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执业药师中药学三大必考点,你知道多少?

 茂林之家 2017-09-22

2017执业药师考试即将到来,你做好准备了吗?为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医学考试在线小编为大家整理中药学三大必背考点,在考场上一定可以用到,千万要牢记哦。

第一点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中药性能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1、四气确定依据

四气又称四性,分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是依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凡是能治热证的药物,多属寒凉或凉性;能治寒证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

如:石膏、黄连、栀子等能治疗热性病,表明这些药物具有寒凉性附子、干姜等能治疗寒性病,也就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温热性质。

2、五味的确定依据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是中药的重要基本理论,它与四气构成了中药药性理论的理论基础。

判定依据 一是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药物的功能。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如麻黄、桂枝治风寒表征;木香、红花能行气行血。

甘:有补益、和中的作用。如人参、黄芪能补益元气;甘草、大枣能调和脾胃及调和药性。

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五味子、山茱萸能敛汗涩精;五倍子能涩肠止泻。

苦:有燥湿、泻降的作用。如黄连、黄柏能清热燥湿;大黄能泻下。

咸:有软坚、泻下的作用。如海藻、瓦楞子能软坚散结;芒硝能泻下通便。

3、升浮与沉降药物确定依据

(1)药物的质地轻重

(2)药物的气味厚薄

(3)药物的性味

(4)药物的效用

4、归经确定依据 (1)药物特性

(2)药物疗效

5、各种味道药物功效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涩,能收、能敛。同酸味一样有收敛固涩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第二点 中药的配伍

 配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达到能增强药物的疗效,或抑制和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的效果。

“七情”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情”

1、单行

1、单行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

2、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

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

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7、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害反应。

第三点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 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2、常用治法

(1)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2)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3)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或积水、虾血,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达到祛除病邪目的的一种治法。

(5)温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邪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适用于脏腑经络因寒邪为病的一种治法。

(6)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以清除火热之邪,适用于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7)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结,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8)补法:通过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适用于某一脏腑或几个脏腑,或气、血、阴、阳之一,或全部虚弱的一种治疗方法。

八法适用于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证候。写邪气畅游兼夹,病情则复杂多变,所以八法又常配合运用,甚至有的几法合用。

3、方剂

(1)分类 君药、臣药、佐药、使药

(2)组成变化

药物的加减变化

药量加减变化

剂型更换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