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根中药不同性,那些功效各异的同源中药合辑(一)

 timtxu 2017-09-20

同种中药原材料,入药部位不同功效便有差异,而即使同个部位入药,炮制手法不同,功效也相距甚远。


在实际药材使用中,必须区分好每味中药材的药性与对应治疗的症状,才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常见的同根不同性的中药有以下几种:


1、桑枝,桑葚,桑叶,桑白皮

1

桑  枝

【别名】桑条(《本草图经》)。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

【性味归经】苦,平。入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脚气浮肿,肌体风痒。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2两;或熬膏。外用:煎水熏洗。


桑枝性平,袪风湿而善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痹证新久、寒热均可应用,尤宜于风湿热痹,肩臂、关节酸痛麻木者。《普济本事方》单用煎服治风 热痹痛,《景岳全书》一味熬膏治筋骨酸痛,四肢麻木。但因单用力弱,多随寒热新久之不同,配伍其他药物。偏寒者,配桂枝、威灵仙等;偏热者,配络石藤、忍冬藤等;偏气血虚者,配黄芪、鸡血藤、当归等。若与柳枝、杉枝、槐枝等配伍外洗,可治风毒攻手足疼痛,皮肤不仁,如桑枝汤(《圣惠方》)。


此外,桑枝尚能利水,治水肿;袪风止痒,治白癜风、皮疹瘙痒;生津液,治消渴。


2

桑  葚

【名称】桑椹

【出处】《唐本草》

【别名】葚(《尔雅》),桑实(《说文)),乌椹(《本草衍义》),文武实(《素问病机保命集》),黑椹(《本草蒙筌》),桑枣(《生草药性备要》),桑葚子(《本草再新》),桑果(《江苏植药志》),桑粒(《东北药植志》),桑藨(《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4~6月当桑椹呈红紫色时采收,晒干或略蒸后晒干。

【炮制】用水洗净,拣去杂质,摘除长柄,晒干。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肝、肾经。 

【附方】

①治心肾衰弱不寐,或习惯性便秘:鲜桑椹一至二两,水适量煎服。(《闽南民间草药》) 

②治瘰疬:文武实,黑熟者二斗许,以布袋取汁,熬成薄膏,白汤点一匙,日三服。(《素问病机保命集》文武膏) 

③治阴症腹痛:桑椹,绢包风干过,伏天为末。每服三钱,热酒下,取汗。(《湃湖集简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熬膏、生啖或浸酒。外用:浸水洗。

【注意】《本草经疏》:'脾胃虚寒作泄者勿服。'


桑椹可谓是“系出名门”,这是因为古人对桑树的评价一直很高。由于我国是栽桑养蚕最早的国家,于是现在就把农耕衍生出中华文明的文化源头和最为质朴的文化称为“农桑文化”,关系着人们的衣食根本来源。

据《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等医书记载:桑椹味甘酸、性寒,入肺、肝、肾、大肠经;具有解酒毒、固气益肾、通血气、生津润肠、乌发明目等功效;适用于血气不足、头晕目眩、盗汗及肠燥便秘等症。                     

3

桑  叶

【出处】《本经》

【别名】铁扇子(《百草镜》)、蚕叶。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的叶。10~11月间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桑叶:拣去杂质,搓碎,簸去梗,筛去泥屑。蜜桑叶:取净桑叶,加炼熟的蜂蜜和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桑叶100斤,用炼熟蜂蜜20~25斤)

【性味】苦、甘,寒。

【归经】入肺、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凉血明目。治风温发热,头痛,目赤,口渴,肺热咳嗽,风痹,瘾疹,下肢象皮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桑叶是一款具有较强抗氧化功效的袋茶饮。富含稀有元素有机硒、锗,是天然的强抗氧化剂,可清除体内自由基,使蓄积在人体内的毒素和废物被氧化,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促进新陈代谢和微循环。 对于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压,甲、乙型肝炎的治疗以及癌症术后放化疗病人的康复有非常好的辅助作用。

                   

4

桑 白 皮

【别名】桑根白皮(《本经》),桑根皮、桑皮(孟诜),白桑皮(《山西中药志》)。

【药用部位】为桑科植物桑除去栓皮的根皮。

【性味】甘,寒。

【归经】归肺经。

【功能主治】

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治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2~5钱;或入散剂。外用:捣汁涂或煎水洗。

【宜忌】

肺虚无火,小便多及风寒咳嗽忌服。


桑白皮又名桑根白皮、白桑皮。味甘、辛,性寒。入肺经。

桑白皮善走肺中气分,能清肺热、泻肺火、散瘀血、清痰止嗽、下气平喘,用于治疗肺热咳喘、痰多而黄(类似肺气肿合并感染,急性支气管炎之咳喘,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等);又能下气行水、利尿消肿,用于治疗水肿属于皮水者(所谓皮水,属阳证范畴,其特点是:面目四肢肿满、发热、不恶寒、口渴、小便不利、脉浮,或有咳嗽,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另外,还能降低血压,可用于高血压病。    


2、全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

1

全  瓜  蒌

【出处】《本经》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果实。霜降至立冬果实成熟,果皮表面开始有白粉并为淡黄色时,即可采收。连果柄剪下,将果柄编结成串,先堆积屋内2~3天,再挂于阴凉通风处晾干(2个月左右);然后剪去果柄,用软纸逐个包裹,以保持色泽。防止撞伤破裂,否则易生虫发霉。

【炮制】去柄,洗净,置蒸笼内蒸至稍软,压扁,切成块。

【性味】甘苦,寒。

【归经】入肺、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润肺,化痰,散结,滑肠。治痰热咳嗽,胸痹,结胸,肺痿咳血,消渴,黄疸,便秘,痈肿初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钱;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注意】脾胃虚寒,大便不实,有寒痰、湿痰者不宜。


“瓜蒌”一般是指“栝楼”,别名苦瓜(乐清)、吊瓜(温州文成)、老鸦瓜(温州)。栝楼为葫芦科栝楼属多年生攀缘草本,长可达10米。栝楼适宜温暖潮湿的气候,较耐寒,不耐干旱。主要生长于向阳山坡、山脚、石缝、田野草丛中。栝楼有解热止渴、利尿、镇咳祛痰等作用。


1

瓜 蒌 子

【药材名称】栝楼子

【别名】瓜蒌仁(《丹溪心法》),栝楼仁(《药性类明》)。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大子栝楼等的种子。9~11月采收果实,剖开取出种子,洗净,晒

【炮制】栝楼子:拣去杂质,簸除干瘪种子,捣扁。炒栝楼子:取净栝楼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取出放凉,楼仁霜:取去壳栝楼仁,碾细,用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压榨去油后,再碾细,过筛。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肺、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润肺,化痰,滑肠。治痰热咳嗽,燥结便秘,痈肿,乳少。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

①《本草经集注》:'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反乌头。'

②《本草汇言》:'脾胃虚冷作泄者勿服。'

【备注】此外,尚有大苞栝楼(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红花栝楼(云南、贵州)、马干铃栝楼(云南)和喜马拉雅栝楼等的种子在各产地均作栝楼子入药。江苏、浙江地区,习惯以同属植物王瓜的种子称栝楼仁。两者外形显着不同。


瓜蒌子常用于痰热咳嗽。栝楼子寒甘清润,化痰泻热,为治热痰燥痰之要药。用于热痰内结,咳嗽喘急,痰黄稠粘,每与其它清热化痰之品如黄芩、杏仁、半夏配伍,如《医方考》清气化痰丸;或与黄连、杏仁、竹沥等配用;若肺痈咳吐脓血,常与桔梗、薏苡仁等配伍,如《济生方》桔梗汤。用于肠燥便秘。


3

瓜 蒌 皮

【来源】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 的干燥成熟果皮。秋季采摘成熟果实,剖开,除去果瓤及种子,阴干。

【性状】本品常切成2至数瓣,边缘向内卷曲,长6~12cm。外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有的有残存果梗;内表面黄白色。质较脆,易折断。具焦糖气,味淡、微酸。

【鉴别】取本品,置60℃烘干,粉碎,取粗粉约2g,加乙醇2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瓜蒌皮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洗净,稍晾,切丝,晒干。

【性味】甘,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化热痰,利气宽胸。用于痰热咳嗽,胸闷胁痛。

【用法用量】6~9g。

【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瓜蒌皮为丝状片,皮外侧橙黄色或红黄色,有光泽,内侧淡黄白色。味淡,微酸。炒栝楼皮黄棕色,略带焦斑。蜜栝楼皮黄红色,有光泽,味甜。可以清肺化痰,利气宽胸散结。主治肺热咳嗽,胸胁痞痛,咽喉肿痛,乳癖乳痈。使用的时候注意脾虚者慎服,同时瓜蒌反乌头,不可同方而用。


4

天 花 粉

【别名】栝楼根(《本经》),蒌根(《雷公炮炙论》),白药(《本草图经》),瑞雪(《纲目》),天瓜粉(《重庆堂随笔》),花粉(《增订伪药条辨》),屎瓜根(《四川中药志》),栝蒌粉、蒌粉(《药材学》)。

【出处】《雷公炮炙论》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根。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为佳。挖出后,洗净泥土,刮去粗皮,切成段,粗大者再纵切为两,晒干。然后撞去外表的黄色层使成白色;或用硫黄熏白。

【炮制】拣去杂质,大小块分开,用水泡约六成透,捞出,闷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晒干;或用水洗净,捞出,晒至极干,捣成小块。

【性味】甘苦酸,凉。

【归经】入肺、胃经。

【功能主治】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治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脾胃虚寒大便滑泄者忌服。


天花粉有粉之名,无粉之实,为清热泻火类药物,其具体功效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对于治疗糖尿病,常用天花粉与滋阴药配合使用,以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3、紫苏,紫苏梗,紫苏子,紫苏叶

1

紫 苏

【 别 名】赤苏、红苏、红紫苏、皱紫苏

【来源】唇形科紫苏属植物紫苏的带枝嫩叶。9月上旬花序将长出时,割下全株,倒挂通风处阴干备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理气宽中,解鱼蟹毒。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咳嗽,胸腹胀满,鱼蟹中毒。

【用法用量】 5~10克


2

紫 苏 梗

【别名】

紫苏茎(《雷公炮炙论》),苏梗(《药品化义》),紫苏杆(《湖南药物志》)。

【药用部位】

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等的茎。

【功能主治】

理气,舒郁,止痛,安胎。治气郁,食滞,胸膈痞闷,脘腹疼痛,胎气不和。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


3

紫 苏 子

【别名】苏子(《本草经集注》),黑苏子(《饮片新参》),野麻子、铁苏子(《江苏植药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等的果实。

【功能主治】

下气,清痰,润肺,宽肠。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捣汁饮或入丸、散。

【用法宜忌】

《本草逢原》:'性主疏泄,气虚久嗽、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皆不可用。'


4

紫 苏 叶

【别名】苏、苏叶

【药用部位】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等的叶。

【功能主治】发表,散寒,理气,和营。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并能解鱼蟹毒。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者。本品能发散表寒,开宣肺气,可与生姜同用。兼有咳嗽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苏散;若兼有气滞胸闷者,多配伍香附、陈皮等,如苏散。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本品具行气宽中,和胃止呕功效。偏寒者,每与藿香同用;偏热者,可与黄连同用。偏气滞痰结者,常与半夏、厚朴同用。又用于妊娠呕吐,胸腹满闷,常与陈皮、砂仁配伍,以加强其止呕、安胎的效果。用于进食鱼蟹而引起的腹痛、吐泻,单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2~3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用法宜忌】温病及气弱者忌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