也,也是有怀疑的,应该是,精,物之好也。比如精英等都是用来表示同类中最好的词语。
明白了精的本意,就好理解精了,为什么要单独来说精呢?因为在中医里,处处都有精,有先天之精,有后天之精等等,在人鬼学说中,说魂魄是精,意志是精,在人体学说中,说有水谷之精,肾藏精等等,总之,精是无所不在。很容易让人混淆,弄不明白。所以。因此要单独来解释一下精,才能对中医更上一层楼。
我们先来看一看精气,只要有物质,就一定有精,中医有气,气的概念是很广泛的,实际上,中医能动的物质都是气,而物质要动,首先就是要气化。只有气化了才能动。有气,也就必然有精气。气中之良者,谓之精气。可见精的概念与气是一样的,正是因为如此,它也才无所不入。成为仅次与气的概念。推而广之,先天有意志谓之先天之精,后天有水谷,谓之水谷之精。同时,精与气一样,也可以无限可分,比如先天之精,又可分为魂魄与意志,称他们为先天二精,因此有二精相搏谓之神的说法。
因为精与气的概念是一样的,气能使人动,而精能使人精,这就是说气能让人运动,但只是粗略的。而精能让人运动,就是细致准确的。比如叫你指自己的鼻尖,你指了到了眼睛边上,这也叫动了,这是气的运动,但由于精的参与,你就能准确指到鼻尖,不偏不斜。这叫精度,中医叫精的运动。由此可见,精度越高,精也就越足。因此中医望诊有望精神二法,有人以为精神是一物,其实非也。望神望的是神的三态,即思、虑、智,望精望的是精的运动,即精确度,看你不愿意动,叫你走路,你觉得头重脚轻,走不稳庄,这叫精不足,不叫神不足,叫你说话,你病态重重,不愿意说,这叫神不足。精不足者,要补精,神不足者,要提神。人之生病,常伤精神,故后代多以并称代之。而医者不可不知。
如何看一个人的思、虑、智呢?可以通过他的言谈举止来分析,也可以通过眼睛来观察。大凡睿智之人,其眼神彩亦亦,以眼睛一眨,计上心来来形容人神出入于眼。同时眼又是能动的,因为动,所以可以观察到精。如果眼珠灵活,多是精未伤,如果眼珠不灵活,多是精已伤。可见动则观精,静则查神。查精者,其灵活之度也。查神者,查神色也。查思智也。
其实还能推而广知,如何确定气的不足了,如果不动了,也就没气了。如果气短不愿意说话,那就是气不足了。因为气是运动的。所以观察运动就能观察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