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榆次县衙

 Winfred吴 2017-09-21

朝堂看故宫,县衙看榆次。我的榆次游第一个景点儿就是一睹封建时代号称“三晋第一署”的榆次县衙。俗语道:“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榆次县衙自然也是坐北朝南而建。

榆次县衙始建于宋朝,建筑风格是中轴对称,六进六出,左文右武,前堂后寝;建有五堂二十六个院落,占地二万多平方米,房舍四百余间。

首先看到的是临街屹立的牌坊,正中主牌坊为四柱三间式,四根云纹雕饰大石柱安放在一米多高的草白玉石须弥座上,柱前后抱柱石、石鼓、石狮浑如天成;门头匾额“民具尔瞻”非常醒目,左右四门眉题 “正风”“敦仁”“崇礼”和“尚俭”。再看两侧各有一个简洁的两柱一门式配坊,坊顶柱头之上,均有一只向南张望的石狮。作为整个建筑组群的序幕,县衙牌坊给人一种庄严雄伟之感。

榆次县衙的门头匾额“榆次县衙”,迈上台阶,右侧有一面大鼓,称为“登闻鼓”,是为递状人遇到不开门的时候鸣鼓伸冤用的。作为整个建筑组群的门脸儿,县衙牌坊给人一种庄严雄伟的感觉。


匾额看清楚了,其它光亮强的地方有些发白了。

进入县衙大门是仪门,门上的匾额书写“晋藩首辅”,门楼后面的匾额是“古并州治”,表明了它在县衙界的声名显赫。

我一进院落、一进院落的慢慢浏览,看到近现代修葺一新的县衙中牌楼、牌坊、厅、堂、廊、轩、楼、阁,众多的建筑形式精彩纷呈、生动古朴;砖雕、木雕、石雕等古典建筑的艺术构件刻工精细、为数极多,真有目不暇给的感觉。

大堂前的石牌坊——正面是“廉生威”,背面是“公生明”,正面对联“大其牖天光入,公其心万善出”,旁边还有石碑,上刻为官之戒,谆谆教导,叫“戒石铭”,是北宋黄庭坚所书,“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大堂又称“牧爱堂”,是整个县衙的核心建筑也是县衙形体建筑群中最大的单体建筑。整体建筑群在高台之上,大堂一开五间,带三间抱厦,是县级地方官吏行使权力,处理政务的场所之一。它的三个作用是:处理政务、礼仪庆典、公堂审案。


二堂的建筑面积不大,内有官员可以商量事物。


大院的三堂内的摆设好似新的,不像文物。

四堂院落面积与前面的三堂相似,但是木雕、石雕也是精品!

在五堂内有一尊康熙帝的立像,西墙上有一块匾额,这块匾额是康熙帝来榆次抓捕反清复明的义士时扑空了,来到县衙中休息的时候为榆次县衙题写了“剧暑悲难度,清秋喜却回”的匾额。这块匾额我问院内的服务员均不知道,她们给领导打电话才知道匾额在五堂,可见匾额的珍贵性。因为院落太大、转着转着就走错了路,那么就看不到这个贴金雕龙的圣祖遗墨了。

县衙大院的五堂、六房、县丞院、钱税院、牢房院,以及土地祠、侯祠、衙神庙、狱神庙、马王庙、思凤楼等行政管理、文化生活、神庙祭祀系统功能齐全、价值极高,堪称中国封建社会县级政权衙门的历史见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